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是灯塔,不能改变,教育孩子必须以原则为中心

弗兰克。柯克在海军学院的杂志《过程》中写过这样一段经历:

两艘演习战舰在阴沉的天气中航行了数日,我就在打头的那艘航舰上当班,当时太色已晚,我站在舰桥上瞭望,浓重的雾气使得能见度极低,因此船长也留在舰桥上压阵。

入夜后不久,舰桥一侧的瞭望员忽然报告:"右位置有灯光。"

船长问他光线的移动方向,他回答:"正逼近我们。"这意味着我们可能相撞,后果不堪设想。

船长命令信号兵通知对方:"我们正迎面驶来,建议你转向20度。"

对方说:"建议你转向20度。"

船长说:"发信号,告诉他我是上校,命令他转向20度。"

对方回答:"我是二等水手,你最好转向20度。"

这时船长已勃然大怒,大叫道:"告诉他,这是战舰,让他转向20度。"

对方的信号传来:"这是灯塔。"

结果我们改变了航道。

在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时,对这个故事感触特别深。作者把原则比喻成灯塔,是不容动摇的自然法则,我们的生活都应该以原则为中心。当我们以原则为中心的时候,就能正确而高效的生活。

养育孩子也一样,当我们能够以原则为中心的时候,养育孩子会很顺畅,孩子也会比我们想象的更优秀。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家长自己也不知道这些原则是什么,或者连原则这个概念都没有的时候,多半会按照以下方式来养育孩子:

1、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养育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对待自己孩子的方式;

2、网络上、电视中各种育儿专家碎片化的建议引导;

3、身边朋友的影响等等。

然而我们的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也缺乏一定的认知。当我们头脑中充斥着各种来自外面的声音时,我们面对孩子依然会觉得茫然,束手无策。对我来说,系统的学习让我对养育孩子的基本原则有了一定程度清晰的认识。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德育的重要,在我看来,这应该是最基本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正面管教系统课的学习,让我对更多的原则清晰明朗。在这里不展开多说,今天想跟大家具体讨论育儿中关于安全感的问题。

一、作为父母,你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

二、作为父母,你能否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的环境?

你也许会奇怪,为什么讲育儿中孩子的安全感,我罗列出来的居然都是大人的问题。没错,在我看来,孩子的问题几乎都在家长这里。我一直鼓励身边的父母多去学习,也缘于我通过学习,意识到了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

首先来讲第一个:你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

我和老公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四岁半,儿子两岁多点。我和老公从小生活环境不同,造就了我们不同的性格特点。我从小跟着父母在船上到处飘,到上学年纪才跟父母分开和众多兄弟姐妹一起跟奶奶生活,奶奶管不了那么多孩子,我从小虽然还算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性情却有点懒散不拘,比较自由。

老公呢因为超生,因为公公婆婆害怕在老家的爷爷奶奶孤单,从小跟爷爷奶奶在老家一起生活,到小学二年级才回到父母身边。据说爷爷是个性格有点古怪的人又特别固执,奶奶对老公也不是很好。导致老公是个特别没有安全感的人。

我的女儿性格有点像我小时候,懒散不拘,能活出自我,高兴了就大喊大叫,不高兴了就放声大哭。可以跟比她大的姐姐说,"我是白雪公主,我比你漂亮!"这样的话。我欣赏甚至有时会羡慕,她能活的这么本真,这么自我。所以她的很多在世俗眼里不够淑女,不够文明的行为我能够接受,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多半也会相处的比较愉快。

爸爸在的时候,两个人会经常有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女儿兴奋了大叫,爸爸会阻止;女儿跟爸爸玩的高兴的时候,有时会用一些不文明的词来称呼爸爸,比如"臭屁爸爸",爸爸就会不高兴来制止她,一来二去两个人就会杠上。爸爸尤其不能看到女儿拿着剪刀、小刀等可能会造成危险的物品,不能随便关门,怕压到跟在身后的弟弟;不能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等等。跟爸爸在一起的时候,最后经常是哭着来找我,或者是争执不过爸爸,非常恐惧的躲在我身后。

在我看来,老公和女儿之间的矛盾多源于老公的不安全感,害怕女儿会不讲文明,没有礼貌,甚至以后会成为问题少女,害怕孩子小会伤害到自己或者伤害到弟弟。担心的太多,就会因为自己的恐惧而过多的干涉女儿的行为。

作为父母,填满我们自己的安全感,跟孩子之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对抗。继而导致孩子不愿意跟家长沟通,成为家长眼中的问题孩子。也许有人会说,那总不能不管吧,孩子不懂,大人还不能指正吗?当然不是,只是怎么引导一定是要遵循原则的,至于原则是什么,我的建议依然是系统的学习。关于学习,我想表达一个观点:付费会比免费更让你有捡到便宜的感觉。付费相比漫无目的在网络上获取的各种碎片的信息更全面,更系统,有更深刻的体验。

二、你是否能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的环境?

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词汇——抱持。精神分析领域认为,最好的养育环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备这样的两个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

先来讲讲我儿子的故事,我儿子生性稳重,跟姐姐相比,我认为一岁半前跟姐姐的性格基本上是相反的,温和,没什么声音,也不大跟外面的小朋友玩,从来不跟小朋友抢东西,碰到小朋友想跟他抢,他也会主动让给别人。在我眼里儿子就是个温和的暖男。

但是后来观察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其实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在他14个月左右的时候,爷爷把他带回了山东老家,中间我们回去过年再回上海依然选择把他留在了山东,年初回上海没多久,年中时爷爷又带他回山东住了一阵。原本孩子的出生顺序,作为家里的老二,他会察言观色认清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会比老大更乖巧懂事。加上一次次的分离,孩子在父母面前会更乖。那时候,乖,是儿子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乎没在我面前发过脾气,每次抱她,姐姐不乐意的时候,他还会主动挣开我的怀抱让我抱姐姐。每当此时,都会忍不住的心疼儿子的这种乖。

最近这两个月,我发现儿子有脾气了,而且脾气还挺大,还表现出了攻击性,前阵会冷不丁的咬我一口,这阵偶尔会打我,不一定是他不开心的时候,有时在玩的开心的时候也会抬起手来打我两下。看到他这样的行为,我心里反倒是开心的。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相处,尤其是女儿暑假期间,对孩子全情的陪伴,儿子感觉到在我们面前是安全的,安全感增强了,才表现出了这样的攻击性行为。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天才枪手》,讲述家境贫困的天才学生小林,班克,因为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为了金钱帮助家境富裕的同学考试作弊的情形。

小林虽然误入歧途,但是她的爸爸,一直在她身边支持她,让她感觉到周围的环境是安全的,她才会最终选择勇敢面对自己的过失。班克从一个举报作弊行为的人到最后,执迷不悟想要通过作弊的方式赚取更多的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在片中只看到了他辛勤劳作的妈妈,并没有感受到他的家人对他心理建设层面的关心,跟小林相比,得不到家人抱持性的支持,也是他会在另一个极端走的更远的原因吧。影片中以小巴为代表的富人子弟,在我看来,他们的作弊行为也是被父母逼出来的,虽然他们也不想。考取好的成绩奖励新的宝马车,把女朋友一起送到高等学府受教育,考不好就要被惩罚。这些父母仅凭成绩这种表象,给予孩子物质奖励,正是因为父母的这种奖惩方式,忽略孩子真正的心理建设,更不要说抱持性的环境,才会催生出这个跨国作弊案件。

从我以上的分析,你可以看到,当我们作为父母,自己有足够的安全感的时候,才能更好的跟孩子相处;当我们能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的时候,孩子才会感觉到安全,发展更健康。当我们以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原则来养育孩子,而不是以外在的表象来衡量孩子的时候,我相信孩子会比我们想象的更优秀。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则是灯塔,不能改变,教育孩子必须以原则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