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悟】李斌|既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

【读有所悟】李斌|既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欣慰,我是教师。作为教师,从参加工作开始,能在不同教育岗位经历工作20多年,拜读到李志欣校长的专著《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鼓舞了我再前行。向李校长学什么?教育思想、教育方向、教育改革现状、教师职业倦怠、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天空……无不让我沉思!

李志欣校长和他的著作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鼓舞我成长。是我的“神圣之旅”。我是教师,我徜徉在情感的无边原野,飞翔在思想的万里睛空,品味着一篇篇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实践策略,观赏着一片片绚丽的人文风景。

现代著名的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曾说:“教育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怀特海是过程哲学的创始人,他主张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心智。他说教育是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的耐心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灿烂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顶端的捷径,教育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学实际中,似乎更多出现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只顾局部无视整体、沉溺细节忽略大局。比如在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引入同一主题的“多篇阅读”,将教材中的“单篇阅读”与“多篇阅读”互为补充,让学生在多篇文章的比较阅读中“见树木,更见森林”。以“单元整合·多篇阅读”策略为指导,求同思维,互文印证,培养学生的阅读力、发现力、思辨力和表达力。

又如李志欣校长探索“全学习”理念下思维导图架构课堂:书本成了由厚变薄的工具。从零敲碎打到整体构建:先识“森林”后见“树木”。从建立单元(章节、模块)知识的框架,了解单元概念演变为概念体系的思路,以及全方位、多学科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入手,指导学生把有关的零碎知识构建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树”,让学生既可以看到“树木”,更能看到“树木”所在的“森林”。如此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就能把零散的知识结构化,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从学习的角度看,编制思维导图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步骤。第一步:在进行基于单元(章节、模块)的整体学习时,先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已的理解,做一个初步的思维导图;第二步:学习过程中不断添加关键词和层级,完善思维导图;第三步:单元(章节、模块)学习结東后,根据复习的情况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就如同搭乘学习“高速动车”。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第五项修炼》看管理。这是一本说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听上去好像是有些枯燥的管理书本,但越是深读却越是觉得像是在说生活里的每一件事,每一段关系,每一种因缘。我们大多数人,往往都只看到一些个别的树木,并且我们还会挑出一两棵我们认为最好看的树,然后就全神贯注在它们身上,为它们而倾注全部的努力。往往我们从一个现实问题出发,去寻求解决方案,但却忘记了每一个方案都可能影响其他组织和系统,因此需要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系统思维,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从系统出发,从整体到局部,从系统基本的概念到行为方式、动作、连贯性、规律、系统之间的关系等等去考虑和分析问题。世界不断增加复杂性,我们在纷乱的信息世界里,需要增长智慧,从宏观长远和微观细节这两方面看待事物的发展。

试想一想,纵然学生做千百张阅读书卷,陷入题海的他们除了得到某些知识碎片的强化和身心的疲惫不已外,对各类阅读问题等有全貌的了解、甚至刻骨铭心的感受吗? 过多、过杂的“树木”有时会障碍了人们的视野,徘徊淹没在丛林中极易消耗体力、迷失方向。高度决定视野,只有当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你心中豁然“看见一片森林”。

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写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培养学习愿望也有助于巩固学生集体、集体主义情感和互相帮助的意向。千方百计地培养这种感情并使之朝向正确的道路——是每个教师集体的任务。这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质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水平的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前的教学方法往往蕴涵着一种极大的危险性。打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学生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要知道,只有人见到了森林这个统一的整体,才会对每一棵树木形成较全面的概念。看不到河流,就不能明白,什么是河中的一滴水。教学的过程应该这样组织:让高年级学生对所有课题进行整体分析,对重大的、关键的问题进行思索。

今天,求知的欲望、认识世界的追求比昨天更为强烈。这也正是学校和老师应在学生身上培养的精神品质。

教育就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有所悟】李斌|既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