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 ,让技术返璞归真的征程

大概两年前在上一家单位的时候与东西网有过一些合作,当时他们还是网站媒体的形式。后来他们转型做东西文库,通过众包的方式翻译了很多国外科技类的图书,我也本本不落,一一读过。而手头这本Mook(通常理解为杂志书)——《1024》则是东西文库的一种新的尝试,我把东西文库的这些努力解读为一个让技术返璞归真的征程。

如果回顾20世纪末到现在人类最有活力的一个学科,无疑是互联网或者说IT行业。这是一个让商业及科技媒体感到肾上腺激素分泌激增的行业,也是一个让政治媒体割舍不下的行业。在媒体口中,技术的发展几乎等同于互联网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也等同于社会的进步。同样,媒体笔下的英雄们从曾经白手起家、勤劳致富、数十年奋斗的中年企业家变成一个个大学没毕业,只是靠着几行代码就身价千万的毛头小孩。然而更具讽刺意义的在于,媒体费尽心思的去让人们相信技术造福人类,自身却在技术的变革中逐渐迷失自己,从纸媒到电视,再到传统门户网站,技术再一次展现了它横扫一切的力量。

于是问题来了:技术是什么?技术或许是一种商业,当扎克伯格写下Facebook第一行代码时,他开启了一个市值1000亿美元的社交帝国梦;技术或许也是一种艺术,当乔布斯敲定第一代iPhone设计方案时,他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技术美感的新时代。这两天的CES,作为普通读者,你似乎在厂商的吆喝声中,在媒体的扩音器里找到了答案,你可以告诉我,技术是可穿戴设备,技术是3D打印,技术是4K电视。在这个最具标榜技术的大会上,一眼望去,站台到处都是新奇设备与服务,你以为你所看到的就是技术的全部。

很不幸,你错了。那技术到底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站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是无法解答的,毕竟,技术,准确的是互联网技术,起源于美国。然而,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去讨论美国互联网技术的起源实在也不合适,那怎么办?能不能让美国人去解释技术到底是什么?能不能把美国人对技术的理念也引入中国?

我们在历史书中曾经被动的告知:洋务运动之所以不成功的原因是只引进技术而未引进理念。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也从技术引进开始,无论是早期的门户、后来的搜索再到如今的社交媒体,大量来自硅谷的创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主力产品。复制技术能够成功,那复制文化呢?

这就是东西文库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从《失控》中的生物观到《人与机器赛跑》的人机伦理再到《有限游戏与无线游戏》的游戏思维,它展现出一个除了赚钱、炫酷之外的技术维度,他在技术方法论与工具箱之外构筑了一个技术世界观,它可能是乌托邦式的,一如支撑硅谷起步的那股反主流文化。它也有可能是现实式的,就像人与机器的危险关系。

在这本《1024》创刊号的封面上,一句“技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口号格外吸引我。我们周遭的世界,已经被太多技术的噪声所包围,不管主动还是被动,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技术而技术。技术让你能看到全球各地的新闻,但你却淹没在无穷无尽的新闻海洋里;技术可以改善你的工作效率,但你的工作最后成了研究所谓的效率技术;技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沟通方式,但你却迷失在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的边界里......这些可怕又可悲的场面已经出现在你我之间,说到底,我们太迷恋与技术是一种产品,丢弃了它的本意——技术是一种文化。

我多次想到过一个场景:几百年后的人类或许会笑话他们的先人——比如像我这样的技术悲观者会如此恐惧技术对人类的胁迫,就像我们现在去看待古登堡当年引起的恐慌一样。但即使成为笑柄,我也愿意和《1024》一样,发出这样的声音:请让技术返璞归真,技术是一种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1024" ,让技术返璞归真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