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编者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备受各方关注。为全面评估疫情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恢复生产、稳定经济提出政策建议,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市场机构的多位经济学家。系列文章将陆续刊发,敬请垂注。
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进入关键期。按照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1月28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作出的判断,疫情在未来1周或10天左右达到高峰。这1周到10天左右的时间亦是疫情阻击战的攻坚克难期,若能有效控制住疫情的扩散,不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莫大的振奋,对经济的修复发展也是强力的支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由于一季度GDP占全年GDP的比重不高,如果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只是局限在一季度,那么对全年经济增长冲击有限,一次性的冲击最终都能够逐步消化吸收。
颜色表示,当前采取的一些强有力的管控措施就是要把疫情控制住,哪怕牺牲一些当季的经济增长都不是大问题。若要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关键是要力争经济从二季度开始完全回归正轨,这就需要争取疫情在2月底前出现拐点开始好转,3月底前得到明显控制,4月底前疫情能够基本结束。
若是一次性冲击,最终都能够逐步消化吸收
证券时报:业界在讨论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时,不少人会以史为鉴,通过分析“非典”时的情况,来预测此次疫情对今年经济的影响。您认为当下的疫情与当年的“非典”相比,对经济的冲击是否类似?
颜色: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同于“非典”。2003年中国刚加入WTO不久,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非典并未扭转中国经济强劲上升趋势,2003年实际GDP增速仍为10%,较2002年上升0.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速影响有限。但此次疫情也与03年非典存在一些不同点:
一、经济新常态下风险上升。不同于03年经济的强劲增长,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国内外需求疲软、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等多重挑战,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需警惕疫情可能触发的风险,如违约风险、金融风险等。
二、第三产业占比更高疫情冲击加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第三产业占我国GDP的比重不断上升,2003年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0%,2020年已上升至53%。疫情对第三产业的拖累或对经济带来更大冲击。
三、疫情爆发时临近春节使得冲击力度与广度加大。非典集中爆发的时点在春节复工之后,而此次新冠病毒则爆发于春节前,一方面,春运返乡高峰使得病毒传播范围更广,扩大了经济受冲击的范围;另一方面,疫情扩散使得春节这一消费、旅游出行高峰变的行情冷淡,加大了冲击的力度;此外,疫情爆发带来的延迟开工也将对生产与投资带来影响,从而使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同于非典。
证券时报:与17年前的经济发展情况相比,当下的经济结构中有哪些积极因素是利于缓解疫情冲击的?
颜色:尽管疫情严峻,以下事实说明不至于对经济增长过度悲观:首先,病理专家普遍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将在2月中旬达到拐点、发病高峰结束,3月份可以基本控制疫情,所以预计疫情对我国第一季度GDP增速影响较大,其后将逐季恢复并上行。
其次,非典疫情时期我国还没有大规模普及电商,而2020年网络购物已经高度发达,即使出现了部分交通受阻并延迟发货的情况,零售消费仍可通过自动后置于年内其他时段抵补。
再者,虽然政府延迟了春节假期,但是春节本就是停工时期,部分民营企业在往常年份也是正月十五过后正式开工,而2003年的非典疫情时期完全在春节假期之后。
最后,新冠肺炎的传染性虽然强于非典,但致死率弱于非典,加之政府高度重视,对疫情的防控措施十分高效,有助于增强人民对疫情过后经济增长快速恢复的信心。
证券时报:综合以上分析看,您对此次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做何预测?
颜色:中国经济在2019年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刚刚出现企稳迹象,新冠肺炎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的经济增长增加额外的扰动。受春节因素与疫情迅速扩散影响,疫情对一季度经济形势的影响不容乐观,基准情形是使得一季度GDP增速放缓至5%以下。
但如果影响只是局限在一季度,那么一次性的冲击最终都能够逐步消化吸收。没准这对中国经济而言也是一次系统重启的机会,让该暴露的风险充分暴露,并得以化解。
乐观情形是3月份各类企业全面复工,4月疫情基本结束,经济重回正轨,那么,二季度GDP增速不仅不会继续下滑,反而可能会反弹。不过,我们真正担忧的是悲观情形,即如果疫情短期在3月底还不能完全控制,势必影响二季度的整体经济。在此情况下,我们担忧可能会出现产业链加速外移、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速蔓延、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
货币政策应构建“三定支持” 不必急于全面宽松
证券时报:为对冲疫情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您认为货币政策应该如何调整?
颜色:在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产生冲击的形势面前,我们建议短期内货币政策采取精准干预措施,以防止市场流动性不足和超预期波动等风险。对小微、民营企业、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企业,实行定向降息、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构建“三定支持”。
实际上,近年来,为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高端制造业企业等特定领域的支持,结构性货币政策持续发力,实现对经济薄弱领域的精准滴灌。但在疫情面前,当前的结构性货币政策需要比以往更有针对性,特别是要加大对两类领域的定向支持:一是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行业和相关群体;二是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生产企业。
具体来说,在定向降息方面,除了调降政策利率MLF引导LPR跟降,还应当果断采取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尤其是疫区企业的融资成本。央行一直主张通过各种考核手段促使银行降成本,从而压降加点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应当进一步通过结构性政策实施降息和贷款展期等方式,从而进行精准滴灌。
在定向降准方面,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下调空间,而且我国独创的“三档两优”准备金率框架可以同时兼顾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虽然2020年1月央行已经实行普遍降准,我建议央行在2月份使用定向降准工具,通过为银行降成本的方式释放结构性流动性以支持小微、民营企业。
此外,定向再贷款也是缓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重要手段,央行应强化运用再贷款工具-尤其是支小、支农再贷款工具,可以增加中小银行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小微和涉农的贷款发放,以达到精准滴灌的目的。
证券时报:您建议的这些货币政策操作都是定向工具,对于有观点认为央行应尽早推出全面降准和降息,您怎么看?
颜色:我建议央行不必急于出台降准、降息等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只要不出现超调,则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控。受疫情影响,资本市场短期内会出现风险释放,但目前来看,只要不出现超调,资本市场将不会对宏观经济造成超量风险。事实上,尽管开市首日股市大跌,但此后几天已止跌回升,说明恐慌情绪已大为缓解。因此货币政策不必急于出台全面宽松政策,而以定向工具为主,对真正有需求的领域精准滴灌。
第二、降准、降息需等企业全面复工后才有用武之地。目前实体企业尚未复工,实体经济在短期内的信贷需求较低,此时进行降准降息的效果不大。
第三、通胀风险掣肘货币宽松。前期猪肉通胀还未解决,近期受疫情影响,水产养殖、物资供应较为紧张,叠加封路停工等问题使得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更为紧俏。前期部分城市出现的恐慌性集中采购现象虽有所缓解,但当前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预计未来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短期内不必出台降准、降息等具有风向型的政策。
总体看,目前已出台的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和市场预期的支持力度已经很大,待2月中旬企业逐步复工后,定向降准、降息等政策都可期待,但当前一两个周之内出台进一步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和概率不大。
警惕政策过度对经济带来不必要冲击
证券时报:财政政策在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方面,您有何建议?
颜色:基于全面建设健康社会的GDP翻番目标,在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产生冲击的情况下,建议政府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采用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加大财政支出、税收优惠政策和扩大基建领域投资为途径,多管齐下,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避免疫情所带来的宏观经济冲击。
具体来说,首先,建议适当增加赤字率。在发生疫情的情形下,建议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的力度,赤字率可以稍微突破3.0%,不必死守3.0%的界限。为防控疫情和支持企业发展,财政势必会加大补贴,这就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做支持,赤字率适当突破到3%以上是合理且必要的。考虑到我国中央政府的杠杆率较低,财政公信力较高,赤字率突破到3%以上并不会带来太大的风险。
同时,中央财政应多承担,减少地方联合出资。经过2018年的结构性去杠杆,我国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金融体系目前总体健康,具备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中央财政要敢于加杠杆,同时地方稳杠杆、个人减杠杆,依然可以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此外,批发零售、交通运输、旅游休闲、餐饮酒店、文娱媒体等行业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行业,建议对部分行业和企业给予税费优惠。比如在非典疫情时期,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对受疫情直接影响比较突出的部分行业在2003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财政部也对相关行业减免了15项政府性基金。尽管财政部此前已经实施了大规模的降费减税,但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仍建议比照非典疫情时期,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实施定向的税费优惠,以稳定就业和促进增长。
证券时报:尽管是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但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封路、企业发放工资等相关政策还是引起舆论争议,您认为各地在出台疫情防控政策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颜色:需警惕政策过度对经济带来不必要的冲击。面对疫情需加强防疫力度,但不应采取过分极端的措施,尤其需要警惕各地政策层层加码各自为政走极端。例如目前出现的道路阻断、封路等问题,或导致物流受阻,致使农业饲料无法运送从而给第一产业带来二次打击。建议应以封人不封城思路做好疫情防控,警惕政策走极端而给经济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除了科学理性地判断疫情,也要管理适当,强化隔离,减少封城,防止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地限制生产。只有在可控的范围内恢复生产,经济的影响才能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极端措施下的完全封城、阻断交通对经济恢复影响较大。虽然恰逢春节假期,但如果长期采取极端措施仍然会影响开工,令民营经济复工困难。
中国基金报:报道基金关注的一切
Chinafundnew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国基金报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 “在看” 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