1.分库分表
-
为什么要分库分表?
说白了,分库分表是两回事儿,大家可别搞混了,可能是光分库不分表,也可能是光分表不分库,都有可能。我先给大家抛出来一个场景。 假如我们现在是一个小创业公司(或者是一个BAT公司刚兴起的一个新部门),现在注册用户就20万,每天活跃用户就1万,每天单表数据量就1000,然后高峰期每秒钟并发请求最多就10。。。天,就这种系统,随便找一个有几年工作经验的,然后带几个刚培训出来的,随便干干都可以。 结果没想到我们运气居然这么好,碰上个CEO带着我们走上了康庄大道,业务发展迅猛,过了几个月,注册用户数达到了2000万!每天活跃用户数100万!每天单表数据量10万条!高峰期每秒最大请求达到1000!同时公司还顺带着融资了两轮,紧张了几个亿人民币啊!公司估值达到了惊人的几亿美金!这是小独角兽的节奏! 好吧,没事,现在大家感觉压力已经有点大了,为啥呢?因为每天多10万条数据,一个月就多300万条数据,现在咱们单表已经几百万数据了,马上就破千万了。但是勉强还能撑着。高峰期请求现在是1000,咱们线上部署了几台机器,负载均衡搞了一下,数据库撑1000 QPS也还凑合。但是大家现在开始感觉有点担心了,接下来咋整呢。。。。。。 再接下来几个月,我的天,CEO太牛逼了,公司用户数已经达到1亿,公司继续融资几十亿人民币啊!公司估值达到了惊人的几十亿美金,成为了国内今年最牛逼的明星创业公司!天,我们太幸运了。 但是我们同时也是不幸的,因为此时每天活跃用户数上千万,每天单表新增数据多达50万,目前一个表总数据量都已经达到了两三千万了!扛不住啊!数据库磁盘容量不断消耗掉!高峰期并发达到惊人的5000~8000!别开玩笑了,哥。我跟你保证,你的系统支撑不到现在,已经挂掉了! 好吧,所以看到你这里你差不多就理解分库分表是怎么回事儿了,实际上这是跟着你的公司业务发展走的,你公司业务发展越好,用户就越多,数据量越大,请求量越大,那你单个数据库一定扛不住。 比如你单表都几千万数据了,你确定你能抗住么?绝对不行,单表数据量太大,会极大影响你的sql执行的性能,到了后面你的sql可能就跑的很慢了。一般来说,就以我的经验来看,单表到几百万的时候,性能就会相对差一些了,你就得分表了。 分表是啥意思?就是把一个表的数据放到多个表中,然后查询的时候你就查一个表。比如按照用户id来分表,将一个用户的数据就放在一个表中。然后操作的时候你对一个用户就操作那个表就好了。这样可以控制每个表的数据量在可控的范围内,比如每个表就固定在200万以内。 分库是啥意思?就是你一个库一般我们经验而言,最多支撑到并发2000,一定要扩容了,而且一个健康的单库并发值你最好保持在每秒1000左右,不要太大。那么你可以将一个库的数据拆分到多个库中,访问的时候就访问一个库好了。
-
哪些分库分表中间件?不同的分库分表中间件都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这个其实就是看看你了解哪些分库分表的中间件,各个中间件的优缺点是啥?然后你用过哪些分库分表的中间件。 比较常见的包括:cobar、TDDL、atlas、sharding-jdbc、mycat cobar:阿里b2b团队开发和开源的,属于proxy层方案。早些年还可以用,但是最近几年都没更新了,基本没啥人用,差不多算是被抛弃的状态吧。而且不支持读写分离、存储过程、跨库join和分页等操作。 TDDL:淘宝团队开发的,属于client层方案。不支持join、多表查询等语法,就是基本的crud语法是ok,但是支持读写分离。目前使用的也不多,因为还依赖淘宝的diamond配置管理系统。 atlas:360开源的,属于proxy层方案,以前是有一些公司在用的,但是确实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社区最新的维护都在5年前了。所以,现在用的公司基本也很少了。 sharding-jdbc:当当开源的,属于client层方案。确实之前用的还比较多一些,因为SQL语法支持也比较多,没有太多限制,而且目前推出到了2.0版本,支持分库分表、读写分离、分布式id生成、柔性事务(最大努力送达型事务、TCC事务)。而且确实之前使用的公司会比较多一些(这个在官网有登记使用的公司,可以看到从2017年一直到现在,是不少公司在用的),目前社区也还一直在开发和维护,还算是比较活跃,个人认为算是一个现在也可以选择的方案。 mycat:基于cobar改造的,属于proxy层方案,支持的功能非常完善,而且目前应该是非常火的而且不断流行的数据库中间件,社区很活跃,也有一些公司开始在用了。但是确实相比于sharding jdbc来说,年轻一些,经历的锤炼少一些。 所以综上所述,现在其实建议考量的,就是sharding-jdbc和mycat,这两个都可以去考虑使用。 sharding-jdbc这种client层方案的优点在于不用部署,运维成本低,不需要代理层的二次转发请求,性能很高,但是如果遇到升级啥的需要各个系统都重新升级版本再发布,各个系统都需要耦合sharding-jdbc的依赖; mycat这种proxy层方案的缺点在于需要部署,自己及运维一套中间件,运维成本高,但是好处在于对于各个项目是透明的,如果遇到升级之类的都是自己中间件那里搞就行了。 通常来说,这两个方案其实都可以选用,但是我个人建议中小型公司选用sharding-jdbc,client层方案轻便,而且维护成本低,不需要额外增派人手,而且中小型公司系统复杂度会低一些,项目也没那么多; 但是中大型公司最好还是选用mycat这类proxy层方案,因为可能大公司系统和项目非常多,团队很大,人员充足,那么最好是专门弄个人来研究和维护mycat,然后大量项目直接透明使用即可。
-
如何对数据库如何进行垂直拆分或水平拆分的?
水平拆分的意思,就是把一个表的数据给弄到多个库的多个表里去,但是每个库的表结构都一样,只不过每个库表放的数据是不同的,所有库表的数据加起来就是全部数据。水平拆分的意义,就是将数据均匀放更多的库里,然后用多个库来抗更高的并发,还有就是用多个库的存储容量来进行扩容。 垂直拆分的意思,就是把一个有很多字段的表给拆分成多个表,或者是多个库上去。每个库表的结构都不一样,每个库表都包含部分字段。一般来说,会将较少的访问频率很高的字段放到一个表里去,然后将较多的访问频率很低的字段放到另外一个表里去。因为数据库是有缓存的,你访问频率高的行字段越少,就可以在缓存里缓存更多的行,性能就越好。这个一般在表层面做的较多一些。 这个其实挺常见的,不一定我说,大家很多同学可能自己都做过,把一个大表拆开,订单表、订单支付表、订单商品表。 还有表层面的拆分,就是分表,将一个表变成N个表,就是让每个表的数据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证SQL的性能。否则单表数据量越大,SQL性能就越差。一般是200万行左右,不要太多,但是也得看具体你怎么操作,也可能是500万,或者是100万。你的SQL越复杂,就最好让单表行数越少。 好了,无论是分库了还是分表了,上面说的那些数据库中间件都是可以支持的。就是基本上那些中间件可以做到你分库分表之后,中间件可以根据你指定的某个字段值,比如说userid,自动路由到对应的库上去,然后再自动路由到对应的表里去。 你就得考虑一下,你的项目里该如何分库分表?一般来说,垂直拆分,你可以在表层面来做,对一些字段特别多的表做一下拆分;水平拆分,你可以说是并发承载不了,或者是数据量太大,容量承载不了,你给拆了,按什么字段来拆,你自己想好;分表,你考虑一下,你如果哪怕是拆到每个库里去,并发和容量都ok了,但是每个库的表还是太大了,那么你就分表,将这个表分开,保证每个表的数据量并不是很大。 而且这儿还有两种分库分表的方式,一种是按照range来分,就是每个库一段连续的数据,这个一般是按比如时间范围来的,但是这种一般较少用,因为很容易产生热点问题,大量的流量都打在最新的数据上了;或者是按照某个字段hash一下均匀分散,这个较为常用。 range来分,好处在于说,后面扩容的时候,就很容易,因为你只要预备好,给每个月都准备一个库就可以了,到了一个新的月份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写新的库了;缺点,但是大部分的请求,都是访问最新的数据。实际生产用range,要看场景,你的用户不是仅仅访问最新的数据,而是均匀的访问现在的数据以及历史的数据 hash分法,好处在于说,可以平均分配没给库的数据量和请求压力;坏处在于说扩容起来比较麻烦,会有一个数据迁移的这么一个过程
2.如何把系统不停机迁移到分库分表的?
- 停机迁移方案
我先给你说一个最low的方案,就是很简单,大家伙儿凌晨12点开始运维,网站或者app挂个公告,说0点到早上6点进行运维,无法访问。。。。。。 接着到0点,停机,系统挺掉,没有流量写入了,此时老的单库单表数据库静止了。然后你之前得写好一个导数的一次性工具,此时直接跑起来,然后将单库单表的数据哗哗哗读出来,写到分库分表里面去。 导数完了之后,就ok了,修改系统的数据库连接配置啥的,包括可能代码和SQL也许有修改,那你就用最新的代码,然后直接启动连到新的分库分表上去。 验证一下,ok了,完美,大家伸个懒腰,看看看凌晨4点钟的北京夜景,打个滴滴回家吧 但是这个方案比较low,谁都能干,我们来看看高大上一点的方案
- 双写迁移方案
这个是我们常用的一种迁移方案,比较靠谱一些,不用停机,不用看北京凌晨4点的风景 简单来说,就是在线上系统里面,之前所有写库的地方,增删改操作,都除了对老库增删改,都加上对新库的增删改,这就是所谓双写,同时写俩库,老库和新库。 然后系统部署之后,新库数据差太远,用之前说的导数工具,跑起来读老库数据写新库,写的时候要根据gmt_modified这类字段判断这条数据最后修改的时间,除非是读出来的数据在新库里没有,或者是比新库的数据新才会写。 接着导万一轮之后,有可能数据还是存在不一致,那么就程序自动做一轮校验,比对新老库每个表的每条数据,接着如果有不一样的,就针对那些不一样的,从老库读数据再次写。反复循环,直到两个库每个表的数据都完全一致为止。 接着当数据完全一致了,就ok了,基于仅仅使用分库分表的最新代码,重新部署一次,不就仅仅基于分库分表在操作了么,还没有几个小时的停机时间,很稳。所以现在基本玩儿数据迁移之类的,都是这么干了。
3.如何设计可以动态扩容缩容的分库分表方案?
-
场景
(1)选择一个数据库中间件,调研、学习、测试 (2)设计你的分库分表的一个方案,你要分成多少个库,每个库分成多少个表,3个库每个库4个表 (3)基于选择好的数据库中间件,以及在测试环境建立好的分库分表的环境,然后测试一下能否正常进行分库分表的读写 (4)完成单库单表到分库分表的迁移,双写方案 (5)线上系统开始基于分库分表对外提供服务 (6)扩容了,扩容成6个库,每个库需要12个表,你怎么来增加更多库和表呢? 这个是你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儿,就是你已经弄好分库分表方案了,然后一堆库和表都建好了,基于分库分表中间件的代码开发啥的都好了,测试都ok了,数据能均匀分布到各个库和各个表里去,而且接着你还通过双写的方案咔嚓一下上了系统,已经直接基于分库分表方案在搞了。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你现在这些库和表又支撑不住了,要继续扩容咋办?这个可能就是说你的每个库的容量又快满了,或者是你的表数据量又太大了,也可能是你每个库的写并发太高了,你得继续扩容。
-
停机扩容
这个方案就跟停机迁移一样,步骤几乎一致,唯一的一点就是那个导数的工具,是把现有库表的数据抽出来慢慢倒入到新的库和表里去。但是最好别这么玩儿,有点不太靠谱,因为既然分库分表就说明数据量实在是太大了,可能多达几亿条,甚至几十亿,你这么玩儿,可能会出问题。 从单库单表迁移到分库分表的时候,数据量并不是很大,单表最大也就两三千万 写个工具,多弄几台机器并行跑,1小时数据就导完了 3个库+12个表,跑了一段时间了,数据量都1亿~2亿了。光是导2亿数据,都要导个几个小时,6点,刚刚导完数据,还要搞后续的修改配置,重启系统,测试验证,10点才可以搞完
-
优化后的方案
一开始上来就是32个库,每个库32个表,1024张表 我可以告诉各位同学说,这个分法,第一,基本上国内的互联网肯定都是够用了,第二,无论是并发支撑还是数据量支撑都没问题 每个库正常承载的写入并发量是1000,那么32个库就可以承载32 * 1000 = 32000的写并发,如果每个库承载1500的写并发,32 * 1500 = 48000的写并发,接近5万/s的写入并发,前面再加一个MQ,削峰,每秒写入MQ 8万条数据,每秒消费5万条数据。 有些除非是国内排名非常靠前的这些公司,他们的最核心的系统的数据库,可能会出现几百台数据库的这么一个规模,128个库,256个库,512个库 1024张表,假设每个表放500万数据,在MySQL里可以放50亿条数据 每秒的5万写并发,总共50亿条数据,对于国内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其实一般来说都够了 谈分库分表的扩容,第一次分库分表,就一次性给他分个够,32个库,1024张表,可能对大部分的中小型互联网公司来说,已经可以支撑好几年了 一个实践是利用32 * 32来分库分表,即分为32个库,每个库里一个表分为32张表。一共就是1024张表。根据某个id先根据32取模路由到库,再根据32取模路由到库里的表。 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库可能就是逻辑库,建在一个数据库上的,就是一个mysql服务器可能建了n个库,比如16个库。后面如果要拆分,就是不断在库和mysql服务器之间做迁移就可以了。然后系统配合改一下配置即可。 比如说最多可以扩展到32个数据库服务器,每个数据库服务器是一个库。如果还是不够?最多可以扩展到1024个数据库服务器,每个数据库服务器上面一个库一个表。因为最多是1024个表么。 这么搞,是不用自己写代码做数据迁移的,都交给dba来搞好了,但是dba确实是需要做一些库表迁移的工作,但是总比你自己写代码,抽数据导数据来的效率高得多了。 哪怕是要减少库的数量,也很简单,其实说白了就是按倍数缩容就可以了,然后修改一下路由规则。 对2 ^ n取模 orderId 模 32 = 库 orderId / 32 模 32 = 表 259 3 8 1189 5 5 352 0 11 4593 17 15 1、设定好几台数据库服务器,每台服务器上几个库,每个库多少个表,推荐是32库 * 32表,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可能几年都够了 2、路由的规则,orderId 模 32 = 库,orderId / 32 模 32 = 表 3、扩容的时候,申请增加更多的数据库服务器,装好mysql,倍数扩容,4台服务器,扩到8台服务器,16台服务器 4、由dba负责将原先数据库服务器的库,迁移到新的数据库服务器上去,很多工具,库迁移,比较便捷 5、我们这边就是修改一下配置,调整迁移的库所在数据库服务器的地址 6、重新发布系统,上线,原先的路由规则变都不用变,直接可以基于2倍的数据库服务器的资源,继续进行线上系统的提供服务
4.分库分表之后全局id咋生成?
- 分库分表的id主键问题
- 数据库自增id
这个就是说你的系统里每次得到一个id,都是往一个库的一个表里插入一条没什么业务含义的数据,然后获取一个数据库自增的一个id。拿到这个id之后再往对应的分库分表里去写入。 这个方案的好处就是方便简单,谁都会用;缺点就是单库生成自增id,要是高并发的话,就会有瓶颈的;如果你硬是要改进一下,那么就专门开一个服务出来,这个服务每次就拿到当前id最大值,然后自己递增几个id,一次性返回一批id,然后再把当前最大id值修改成递增几个id之后的一个值;但是无论怎么说都是基于单个数据库。 适合的场景:你分库分表就俩原因,要不就是单库并发太高,要不就是单库数据量太大;除非是你并发不高,但是数据量太大导致的分库分表扩容,你可以用这个方案,因为可能每秒最高并发最多就几百,那么就走单独的一个库和表生成自增主键即可。 并发很低,几百/s,但是数据量大,几十亿的数据,所以需要靠分库分表来存放海量的数据
- uuid
好处就是本地生成,不要基于数据库来了;不好之处就是,uuid太长了,作为主键性能太差了,不适合用于主键。 适合的场景:如果你是要随机生成个什么文件名了,编号之类的,你可以用uuid,但是作为主键是不能用uuid的。 UUID.randomUUID().toString().replace(“-”, “”) -> sfsdf23423rr234sfdaf
- 获取系统当前时间
这个就是获取当前时间即可,但是问题是,并发很高的时候,比如一秒并发几千,会有重复的情况,这个是肯定不合适的。基本就不用考虑了。
- snowflake算法
twitter开源的分布式id生成算法,就是把一个64位的long型的id,1个bit是不用的,用其中的41 bit作为毫秒数,用10 bit作为工作机器id,12 bit作为序列号 1 bit:不用,为啥呢?因为二进制里第一个bit为如果是1,那么都是负数,但是我们生成的id都是正数,所以第一个bit统一都是0 41 bit:表示的是时间戳,单位是毫秒。41 bit可以表示的数字多达2^41 - 1,也就是可以标识2 ^ 41 - 1个毫秒值,换算成年就是表示69年的时间。 10 bit:记录工作机器id,代表的是这个服务最多可以部署在2^10台机器上哪,也就是1024台机器。但是10 bit里5个bit代表机房id,5个bit代表机器id。意思就是最多代表2 ^ 5个机房(32个机房),每个机房里可以代表2 ^ 5个机器(32台机器)。 12 bit:这个是用来记录同一个毫秒内产生的不同id,12 bit可以代表的最大正整数是2 ^ 12 - 1 = 4096,也就是说可以用这个12bit代表的数字来区分同一个毫秒内的4096个不同的id 64位的long型的id,64位的long -> 二进制 0 | 0001100 10100010 10111110 10001001 01011100 00 | 10001 | 1 1001 | 0000 00000000 2018-01-01 10:00:00 -> 做了一些计算,再换算成一个二进制,41bit来放 -> 0001100 10100010 10111110 10001001 01011100 00 机房id,17 -> 换算成一个二进制 -> 10001 机器id,25 -> 换算成一个二进制 -> 11001 snowflake算法服务,会判断一下,当前这个请求是否是,机房17的机器25,在2175/11/7 12:12:14时间点发送过来的第一个请求,如果是第一个请求 假设,在2175/11/7 12:12:14时间里,机房17的机器25,发送了第二条消息,snowflake算法服务,会发现说机房17的机器25,在2175/11/7 12:12:14时间里,在这一毫秒,之前已经生成过一个id了,此时如果你同一个机房,同一个机器,在同一个毫秒内,再次要求生成一个id,此时我只能把加1
5.MySQL读写分离
-
mysql的读写分离
其实很简单,就是基于主从复制架构,简单来说,就搞一个主库,挂多个从库,然后我们就单单只是写主库,然后主库会自动把数据给同步到从库上去。
-
MySQL主从复制原理的是啥?
主库将变更写binlog日志,然后从库连接到主库之后,从库有一个IO线程,将主库的binlog日志拷贝到自己本地,写入一个中继日志中。接着从库中有一个SQL线程会从中继日志读取binlog,然后执行binlog日志中的内容,也就是在自己本地再次执行一遍SQL,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跟主库的数据是一样的。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库同步主库数据的过程是串行化的,也就是说主库上并行的操作,在从库上会串行执行。所以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了,由于从库从主库拷贝日志以及串行执行SQL的特点,在高并发场景下,从库的数据一定会比主库慢一些,是有延时的。所以经常出现,刚写入主库的数据可能是读不到的,要过几十毫秒,甚至几百毫秒才能读取到。 而且这里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主库突然宕机,然后恰好数据还没同步到从库,那么有些数据可能在从库上是没有的,有些数据可能就丢失了。 所以mysql实际上在这一块有两个机制,一个是半同步复制,用来解决主库数据丢失问题;一个是并行复制,用来解决主从同步延时问题。 这个所谓半同步复制,semi-sync复制,指的就是主库写入binlog日志之后,就会将强制此时立即将数据同步到从库,从库将日志写入自己本地的relay log之后,接着会返回一个ack给主库,主库接收到至少一个从库的ack之后才会认为写操作完成了。 所谓并行复制,指的是从库开启多个线程,并行读取relay log中不同库的日志,然后并行重放不同库的日志,这是库级别的并行。 1)主从复制的原理 2)主从延迟问题产生的原因 3)主从复制的数据丢失问题,以及半同步复制的原理 4)并行复制的原理,多库并发重放relay日志,缓解主从延迟问题
-
mysql主从同步延时问题
线上确实处理过因为主从同步延时问题,导致的线上的bug,小型的生产事故 show status,Seconds_Behind_Master,你可以看到从库复制主库的数据落后了几ms 其实这块东西我们经常会碰到,就比如说用了mysql主从架构之后,可能会发现,刚写入库的数据结果没查到,结果就完蛋了。。。。 所以实际上你要考虑好应该在什么场景下来用这个mysql主从同步,建议是一般在读远远多于写,而且读的时候一般对数据时效性要求没那么高的时候,用mysql主从同步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虑的一个事情就是,你可以用mysql的并行复制,但是问题是那是库级别的并行,所以有时候作用不是很大 所以这个时候。。通常来说,我们会对于那种写了之后立马就要保证可以查到的场景,采用强制读主库的方式,这样就可以保证你肯定的可以读到数据了吧。其实用一些数据库中间件是没问题的。 一般来说,如果主从延迟较为严重 1、分库,将一个主库拆分为4个主库,每个主库的写并发就500/s,此时主从延迟可以忽略不计 2、打开mysql支持的并行复制,多个库并行复制,如果说某个库的写入并发就是特别高,单库写并发达到了2000/s,并行复制还是没意义。28法则,很多时候比如说,就是少数的几个订单表,写入了2000/s,其他几十个表10/s。 3、重写代码,写代码的同学,要慎重,当时我们其实短期是让那个同学重写了一下代码,插入数据之后,直接就更新,不要查询 4、如果确实是存在必须先插入,立马要求就查询到,然后立马就要反过来执行一些操作,对这个查询设置直连主库。不推荐这种方法,你这么搞导致读写分离的意义就丧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