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曾经抱怨过的公司,都是你通向未来的垫脚石

作为职场人,相信大家都经历过那么几个打心底咒怨的公司,我也一样。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回望过去,才幡然醒悟,那些我曾在心底咒怨的公司,不正是我今天获得心之所向的一步步阶梯么。

那些你曾经抱怨过的公司,都是你通向未来的垫脚石_第1张图片

这不是鸡汤,只是我职场人生的一点点插曲

2011年,我的人生转折点。9月28日,我拖着几件简单的行装,只身来到这个听上去会让人悸动又有点儿惶恐的地方——北京。那时候,我的研究生同学们几乎大都留在了青岛那个环境优美的海滨城市,其中大部分又都进了银行系统,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结婚,生子,做微商,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不必说那时,就算是现在的我,也仍然是一副游荡的状态。

今年四月,在换了一份新工作之后,我前所未有地开始串联这些年在北京的职场生活。我发现,之前我所经历过的公司竟然都成了支撑我新工作的基础,即使是我最没有成就感,甚至是略带鄙夷的地方,都成为得到这份新工作的些许资本。我这才幡然醒悟,那些曾经看上去的不美好,其实都是为未来的美好做下铺垫。对于这样的发现,我很欣喜,所以决定记录下来,也希望现在还沉溺在对公司抱怨的年轻人,应该心怀感恩。

当然这不是鸡汤,我只不过是想用自己一点点有限的经历陈述一个事实。下面跟大家分享我的三段职场经历。

1.救我逃出人生低谷


2014年开年,是我近30年里人生最低潮的时期,感情无处安放,工作暂无着落,在这个只要有呼吸就需要有消费的城市,焦虑感和恐慌感日日夜夜缠绕得我心绪不宁,一度出现了失眠的情况。就在这个时候,一家做新媒体的小公司的老板找到我,让我来做公司的品牌建设。

但是,刚进公司一切还没摸清的状态下,公司因为项目缺人手,我被调到项目组开始接手项目的网络营销推广工作。这是我第一份“不加班不成活”的工作,几乎每天下班时间在晚上8点左右,甚至到后期竟然到了凌晨12点还在办公室加班的苦逼节奏。如果仅仅是加班,我必不会“咒怨”什么。公司的整个状态是这样:

(1)公司老板和老板娘一起打理,老板负责战略,老板娘负责除了战略之外的一切事务,安插眼线,每天摸索哪个员工对公司有异心,然后对其实施杀伐决断。

(2)公司中高层的队列关系,在一个仅有二三十人的小公司竟然有站队的问题,很难一心放在工作上,要时刻警惕两队之间的关系发展。

(3)员工之间的不平等对待,在同一级别的其他员工眼中,这种现象足够受人诟病,尤其是在女人之间,必然八卦到底。

(4)员工在职时间超过一个月竟然就算老员工,可想而知离职率不是一般的高,因此,每天都能见到新脸孔,有时还叫不出名字的一个员工不知哪天就不来了。

在这样一个公司氛围下工作,其实很难集中精力,不时注意管理层关系,时常小心同事间关系,每天大伙儿凑在一起抱怨公司的种种几乎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尽管很不好,但是很必需,毕竟要有这样一个发泄的出口。

在这里,我收获了几个能玩在一起的朋友,一份稍显微薄但能支撑北漂生活的稳定薪水,新媒体推广的一丢丢工作经验。在坚持了不到一年时间,我从这家公司离开了。因为这份工作内容和title的关系,我被一家创业公司找去,开始了另一段职场插曲。

2.我的薪水跳板


这家创业公司的老板是一个典型富二代,在每天都被O2O融资的讯息刷屏时代,他也决定投入一两百万开始自己的一番“事业”。公司结构三个合伙人,三个程序员,一个UI&UE设计师,两个管财务和行政,我负责运营推广

公司11月份成立,我12月份入职,公司想做的产品还未成形,在确定、推翻、再确定、再推翻的不断打磨下,两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定下来——儿童摄影O2O。在这么简单的组织架构里工作,似乎不应该有什么抱怨的,但实际上:

(1)公司老板对互联网行业了解并不多,对技术一窍不通,几乎很少跟我们就产品的问题进行沟通。有人说,老板不跟员工交流很正常,但是在这种刚起步的小公司,老板做了任何关于产品的决定都应当与员工通气,才能尽快执行和推进,并尽可能早地发现问题。

(2)产品经理还是在读学生,本人在学校资源丰富,但并没有什么产品经理的从业经验,没有太多想法,执行力仅限嘴巴。这并科学,尤其对于创业型公司来说,执行力简直太重要。

(3)没有时间概念,对于产品进度没有明确的一个个时间节点,这是很大一个致命伤。

本来创业型公司应该是最拼的工作状态,但是这里却不是,反而一天天倦怠下去,大家好像只是年龄差不多的朋友,每天聊聊天,偶尔谈一下产品,老板融资的情况谈得怎么样了,现在的战略指向有没有什么变化,所有这些都不得而知。

次年五月份,公司因为资金链问题,宣布关门。老板经过一番折腾,娶妻生子去了,不再过问公司运营,团队就这样解散了。

在这里,我并没有多少工作上的收获,只是结识了一个对互联网有高度执着的有自己创业梦想的程序员朋友,另外,在薪水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我开始每月能有一部分储蓄。

3.敲开互联网金融的这扇门


我一直考虑工作方向的问题,虽然没有特别清晰,但还是希望能与曾经的专业有一些交集,进入金融圈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想直接进入传统金融,门槛的确太高了,不过当时互联网金融风靡,很多投资管理公司都开始陆续有这一块业务。这时候,我开始接触互联网金融,从事文案策划一职,因为曾经有过新媒体的经验,所以接手公司微信公号的运营

这是一个新上任的运营总监组建的一支新团队,我属于年龄比较大、进入时间比较早的一批。公司是怎样,大家工作的状态是怎样,其实在入职不久之后就能看出一二。但在当时,我没有什么跳槽的资本,所以安分守已地做好本职工作才是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渐渐地,问题越来越严重:

(1)公司一言堂,制度混乱,刚进公司,常会碰上公司线下员工前来总公司要债,除了我们部门,包括人事和财务流动率都是极高的。

(2)我们部门陆续招来一些职场小白,在他们的概念里,工作更多的像是在给公司做的,他们没有任何的时间和推进概念,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他们的常态。

(3)技术经理培养自己的党羽,并不是为了好好工作,而是为了以后自己创业有用而为之,这个想法在我听到后感觉很可怕。

(4)依旧没有时间节点的概念。我们的网站建设是常见的外包搭好框架,公司招几个技术来修修补补,竟然持续半年才上线运营。

(5)部门的技术组和推广组有很大嫌隙,技术人员埋怨推广不懂,总摆出一副you can you up的嘴脸;推广人员嫌弃技术能力不行(这是事实),总是懒得跟他们计较的样子。就这样,一直对垒着直到部门解散。

(6)之后被调岗做了运营总监的助理,才知道这里面的人事关系,水很深。接二连三发生很多诸如年会技术作弊的负面事件,整个部门岌岌可危。

在去年底的自我总结上,我已经深深意识到这个危机,更是有很大焦虑感,但毕竟团队就是团队,并不是我这个小小助理可以左右。果不其然,猴年回来之后,公司裁撤部门的消息很快传达下来,曾经貌似情意绵绵共事的伙伴们也都一一散尽,不知去向。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感谢它,没有它,我就没有“金鹅”开始我的理财生活,不能开始职场化妆的自我提升,不能在过年给父母买一些礼物。更重要的是,没有这份互联网金融,准确的说是P2P的从业经历,就不能获得现在这份互联网金融大数据营销的新工作。


以上这三份工作都或多或少存在很多问题,某方面来说,确实影响了我职业生涯的一种稳定性,但是,事实上,这些只能在深入之后才了解它是个“坑”,每一个“坑”里却有或大或小的通向未来的垫脚石,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它们。

所以,即使现在或未来的日子里,在职场上遇到那些所谓不靠谱的公司形态,其中也一定有可以吸取营养的地方。

如果你现在还沉浸于对自己公司不满的情绪中,希望你能看到我的心声,能帮助你在这个“坑”里寻找到你所需要的那块垫脚石。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你曾经抱怨过的公司,都是你通向未来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