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75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的李鸿章,接手了一项特殊任务:筹建北洋水师。
这项任务跟最近发生的两个外交事件有关:一是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二是日本要求琉球称臣。
台湾是大清的国土,琉球则是对大清忠心耿耿的小弟。
日本,这个过去从未放在眼里的东陲岛国,如今竟然欺负到头上来了。
而大清除了强烈抗议,拿日本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海防太弱了。
所以朝廷痛下决心:一定要买军舰、办海军。
军舰很好买,只要肯掏钱。但是想办海军的话,就得先找到合适的海军统帅。
那时,国内第一所培养海军军官的福州船政学堂,有几届学生已经毕业;国家派往英国的第一批海军留学生,也开始陆续回国。但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能入李鸿章的法眼。
李鸿章认为,这些年轻人只懂技术,不懂战争,更不懂政治,让他们当“管带”(舰长)已经算是重用了,怎么可能把整支海军交给他们?
海军统帅的人选,成了一道难题。
就在李鸿章大伤脑筋时,有个熟人正好前来拜访。李鸿章一见到他,眼前立刻一亮:行,就你了!
这个熟人名叫丁汝昌。他是李鸿章的老乡,安徽庐州(今合肥)人,小时候父母去世,没钱继续读书,只好跟族叔学做豆腐,勉强谋生。
1854年,洪秀全的太平军攻陷庐州,掳走了一批青年壮丁,当时十八岁的丁汝昌也在其中。他被迫加入了太平军,被安排驻守在安庆。
七年后,曾国荃(曾国藩之弟)率领湘军围攻安庆,丁汝昌跟另一个安徽人程学启连夜投奔湘军,从此洗白了“反贼”的身份,成为国家正规部队的军人。
李鸿章那时还没混出名堂,只是曾国藩的一名学生和幕僚。不过曾老师很器重他,分给他一些兵马,让他回故乡庐州建立另一支汉军部队——淮军。丁汝昌就这样从湘军跳槽到了淮军,从此跟着李鸿章混。
丁汝昌随准军转战大江南北,镇压过太平天国,平定过捻军叛乱。他打仗时不怕苦,不怕死,以英勇表现赢得了领导关注,三十出头就被提拔为总兵、加提督衔,实现了人生的华丽逆袭。
然而好景不长,1874年朝廷下旨裁军,无仗可打的丁汝昌只得脱下军装,回到老家。
丁汝昌退伍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离开家乡,去找以前的老领导、老战友碰碰运气,看看有什么出路,就这样找到李鸿章府上,意外捡了个狗屎运。
丁汝昌不懂海军,不懂军舰,也不懂现代军事科技,可他却成了李鸿章眼中的上佳人选。因为他有两个优势条件:第一是久经沙场,有丰富的带兵作战经验;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出身淮军,是李鸿章的嫡系,能保证北洋水师不脱离李鸿章的掌控。
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一个外行。
2
1879年,四十三岁的丁汝昌接受委派,负责督操北洋水师炮船。
尽管有李鸿章大力撑腰,丁汝昌却干得并不轻松。他缺乏专业基础,难以在那些科班出身、又留过洋的下属面前树立威信,而下属大多来自福建,老乡观念很重,他作为一个安徽人,很难融入其中。再加上朝廷内部错综复杂,李鸿章的政敌们都盯紧了丁汝昌,稍有不慎就可能留下把柄。
丁汝昌很有自知之明,拼命地恶补专业知识,不论是舰船的日常管理,水兵的训练实操,还是设备的维修维护,他都要亲力亲为,努力熟悉各项规程。
1888年,北洋水师作为一支海军部队正式成立,丁汝昌被李鸿章举荐为水师提督。北洋水师拥有军舰25艘,辅助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千余人,规模居亚洲第一。
他们身上,寄托着大清王朝复兴的希望。
这几年间,丁汝昌着实办了几件风风光光的事。
一是订购军舰。1881年丁汝昌带队前往英国,将大清订购的两艘军舰迎送回国,受到朝廷的褒赏。
二是立功朝鲜。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丁汝昌奉朝廷命令,率领军舰前往朝鲜协助平叛,立功后被授予天津镇总兵一职。
三是办好阅兵。上司李鸿章每三年过来视察一次,每次都能看到巍峨屹立的要塞和码头,油光锃亮的战船和枪炮,到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对于丁汝昌精心打造的大阅兵,李鸿章表示很满意。
还有一件更风光的事,就是1891年北洋舰队访问日本。当时中国海军看起来整洁干练、纪律严明,给日本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时圈粉无数。
北洋舰队秀完肌肉就走了,日本国却久久不能平静,明治天皇果断地一挥手:赶紧买军舰,买装备,扩充海军!
无论李鸿章还是丁汝昌,此时都沉浸在全国上下乃至世界各国的赞叹中,既没有关注邻居的异常举动,也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北洋舰队是一支貌似先进的海军,说它貌似,是因为它拥有从欧洲购买的新式军舰和大炮,却没有建立新式军队所必须的指挥和管理机制。
光绪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决策者,坚定的主战派。可他背后还有个权力更大的慈禧太后,为了不影响自己六十大寿的喜庆氛围,立场是主和的。
皇帝以下,是两大决策咨询机构——军机处和总理衙门。
再往下,就是负责指挥作战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也就是说,在丁汝昌之上,至少还有三级领导可以对前线战事指手画脚。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不懂行。
3
1894年初,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向宗主国大清发出求援信。
清廷让李鸿章派1500名淮军前往朝鲜,帮助国王平息叛乱。没想到隔壁日本不请自来,派出7000名士兵、7艘战舰,突然出现在朝鲜,明目张胆地插手朝鲜事务。
此时的日本,经过二十多年的维新变法,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蛮夷小国。他们正在一步步试探大清的底线。
作为慈禧太后的亲信,李鸿章根本不想打仗,一直希望通过外交方式解决问题。他长期跟外国人打交道,深知大清与列强之间的差距,况且北洋水师是他一手创办的,究竟有几分是真实力,几分是假面子,他比朝中任何一个大臣都要清楚。
李鸿章要维护外交和平,更要保全北洋水师。不是为了保全北洋水师的实力,而是保全它“看起来很有实力”的形象。
所以他既没有向朝鲜增兵,也没有命北洋水师做好战斗准备,而是努力游说英国、俄国干预此事,希望“以夷制夷”。
他心里有些不安,就去找丁汝昌商量。丁汝昌老老实实回答:北洋水师根本不是日本海军的对手,除非不计后果决一死战。
这不只是丁汝昌的看法,也是北洋水师内部官兵的共识。
但国内的人不这么想,主战派大臣们对李鸿章的畏首畏尾极为不满,大骂李鸿章“通敌卖国”。
日本步步紧逼,俄国表示不想插手,国内舆论压力又越来越大,军机处也扛不住了,向李鸿章传达皇帝指示:增兵朝鲜!
李鸿章不敢抗旨,便命令丁汝昌带领舰队开往朝鲜牙山一带。但他同时又对丁汝昌说:不要轻举妄动,就算日本人先开炮,也要考虑清楚再回应。
一语成谶。
7月25日清晨,双方少量战舰在丰岛附近不期而遇。日本人这时刚刚攻占朝鲜王宫,正是士气高涨的时候,二话不说,上来就直接开炮。大清战舰边打边退,有的在朝鲜海岸搁浅,有的逃回了山东威海基地。
开战过程中,有两艘装载大清士兵的运输船不小心驶入这片海域,其中一艘被日本人掳走,另一艘被日舰击沉、800余人葬身鱼腹。而北洋战舰只顾自己逃命,对于毫无还手之力的本国运输船,一点保护的意思都没有。
这场丰岛遭遇战,撕开了北洋水师华美锦袍的一角,露出了一撮不堪入目的败絮。
4
都已经宣战了,大清的决策者们好像还没反应过来。
对于怎么使用海军,李鸿章的思路还是很清楚的:避免决战,保存实力。具体方案就是让北洋舰队时不时出海巡逻,刷刷存在感,摆出架势吓唬日军。
血气方刚的光绪皇帝听说北洋舰队只巡不战,气得将手中茶碗往地上狠狠一摔。他忌惮慈禧太后,不好直接向李鸿章发脾气,便将怒火都撒到了丁汝昌身上。
光绪连下了两道谕旨,将丁汝昌痛斥一番,责问他:到底是怕死还是故意纵容倭寇?不行就别干了,免得浪费国家军费!
皇帝一动怒,那些本来就看李鸿章不顺眼的大臣们,也纷纷递上奏折弹劾丁汝昌。
舆论一片哗然,从中央到地方,数不清的高谈阔论涌了出来,恨不得用口水淹死丁汝昌。之前被欧洲强国打败也就罢了,现在居然连一向鄙视的倭人也敢蹬鼻子上脸,爱国人士们纷纷操起键盘,哦不,动起嘴和笔,叫嚷着:我乃泱泱大国,如何畏尔蕞尔小国?赶紧打回去啊!
“背锅侠”丁汝昌此时内心一定是崩溃的。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李鸿章心里清楚,北洋舰队看起来很拉风,其实真正可以拉出去打仗的不过十艘,这是外人所不知道的,也是不能让外人知道的。他了解丁汝昌的处境,便以“临敌易将,古人所忌”为由回禀皇帝,力保丁汝昌的帅位。
身为水师提督的丁汝昌,并非不想有所作为。他得知日本已将朝鲜汉江附近的仁川作为军事基地,便立刻向李鸿章提议在大同江口修建基地,还到处筹集木桩、水雷等战略物资。
然而李鸿章回了一句:此事不急。
李鸿章大概没有意识到,若不在朝鲜建立军事基地,大清海陆两军将在朝鲜战场上处处受制,舰船连加煤加水的地方都没有。他更加没料到,这轻描淡写的四个字,会对整个战争造成怎样的影响。
日本人没有耐心观看北洋舰队装B。8月10日一大早,他们趁丁汝昌带队出巡的机会,飞速驶向山东威海基地,朝基地“砰砰”打了几炮,然后耀武扬威地回去了。
北洋舰队为之震动,紫禁城为之震动,整个大清为之震动。这还了得,欺负到家门口来了!
一大批弹劾丁汝昌的奏折飞到光绪手上。光绪忍着怒气,革了丁汝昌的职,命他戴罪立功,同时命李鸿章找人替代丁汝昌。
紧逼之下,李鸿章仍然奋力顶住压力,向皇帝复奏:1、请放心,北洋舰队牛逼得很,倭船不敢跟我们正面开打;2、海军实在是没人啊,那些军官都是学生出身,只会纸上谈兵,还是让丁汝昌继续干吧。
慈禧太后本来早已还政给光绪,此时忽然出面,给李鸿章点了个赞。光绪无可奈何,只得准奏。
日军在朝鲜搅得鸡飞狗跳,朝鲜国王的告急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发往北京。还没等北京这边做出增兵决定,日军便在9月15日突然向平壤发起总攻,协助守城的清军高级将领左宝贵战死于城头。
事态严重了。李鸿章随即向朝廷打了个报告,派北洋舰队前去支援朝鲜。
由于朝鲜的电报线路突然中断,敌情不明,接到增援命令的丁汝昌一时不知所措,便带着舰队进入辽宁大东沟备战。
就在他们抵达的第二天(9月17日)凌晨,12艘日舰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前方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