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有些历史的城市,总有最最原汁原味的街区。城墙、河道、桥梁、宅院、老铺......它们带着古城的气息,流传着百年前的模样。在百分之九十的古城随着城市经济开发的步伐,被大拆大建的推土机毁灭后,政府突然意识到了剩余者的价值,用官方的语言来说,就是“文化街区是城市中的最具代表性和规模性的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历史载体。”——于是,这些古城又被重新包装,改造成各种商业街,吸引着外来访客。
作为一只三脚猫建筑师,在走了几个之后,很想写写在我的眼中,它们讲述的故事。
苏州平江路
平江路大概是我去的最早的历史街区之一,它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唐宋街坊格局保存得相当完好,可说是苏州古城的缩影。最初去的日子是三四年前的四月,街上游人并不多,居民懒洋洋的在初春的河边聊天,洗菜,与撑船从河上经过的街坊用苏白打着招呼,斑驳的砖墙外晾着家常衣裳,柳条拂过了日影,街铺卸了门板,一边是满筐去年下来金灿灿的桂花,另一边已经迫不及待的摆上了淡绿色的艾糕。雪糕桥(和哈根达斯没有什么关系)、积庆桥、双眼井......早开的石榴花抢了风景。平江路在我心目中就是那样的淡绿朱红。
再去的时候感觉就有点变了,甚至平白觉得浪费了一个下午。卖旗袍的店也还在,卖竹器的店也还在,但价格翻了几倍。坐在河边的石栏上,旁边就是匆匆的游客(虽然我也是游客之一啦),闲话家常的苏白变成了嘈杂的南腔北调。多了间星巴克,多了几间酒吧,评弹博物馆反而没有了演出,真的成为死气沉沉的博物馆......整条街就好像突然的俗气了。苏州是我常去的城市,但大概以后,平江路再也不会刻意的经过了。
扬州东关街
东关街在古运河边上,旧日利用运河之便,成为扬州水陆交通要道。“东关”意自宋唐的城门,还是国内目前唯一的双瓮城结构,但仅存遗址,现在的高大城门是近年所修,还算是满复古的。
曾经街面上市井繁华、行当俱全,如今也是商家林立,各有特色。绿杨村的茶叶,三和四美的酱菜,谢馥春的香粉......比起某些商业街廉价的塑料旅游产品甚有特色。一路的吃吃喝喝也有点意思,糕饼铺的各种酥饼,酒坊里的米酒,酸梅汤还有良心的味道很浓。还有两三家很有格调的客栈,比如门楼无比精致的长乐客栈。内中的园林还保存完好,静谧自然,完全隔绝了外部的喧嚣。
甚至还有小书店,卖的除了扬州本地风土书籍,还有旧日小学生描红本子。岁过半百的老板自己在旧木桌上写毛笔字,一笔好字大约来源于年少的苦练,让我驻足良久。朱自清自七岁起,在扬州住了十三年,但总在文中说扬州的人浮夸——“扬州人有“扬虚子”的名字;这个“虚子”有两种意思,一是大惊小怪,二是以少报多,总而言之,不离乎虚张声势的毛病”。可是在我看来,简直已经太有文化了好不好。
南京老门东
这条街我是国庆夜晚去的,不仅仅是人多嘈杂,而且它做了历史街区中最没意思的事儿:把原来的居民全都迁出去,再重新招商一批商家进来。没有做好客群定位,商家也不知道做什么好,只有一窝蜂的卖些廉价的纪念品,街道上弥漫着烤鱿鱼和臭豆腐的味儿。
建筑是很有意思的,从徽州等地迁移来极其精巧繁复的木制民宅,景观上也做了喷泉流水来营造气氛。但灵魂这件事儿很难说,虽然有了骏惠书屋和德云社,但那里也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感觉还是缺点什么。也许是因为没有有意思的咖啡店让你停留,除了星巴克就是贡茶。也许是精致的雕花窗旁边就是满溢出烤串儿的签子的大垃圾桶,你看到的就是拍照和吃烤鱿鱼的游客,没有居民,没有生活,感觉就是被抛到了一个旅游区看看热闹而已——这热闹也是他们的,你仍然处在一个荒岛上。
东东枪是介么形容南锣鼓巷的:“现在这地儿真太热闹了,全中国的小青年都来了,一个挨一个地挤着,呲牙咧嘴地品尝着各种老北京特色美食——老北京爆肚、老北京奶酪、老北京糖葫芦儿、老北京榴莲酥、老北京油炸臭豆腐……”这话放在很多地方,都对。我真希望臭豆腐被禁止出现在旅游区内。
无锡南长街
两三年前去的时候,真是惊艳,虽然它类似平江路枕河而居,但又与其不同。因为无锡商业繁盛,水边家家户户,都各有店铺码头,转过来,临街一面便是商家。想象旧日舟船在河上穿梭,伙计在码头搬运货物,店铺迎客。人群纷沓,也是一番热闹景象。临河也多是二层楼宇,以供商家居住,街道另一边则多是园林住家,例如祝大椿、王绍先等故居,感觉更为悠闲大气一些。
曾经随步走进一座刚收回的房子,还没进驻商家。房子是两进三停,侧边有个花园,都不是很大。有些花坛还是沿着墙砌筑,也依旧花木扶疏。想象以前住在这里的,应该是个殷实又略有点文化的人,院子里的小水池,假山石,花木,都是悉心设置,具体而微,让我想起姥爷在世时,他花费了很多时光爱惜照料的石榴花——从我记事起,那几株石榴花是种在刻着洋文的铸铁箱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些景致,如今旧屋主不在,不知谁来照料它们了。
今年再来的时候,南长街已经可算是酒吧一条街了,比如蓝莲花这些。夜晚各种音乐从旧房子飘散出来,街上的人群兴奋的喧闹着,斑驳的灯影洒落在河面上,有着奇异的妩媚。那年经过的房子,也变成了酒吧之一,我曾经更向往着在院子里守着一两棵树,慢慢的喝茶,看天光在屋檐溜过,这个梦终究不得圆。
不能圆梦的人,大概也不止我一个。第一次去南长街的时候,还有一家商铺也是原来的居民刚迁出去,新的主人,一个男子和他的朋友在铺子里测量,准备开家馆子。因为我和朋友也是做这行的,心下好奇,便不出声的在他们旁边听着。原来的房子并不很大,一楼一底,按照现在的家居也就约合一房一厅,三四十平方,楼上也差不多如此,做餐饮也做不大。好处是一面临河,有个小小阳台,也甚有意思。听他跟朋友说应该怎么布置,哪里做厨房,该怎么摆桌椅....虽然语调平常,也难掩几分兴奋。
两年多后再去的时候,我在想象这样一家铺子,坐着船静静地沿河经过,看到店铺的灯笼,把船停下,要一碟子豆腐干,二两黄酒,慢慢的在临河围栏边细品。不过真正经过时,那里已经变成了一家馄饨铺子,灯火昏暗,生意并不很好。装修已经渐渐暗淡,也看不出当年有什么特别。一个面容模糊疲倦的中年男在柜台守着。我不知道是不是当初的那个人。
旧地重游,毕竟还是心生惆怅的居多。
街区的灵魂这种东西很奇怪,一旦时光变迁,灵魂不再,无论费尽思量的再往里面装什么,仍然追不回那些记忆,那些气息,那些无声的语言。即使是对于我这样一个过客而言,也听到了它们挣扎的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