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1

中国石油大学田原宇教授入选山东省科协推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原创 2017-02-19 中国石油大学报 中国石油大学报

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17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科协办发组字〔2016〕38号)要求和《中国科协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山东省科协推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工作实施细则》规定,经山东省科协推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专家委员会评审,共推选出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国石油大学田原宇教授入选。

//////////////////////

田原宇

田原宇,男,1969年10月生,陕西咸阳人,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高校低碳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能源低碳化工艺和装备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和奖励。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12

敏而好学,

逆向思维催发科研兴趣

 1969年10月,田原宇出生于陕西省武功县一个普通家庭。1990年,他凭着兴趣报考了石油大学(华东)石油炼制系的石油加工(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石油加工专业作为我国首批重点学科,先后汇聚着曹本熹、傅鹰、武迟、朱亚杰、杨光华、沈复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养深厚。刚一入学,田原宇得到了众多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他心存感激,暗下决心:不怕吃苦,努力读书,一定要学出个名堂来!

  “要在科研上搞创新,就是要南路北走,学会‘逆向思维’。”田原宇学习之余,热衷于科研创新,他对袁存光教授的这句教诲记忆深刻。凭借着对科技创新的认真和执着,除了学习,田原宇大多数时间都泡在东营校区化学工程学院办公楼219做实验,在那里他流下了无数的汗水,也收获了令人艳羡的成绩。

  广饶县大王镇是新闻纸业的制造基地,造纸的污水处理一直是环保的一大难题。田原宇和团队的小伙伴们数次前往造纸企业采集废水回来实验,但是前几次的效果一直不理想。一次,因为忙于别的事情,田原宇团队采集完造纸废水回来,就搁置了三四天,待到周末进行絮凝实验,发现效果特别好。经过反复实验之后,发现了原因——废水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了。举一反三,田原宇决定直接加入强氧化剂——高锰酸钾,实验结果印证了他的观点。田原宇团队针对此发现专门开发研制了处理污水的“氧化絮凝法”,这一成果在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中获得二等奖。直到2005年他才在科技文献上发现了同样的处理方法。谈及此处,田原宇莞然一笑,直说自己与科技有缘,并且有幸组织成立我校大学生科技协会,担任了第一届会长,科研创新的种子也在那个时期在他心底生根发芽。

  毕业后,成绩优秀的田原宇先被推荐前往胜华炼厂工作,后借调至重质油研究所工作并攻读在职研究生。期间,他深受厂领导重视,多项新成果投入工业化应用。当时的研究生导师段道顺教授、贾生盛教授都很看好田原宇,认为田原宇不拘泥于前人,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喜欢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2000年,田原宇考取太原理工大学煤化工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煤化工专家、太原理工大学原校长谢克昌教授。谢克昌教授治学严谨,他主张“宽进严出”,博士论文必须要有new ideas。为了做好毕业论文,田原宇借鉴重质油研究方法创新性地率先开展煤的分子水平研究,长年累月泡在实验室和图书馆,经常找导师汇报交流,几易其稿,最终博士论文《煤的化工族组成的初步研究及其在煤等离子体热解到乙炔中的应用》不到两年的时间顺利完成。

  求学期间的理论积累和科研实践,为日后田原宇在煤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取得重要科研成果打牢了基础。而谢克昌、段道顺、贾生盛等名家教授的言传身教,使田原宇形成了儒雅谦和、睿智严谨的精神品格。

12

抢占先机,

超前意识开拓科研新路

“要有超前意识,才能占得先机,领先常人一步。”从太原理工大学深造回来的田原宇眼界变得更加开阔,行动也变得更加迅速,希望做任何一个科研项目都能比别人早上几年。一直以来,田原宇都注重理论与现场应用的有机结合,在具有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以及化工设备多重学识的背景下,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近年来,他取得了多项具有科学价值和社会经济意义的学术贡献及重要创新成果。

  21世纪初,生物质热解液化研究领域普遍存在液收率低、油中带灰和高含水等世界难题。当时,刚博士毕业不久的田原宇对煤的热解很有心得,他转念一想,是否可以将热解的对象换到一般的生物质上去。想到就干,田原宇通过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考察现场,最终提出了可以通过工艺设备一体化的研究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他发明了生物质自混合下行循环流化床快速热解工艺和装备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前国际上生物质热解万吨级工业化装置不足10套,其中使用此技术的有5套,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首座20万吨/年生物质热解装置已在山东广饶建成投产。并且基于化学族组成开展了生物质热解分子水平基础研究,构建了生物质快速热解机理和集总热解动力学,为实现生物质液收最大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田原宇还首次提出塔板和填料高效耦合模式、纳微尺度气液表面更新传质模型、气液相界面传质调控强化方法等理论;并在其指导下塔板和规整填料耦合,发明了系列复合塔板及其配套塔内件,使气液传质由毫米尺度提升到纳微尺度,传质面积、时间和更新速率提高2-3个数量级,已被多家大型设计院接受,应用于国内石化行业175座不同类型的塔器。他首次提出液态地膜概念并研发了系列腐植酸多功能可降解液态地膜,既有增温保墒保肥作用,用后2-3个月又降解为腐植酸有机肥,现场喷施造膜,作物自然出苗,省工省时,实现了产业化,避免了塑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被誉为“农业应用领域里的革命性新技术”,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生物质热解重油为原料开展可降解黑色地膜研究是其的延伸和深化。随着国家对高效低碳、节能减排的大力提倡,这一技术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

  近年来,田原宇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课题、863课题、国家星火计划等国家、省部和企业横向重大课题四十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100余项,申请专利54项。作为第一参与人,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2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或国家行业协会)级奖30项,其中一等奖11项。

  谢克昌院士曾给田原宇的赠书中题词:“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田原宇没有辜负恩师期望,之前从事的几乎每一项研究都涉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节约,立足解决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回顾充满艰辛和挑战的漫漫科研路,田原宇很坦然:“科研本身就是一条比较艰苦但又很简单的路,只要有勇攀高峰、不惧艰险的进取精神,总会有收获。”

12

诲人不倦,

辛勤耕耘培育创新人才

 田原宇博士毕业后,先后在山东科技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作和任教。他刻苦钻研、向老教师虚心请教,很快过了教学关。与此同时,由于科研成果突出,在2003年10月,34岁的田原宇便破格晋升为教授。

  “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研的相互促进作用,不仅要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要把科研工作做好,掌握科技前沿的知识,结合现场生产实例,理顺所学专业在上下游产业链中的关系,并充分教授给学生,才能成为一名可以引导学科和专业创新的合格的大学教师。”这是田原宇从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总结出的心得,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田原宇一直非常注重教学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在担任煤化工学科带头人期间,率领教学团队共同完成了培养课程计划、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并积极向恒源石化、汇丰石化等化工企业推荐毕业生就业。他非常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在课程安排、评优评奖方面主动把机会让给年轻人,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逐步打造了一个高学历、高职称,教学科研能力都非常突出的团队。与田原宇同一个课题组共事的张金弘博士说:“田老师虽然现在一直位于所研究学科的领先梯队中,但是他工作起来仍然十分勤奋刻苦,脚踏实地,思维敏捷,意识超前,对我触动很深,在团队里也总是以身作则、做事公正,一切为了团队的发展,确实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

  2008年6月,田原宇成为博士生导师,至今已经培养了2名博士研究生、20余名硕士研究生。田原宇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学生的论文从开题到答辩,他都会认真修改许多遍;对学生要求严谨,不仅要求学生精通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真正深入做应用研究,鼓励学生全方位发展。除了严格要求,田原宇还经常以身作则,亲自带学生做实验、打磨设备,将严谨执着的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而在生活上,田原宇对学生的好是出名的,与学生一起在实验室吃饭,没半点专家的架子;学生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田原宇总是第一时间出面帮忙解决。“田老师为人谦和,胸怀宽广,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博士研究生唐瑞源这样评价生活中的老师。

  王选院士曾说,“献身科研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必然会失去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许多乐趣。”工作上“拼命三郎”般的田原宇也有愧疚的一面,“很多时候在外面搞科研项目,一待就是几个月,儿子生日也没办法赶回去。”由于经常出差,田原宇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所以,他很感激自己的妻子善解人意,对自己工作的支持,支撑起家庭的重担;也很庆幸有个和自己同月同日生的儿子,无论自己在天涯海角,每年过生日的时候,都会准时接到儿子的祝贺电话,父子俩此时可以静静地煲煲“电话粥”……

舍小家,为大家;爱科研,爱师生。二十多年来,田原宇一心扑在教学科研一线,一心扑在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上,刻苦研究,潜心教学。“目前,全国已经有7个省市在建立碳交易市场,我们可以用高碳能源低碳化和生物固碳的方式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为实现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社会贡献一分力量。”展望未来,田原宇心心念念的还是用科研创新造福社会。

文字 | 杨安  侯玉洁  姚轶智

编辑 | 周小卉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