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4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最近随手翻了翻一本书,书名很嚣张,《站在制造业的原点》

2019-12-14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_第1张图片
cover

翻了一半之后,不禁想一些问题

战后日本企业真的是如雨后春笋一样的冒出来,然后崛起,为什么呢?

很多人说由于美国的扶持,我对当时的历史没研究,可能吧,美国也许的确投入了资源去扶持日本,但日本的发展就真的是因为美国人的扶持才起来的么?

日本的电子产业,当年有SONY,松下,三洋,东芝,日立等;汽车有本田,丰田,日产,铃木,斯巴鲁,三菱等。还有一票玩机械的,半导体的。当然,还有本书的作者,尼康,佳能,奥林巴斯等这些玩数码成像技术的。这些企业在某个时间段基本上都曾经有把美国本土企业按在地上摩擦的经历。搞得美国后来不得不玩了个广场协议,才稍微打压了一下。

如果说美国人扶持日本企业发展壮大,然后来抢自己国家企业的饭碗,这个我还真不太相信。毕竟,美国人不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那么,为什么日本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能够井喷一样爆发出这么多的世界级的企业呢?

换句话说,为什么日本在当年那种极端的环境下都能够做到这种程度呢?

因为自己也是在制造业里面混,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大家都知道。

整个宏观大环境的不景气;一线员工难招难留;整个制造业技术含量不够高导致在市场博弈中难以生存等。

但是反过来说,当年日本、德国都是山寨大国,但都能做在几十年内摘掉山寨的帽子,Made in Japan,Made in Germany都成为了高端的代表,就算不高端,也是质量可靠的代名词。而且还有一大批的“隐形冠军”的存在。

中国制造,短短几十年内,虽然也有不少企业成功的占据了国际市场,但整体来说,Made in China更多的是价格便宜,质量尚可这两点带来的“高性价比”,而非“高端质量,高端价格”。甚至还有很多小公司,还沉沦在“低质低价”的魔咒中,想脱离苦海而不得其法。

=============================

就拿我所在的公司来打比方吧

1. 招人难

这个不用多说,特别是一线生产员工,累死累活一个月,到手才5k左右。我自己都说,这么点钱,每天上班10个小时,一个礼拜6天,还不如去送外卖。再说了,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人愿去工厂上班的?工厂里5k,年轻人宁愿少点,拿个3~4k,找个有点前途的公司,学点东西,过两年跳个槽出来,工资也就慢慢上来了,总比天天在工厂里打工有出息。

所以,换句话说,不是年轻人不愿进工厂,而是工厂没有什么价值能提供交换。工厂只是把他们当成消耗品来使用,有公司会认认真真进行培训,让他们有盼头嘛?不会。所以,也就不要怪年轻人用脚投票了。

2. 技术落后

到现在,用的呃,怎么说呢,还是十几年前的技术。整个生产线完全就是靠人工堆上去。
自动化产线呢,舍不得投。
舍不得投有2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太贵了,没钱投。
第二个原因说出来很好笑,就是自动化产线的产量太高了。这听起来很奇怪,产量高还不好么?我们假设一下,人工生产一个月10000个,自动化一上,咣当每个月产量给你干到100万,但你的市场能力每个月最多就卖出去20000个,剩下的时间怎么办?一个月开一天的机器,剩下29天闲在那里?
这个理由我乍一听真的感觉好笑,产能有多,剩下的就看成本了,你成本低,去帮人家做代工咯,总好过机器停在那里呗。
所以这些奇葩理由,导致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极其低下,而且常年累月没有技术升级,导致逐渐陷入被动。
这真可以说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一个典型的例子了

3. 山头文化

没有500强的命,得了500强的病。
一个200号人不到的小厂,搞了N个部门,还有总裁办养了一帮吃闲饭的人,嘿嘿
每个部门的负责人都是“股东”,是真的往公司里投了钱的股东哦。除非自己走,基本不裁人,所以大家都在混。反正工厂年年还有利润,先这么呆着呗。

这么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工厂虽然天天说技术改革,自动化改造,流程革命,人员优化等口号,但真正能落地的基本上没有。一帮人连ERP都用不利索,还谈什么精益生产。

自己也待了半年了,在这个感觉就是在消耗自己的精力和生命。但工作又不太好找,所以还是有点小纠结的。
但仔细考虑一下,何必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这里呢?
算了,明年过完年还是走吧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2-14 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