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句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名句,出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当时是杜甫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不久,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时所作。

他回到家时,听见屋里传悲伤的哭声,妻子号啕大哭,因为家里缺粮,他们的幼子被活活饿死了。杜甫悲伤万分,恨自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当时他已经44岁,来长安已有十年,却始终怀才不遇,好不容易混了个八品小官做做,竟发生了如此悲惨的事情,心中的忧闷可想而知。

于是化悲愤为诗句,写于纸上,洋洋洒洒五百字,流传千古。

但幼子的饿死并非全诗要表达的重点,诗歌从自己的身世、志向写起,诉说自己忠君爱国的赤子之心,尽管年纪已大,大而无当,但矢志不改,一心报国。又写到他午夜从长安出发后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途经华清宫时,他看到御林军驻扎在此,旗帜展飘,皇帝带着妃子和群臣在此处避寒,铺张豪华,极尽娱乐之能事,对于民生潦倒,国家危机浑然不顾,对于即将发生的安史之乱也置若罔闻。杜甫不禁心生悲叹。

既而想到王公贵族玩弄权势,官僚阶级奢靡宴乐,社会底层百姓却流离困苦,徭役甚重,又看到权贵豪宅的朱门之内,酒肉飘香,吃不完就任其酸臭,而朱门之外不远处的路边,却有穷人被饿死,无人收尸,这种剧烈的社会贫富悬殊,发生在咫尺之间,让人触目惊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成为了当时社会矛盾最真实的写照。

这句诗所描述的社会现实,并不只在杜甫的那个时代存在,如今若将眼光看向整个世界,杜甫的这句诗同样是无比的现实主义,世界上还有至少十亿人吃不饱饭,每天都有人饿死。

在这首诗的最后,杜甫想到自己好歹是个小官,“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免租税也免服兵役,幼子尚且饿死,那平民百姓得有多苦啊,诗人推己及人,“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他的心充满了怜悯之情,但是他又能为现实做出什么改变呢?不能,他无能为力。

正是因为这种困苦、失意、悲伤和愤闷,造就了杜甫,如果当年他到了长安之后,春风得意,一路高升,那杜甫就不是杜甫了。苦难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我们面对苦难的积极态度。我们从杜诗中,看出他具有超越苦难的情怀和精神力量,苦难也成就了他的诗歌。

我想,他在写下这些诗句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流芳千古,也没有做过自己会被封为诗圣,他大半生颠沛流离,连连失意,最后退出官场,隐居成都草堂,后又离蜀,客死他乡,诗歌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他只是不得不写,我手写我口,仅此而已。

而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应有的气质。无论外人怎么看,无论有没有饭吃,我一定要写诗,诗歌就是我的精神粮食,诗歌就是我的生命。

只可惜,杜甫虽然有超越苦难的角度和情怀,却没有指向永恒的意识,没有向上追问的问题意识,他不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更不是一个先知。他的一生,其实活得还不够诗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