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012

子曰:“君子不器。”


解讀

本章夫子給出了對君子的一個判斷,這個判斷以譬喻的形式給出,是‘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的具體展現,理解的重點在於譬喻的意象‘器’。《周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後面的章節,夫子評價子貢是瑚璉之器。唐人說,士先器識然後文藝。《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以为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器是一具有某種特定使用價值的人造物,器有幾個特徵,一是基本都是專器專用,這就是《四書集注》的註解‘’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比喻到人是具有某種專門技能而不能通用的人才;《春秋繁露》君者,群也。君子是社群的領導人,從此種意義上,君子須是可通用而非只具某一專門技能的人才。

器明顯都有大小,就是俗稱的器量,比喻到人器量大的人承載就大,宰相肚裏能撐船;

再有就是器明顯都有一個邊界,且這邊界是固化的,比喻到人,是僵化不能隨順外在境遇機緣的變化而變化。如此人的生命就失去了靈動。義者,宜也。變動不居的世界,須既能守經(堅持原則)又能達權(隨機應變)的人方能領導社群。

因這僵化固化的生命形態,而無法感通他人的生命存在,這就會麻木不仁。

由於社會教育及其他一些原因,一個人的生命認同有可能會不自覺的認為自己是一個實現某種目的的工具,‘’我是共產主義的螺絲釘‘’之類的表達就是這一現象的具體呈現,而這恰恰是對生命的異化。


註釋

《錢穆論語新解》

器,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今之所谓专家之学者近之。不器非谓无用,乃谓不专限于一材一艺之长,犹今之谓通才。后人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才艺。”才 艺各有专用,器,俗称器量,器量大则可以多受。识见高则可以远视,其用不限于一材一艺。近代科学日兴,分工愈细,专家之用益显,而通才之需亦因以益亟。通 瞻全局,领导群伦,尤以不器之君子为贵。此章所言,仍是一种通义,不以时代古今而变。

今试以本章与上章相参,可见一切智识与学问之背后,必须有一如人类生命活的存在。否则智识仅如登记上账簿,学问只求训练成机械,毁人以为学,则人道楛而世道之忧无穷矣。不可不深思。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旧供某一种特定的使用)。”

《四書集注》

   子曰:“君子不器。”(包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无所不施。”)

《論語正義》

   [疏]“子曰:君子不器”。正义曰:此章明君子之德也。器者,物象之名。形器既成,各周其用。若舟楫以济川,车舆以行陆,反之则不能。君子之德,则不如器物,各守一用,言见几而作,无所不施也。

   子曰:“君子不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論語為政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