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QUEEN》---观后感

      1997年,戴安娜王妃不幸车祸身亡,世界为之震惊,举国悲痛欲绝,但是英国王室人员却对此采取了逃避疏离的态度。这种漠不关心激怒了很多英国民众。民众反王室的情绪高涨,紧急形势让王室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但是,英王伊丽莎白并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出来稳定民心,而是携带家人度假行宫,当时布莱尔刚出任首相,面对此刻棘手的情势,必须尽快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措施,抚平民众的愤怒和不满,让王室摆脱信任危机,使得女王重修与国民的关系,从而自己也在当中树立权威。        事件发生后,英皇室的冷漠、回避的态度,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和连篇累牍的负面报道,一周的时间,英皇室已失去了最佳的保持形象的时机。亏在布莱尔先生的强烈建议和恳求下,女王最终认识到了各界的力量,满足了公众的期待,以女王以及一名孩子祖母的身份表示哀悼,参加葬礼,重新拉进了女王和公民之间的距离。

不仅如此,英国将有四分之一的民众嚷嚷着废除君主制,那么女王所尊崇的传统将被连根拔起------她所执着的不过是作为女王的自尊由脸面,然而不放弃自尊,连女王的位置也不复存在了,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幸而女王对公众做出了声明,这才使得一次重大的反叛被扼杀到摇篮里。

  女王要面对属于历史的母亲和丈夫,还有表情闪烁的儿子,以及只手操纵存废的首相,还有她越来越看不懂的人民,她相信自己是全身心爱戴他们的,她“责任第一,个人第二”,他们却离她越来越远,她感到了被抛弃的惶恐。 如何处理戴安娜王妃的逝世,在我们看来,无非是人家的家务事。可贵为九五之尊的英国女王,却也不得不在民众面前表达自己对家务事的看法和退让。她兢兢业业终其一生为了“女王”这个职业而生存,她高贵,冷静并带着自己的骄傲发表对世界的看法。她并没有做错什么,无论是从女王,还是从一个祖母来说,但是最后她仍然得屈服于她的人民,那些为了一个根本无法了解得美丽女人的逝世而就不打算在拥护她的子民。

她说:我选择静静地悲伤,默默地哀悼,我以为这是我们民族一贯做事的方式,从不张扬,但不失尊严。

她没说错,但是她错的厉害。

她没有得到她一贯事奉,也一贯爱戴他的人民所给予的理解和支持。

不知道什么开始,她所信仰并身体力行的“低调和隐忍”,“职责第一,个人第二”成了授众人以攻击口实的把柄,她也没想到,不止大英国昨日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尘烟,英伦文化最后一点精神底蕴也如西行落日,在慢慢消散它的余晖。

这是一个高唱展现自我,宣扬离经叛道的年代,人们需要的是倾泻,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情感,无语承受误解。传统很苍白,尤其是面对现代传媒的强大,观念其实早已更新换代,想要颠覆也不仅仅是区区英国王室所代表的君主制,人民不答应她独自处理家事,因为平静和沉默一向有很高的几率被当作“冷血”看待。 一个老人最终只得选择退让,英国皇室老了,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与其说王室没落,女王屈膝,倒不如说是她所代表的内敛行事的原则和方式没落,以及她对她的首相说:不,这不是谦逊,是屈辱—忍辱常常跟随负重之后。它们相伴偕行。

    所以我想,这样的片子,是为了让我们变得宽容而存在的。这一个被塑造的高贵,骄傲,安静的女人。 我们无法选择永远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只有在外面不得不做事情的时候选择自己的态度。我们必须学会接受,学会妥协,学会哭泣但同时学会擦干眼泪。适应,不是因为担心失去,而是为了执行自己的职责。人活着亦有自己的职责,也许这个职责并非我的选择,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并不孤独,虽然这个世界有许多人无法互相认识、认同,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这么一种生命:勇敢,善良,勇于妥协并永不放弃完善自我,执行自己使命的高贵生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 THE QUEEN》---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