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7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第四十九章、第六十二章等三个章节中专门论述了”善“,我们顺着三个章节进行学习和领悟,得出了心善、行善、待善、扬善这“四善”,掌握了这“四善”,对第一个行善的人非常重要,因为这是行善必备的知识。下面就此谈一点个人体会: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本章老子把水的德行,“善”描述得深刻,全面,并把水的德行称之为“上善”。读者看了这一章,想必也和小编一样浅显地知道基本意思,这里就不再对原著解释了。

正是由于水的善,水才能汇集成大江、大河、大海,最后成为了”百谷王者“,这就是老子所形容的“上善”,也是最高层次的善。老子有关“上善”的描述看似平常,看似易于践行,实际不是这样。你仔细体会一下老子的每一句话,你会发现难的道理,如:”心善渊“什么人能做到”心善渊“?还有其他善的行为,一般人能做到多少,做到几层?所以说,老子的”上善“,是我们行善的方向和最高目标。

老子在《道德经》中重点提到了心善。什么是心善?心善:必须是发自内心,是真心实意的,是阳光的,是爱心的体现,是不受外界影响,是人的自然本性的体现。心善,绝对不是带有目的,不带功利,不是形式上的。社会上有些“行善”是做给别人看的,是有目的性的,这是假善。心善是行善的前提,是区分的真善与假善关键。

行善是行动。一个人不能有善心,没有善行。善不只是心目中的美好愿望。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怎么行动?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可以行善的,只要你不是有”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思想,随时都有行善。

例如:上车遇到老弱病残孕,可以不动声色地主动让座;遇到迷路的小孩和老头老太,送他回家,或是替老人或小孩打个电话联系上家人再走;夜里遇到摆地摊的,不还价能买就多买一些; 遇到学生勤工俭学的,特别是中学生、小姑娘,她卖什么你就买点;雨雪的时候、天冷的傍晚,遇到卖菜的、卖水果的,剩下不多了,他又不能回家,能全买就全买,不能全买就买一份,让人家早点回去……,只要你心中有善,随处都能行善。心善与行善是紧密相联的,如果是真心诚意行善,行了善之后,不要留下名姓,悄悄离开,这不只是善,更是一种功德。

这里我们谈一谈什么“待善”?老子说:“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这句经典的意思是:善良的人,我很好地对待他们:不善良的人,我也很好地对待他们,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向善了。这就是”待善“。待善就是要善待一切人,善待也是一个人的心胸和包容心的体现,这两种心大的人,必定能善待一切人和事。善心要像大海一样博大,宽广。

最后谈一谈”扬善“。“扬善”就是宣传善,传播善,让善发扬光大。虽然我们不能每个人都著书立说,但可以传播正能量,传播一切友善,传播一切对人们有帮助和教育意义 的人和事,尤其现在网络媒体这么发达,扬善可以成为人人能做的善了。扬善也是善,并且是上善、大善。

通过学习老子《道德经》,我们悟出了四个善为。在生活中我们还要学会发现善,助力善,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二章说:“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意思是说用善感化人,发现善人善事,当一个所谓不善的人行善之后,要及时发现,要及时赞扬,这样会改变人,这样会使更多的人行善,能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这就是我们学习老子《道德经》中的”善”的感悟和体会。希望人人都行动起来,实现心善,行善,待善、扬善的美好心愿。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引导、教化人民之意。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白话解: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欲成大器,必先修“内功”。

“修炼内功”、夯实基础是自古而来的道理。古人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意思是,必须有深厚的学养和积淀,才华之箭方能射得更准更远。青年是人生中精力最为充沛的时刻,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较为快捷,因此也是修炼“内功”的最佳时段。与其牢骚抱怨、消极懈怠,或是挖空心思、投机取巧,不如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练就一身过硬本领。

修炼“内功”,非一朝一夕之事。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厚积”是“薄发”的必要条件。北京人艺在建院之初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排戏,而是下厂下乡。所有导演、演员、舞美人员都在工厂或农村体验生活了半年,与工人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正是得益于深厚的生活积累,北京人艺的演出才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修炼“内功”,非轻而易举之事。面对光怪陆离、纷纷扰扰的世界,静下心、沉住气尤为不易。当下,“不求诸己、反求诸外”的现象并不罕见,有些人把大量精力放在应酬交际上,却不肯好好提升自己;有些人把大量时间花费在钻研成功学上,却不愿去读一本名著经典……如此行为,实在本末倒置。长此以往,必定难成大器。

修炼“内功”,非轰轰烈烈之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伟大其实就孕育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常之中。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古往今来成大业者,莫不如是。

说到底,那些真正的人生积淀、决定人生高度的东西,都是需要下苦功夫慢慢去丰富的。因此,年轻人与其焦虑不安,不如用心修炼好“内功”,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如此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正成为“闪光的金子”。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出自《论语》,大意为: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养自己使人们安乐,修养自己使全体百姓安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