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
《史记》一直放在书架上,偶尔翻阅,都会因为司马迁华丽的文笔产生愉悦感,如果运气好能领悟到字里行间“意会”的东西,更是兴奋不已。于是终于鼓起勇气,做好计划,下定决心重头开始这本五十二万字的征程。
其间我把好玩的故事,精彩的句子,参阅各家评析,所感所得整理记录,感叹司马迁极简极雅的文字背后还能蕴藏着多般意志,同时也因阅读收获各种奥妙和乐趣。
在这里实时更新我的整理笔记,一来监督促进自己能够坚持,二来也能把这些乐趣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众乐乐,顺便如能传递下国学和文化,也算是件小有意义的事情。
《五帝本纪》
《五帝本纪》是《史记》的第一篇。记载的是上古时代被后人尊为帝王的五个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的事迹。
一:华夏第一帝:黄帝
黄帝是神仙还是凡人?
在黄帝之前就有大首领,为什么司马迁独独认为黄帝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始祖?
他想借黄帝的事迹传递什么意思?
我们一起来看这《史记》第一篇的古今第一人:黄帝。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出生的时候就很有灵性,从小就聪明好学,长大敦厚勤勉,见识广博。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弱而能言”我特意查了下:未到七旬曰 “弱”,所以有可能黄帝不到三个月就可以说话了。)
这句话司马迁估计是想告诉大家成功人士四要素:天赋+聪明+努力+诚实,黄帝就是一个智商爆表的富二代,不聊妹,不酗酒,不泡夜店不飙车,反而认真学习待人诚恳!黄帝应该成为当代所有富二代的偶像,同时也让我等出身平凡还不努力之人,情何以堪!
接着看黄帝的称帝之路。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黄帝名叫轩辕,是少典的后代,“神农氏衰”说明在黄帝之前,世上已有统治者,那这里就有两个问题: 1黄帝之前已有统治者,为什么神农氏不是我们华夏的始祖?2,黄帝的家族或爸爸叫少典,我们为什么叫“炎黄子孙”?感觉叫“少典子孙”也不错,多么朝气典雅的民族称号。
开篇读了不到50个字,就不得不停下来去查阅一些资料,发现《尚书》是从尧帝开始写的,看来各个作者有不同的历史思想甚至政治思想,暂且只能带着问题,接着读。
当时的老大之所以叫“神农”氏,注解为:因教大家耕稼,故曰“神农”,看来当时谁教大家耕种,谁就是老大,由此可见农业是中国古代发展最重要的事。几乎所有人类文明的起源,延续壮大都是靠农业,但农民这个职业和群体自古以来的身价和地位都与其角色重要性不成正比,想想不免唏嘘不已。
神农家族日渐衰败,天下诸侯干戈四起,天下大乱,百姓受苦,而自古就是乱世出英雄,轩辕就处在这个时代,他习兵练武,征讨作乱诸侯,几战成名,树立威信,诸侯们都来归顺。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其实这时黄帝已经基本取代了“神农氏”的位置,大部分部落都已归顺,只有两个部落没有征服,一个是炎帝的部落,一个是蚩尤的部落。从“炎黄子孙”可以推测出,当时除了黄帝领导的部落,就属炎帝的部落规模最大了,也许两个部落规模相当。
蚩尤大家应该也很熟悉,各种神话故事的常客,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兵主战神。这个部落还没征服的原因看来就是他们太能打了,战斗民族啊,哈哈。(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黄帝在“板泉之战”征服炎帝,在“逐鹿之战”打败蚩尤,从此被各路诸侯奉为天子,掌管天下。(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黄帝在完成地域上的统一之后便巡视各个诸侯国,大概做了这几方面重要的事情:
1,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陰陽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竖立并融合价值观,精神文化)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2,让大家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带领大家解决温饱,养家禽,有肉吃,奔小康)
(时播百穀草木,淳化鸟兽蟲蛾)
3,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提高物质文化,增加百姓生活质量
(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看到这里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黄帝是华夏文明的始祖,也许司马迁是想借此表达:
所谓始祖,并非指血统,而是文化,文明,民族融合的开启者!黄帝当之无愧。
夷夏之分,不在与血缘,而在于文化。
地域上的统一只是形式,文化上的统一和管理才是核心,才能尊为帝。
上古时代先民最早的记忆就是“板泉之战”和“逐鹿之战”,重大战争意味着时代的更迭,这两战让中华大地从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司马迁也是想借由描述这两场战争来告诉大家:在此之前,为传说,在此之后,为历史。中国人的历史,从此开始!
这大概就是司马迁选择黄帝的原因。
黄帝功成名就之后,就该写写他娶妻生子了。
黄帝有25个儿子(老婆想必也是蛮多的),住在轩辕山(他用自己名字命名山,跟现在很多老板一样),其中正妃的两个儿子的族系分领天下,一个是青阳族,一个是昌意族。
(参考原文: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感觉司马在这埋了伏笔,《史记》一大特点就是辞简意多,任何一段叙述都有背后意义。往后看就大概可以可归纳得出,夏朝的建立,到夏被商灭,商被周灭,这些朝代的创始人都是这两个族的后代,就知道司马迁是想说中华名族虽朝代更迭,即使南蛮北狄西戎东夷这些掌权,也都是一个祖宗,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过)
黄帝会不会死?
司马迁说的很明确:黄帝崩,葬桥山。
黄帝不仅会死,连下葬的位置都告诉你了,“偷偷的”告诉当时正在各种炼丹想成仙的汉武帝,你看,连鼻祖黄帝都会死,没有长生不老,没有神仙!您就别多想了(包括秦始皇和其他很多皇帝都有这种想法),这种唯物主义价值观在当时是很进步和勇敢的,司马迁做到了,还说出来了,面对封建迷信,王权,世俗,司马以身作则,牛掰我太史公!
黄帝死后昌意的儿子高阳继帝位,成为颛顼帝(zhuān xū) 。
有没觉得“高阳”很熟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所以这个高阳帝是屈原的祖先。下次更新屈原祖先,五帝第二帝,颛顼帝的事迹。
太史公晚安。
以上仅为个人愚见,也有收集整理的内容,不考证《史记》所记载的人名,时间,地名是否正确,业余玩家,以此说明。有任何想法,建议,错误的地方,欢迎留言,也欢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