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埃米尼亚·伊贝拉(HerminiaIbarra)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之一,这本书突破了传统的“先思考,后行动”的旧思维,提出了全新的“先行动,后思考”的新理念。作者通过对来自联合利华、西门子等顶尖企业的各层管理者以及世界经济论坛领导者项目的参与者的深度采访与调查,向我们阐释了在持续性的个人发展过程中,外在表现比内在认知更重要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实用且易操作的方法来提升个人领导力。
本篇文章非整本书书评,仅对突破自我,多方向发展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就是做不了,不是这块料,还是算了吧!;又或者,我天生就不是一个会交际的人,让我当众说话我就舌头打结,更别说让我演讲了;我只要做好技术工作就成,嘴笨,你不知道上次会议时候我有多尴尬,天知道boss为什么要我介绍项目进展;我从未画过画,也缺乏想象力,线条画出来还不如幼稚园的小朋友。我都这把年纪了,这些是年轻人做的事,别闹了。
.....
一.从肌肉张力流特点开始认识自我
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具有一种叫做肌肉张力流的特性。
肌肉张力流特性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性一种,以振动频率特性来表述, 单位Hz, 是指肌肉在松弛状态下的机械紧张度。它描述了肌肉在收缩和舒张之间的恢复状况。比正常情况较高的张力会扰乱肌肉中的血流供给状况,这是由于较高的张力会导致血管的直径变小,因而到达肌肉组织中的血流就会减少。张力升高会引起疼痛,运动机能下降,过载和其它现象。而张力较低则表示肌肉较弱,其运动机能也较低。(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也就是说有的人天生好动,让他们停下来非常的难,这类型的孩子在小时候会让大人感觉家里来了一只小鹦鹉,整天到晚叽叽喳喳不停;有的孩子从小比较沉默寡言,比起好动的孩子他们更喜欢静静的做自己的事情。那些高强度的人天生就有用不完的好体力,精力旺盛,很容易就会呈现出打鸡血的兴奋状态,高声加油让他们不断冲刺新的高度,是一种非常好的激励模式。可是这样的激励模式用于低强度的人身上,就是灾难。可是如果你让一个低强度的人保持安静,TA会如鱼得水,而高强度的人则如坐针毡。总之,针对不同张力流的孩子,从小时候起,大人就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施加教育。长大后,则会表现的更明显,有的人面对公开展示的机会洋洋洒洒,引经据典,有的人却会紧张到满脸通红。
真的就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让我们克服去拓展自身的能力吗?
二.像变色龙一样去随时调整自己
1.奥巴马的故事
奥巴马在自传中提到,成为总统前,大卫·雷姆尼克(David Remnick)将他称为“变形者”(Shape-shifter),因为他能随意地变换自己的风格,但却不会迷失真实的自己。
亚力克·麦克吉利斯(Alec MacGillis)在看过雷姆尼克的评论后解释道,奥巴马之所以能当上总统,就是因为他具有这一特质,他说:“这条路需要极强的灵活度——奥巴马的批评者们将这种能力看作一种为保生存的权宜之计。”
另一位评论家加里·威利斯(Gary Willis)将其总结为:
如果别人说他不是纯黑人血统,他就会告诉他们他比大多数美国黑人和非洲的联系更直接;如果别人说他不完全是美国人,他就会说他的母亲来自美国中西部。
在伊利诺伊州南部做巡回演讲时,他会说抚养他长大的住在堪萨斯州的祖父母的语言。他像一只变色龙一样,不停变换身上的颜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真诚,而造就了他的与众不同。
对于以欺骗的手段来迷惑大家的事,他一点也不热心。尽管他的背景并不简单,他能将它与其他人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甚至那些看上去和他没有多大联系的人。
奥巴马在不同的场合轻松的切换自己的身份,甚至通过使用不同种类的方言来拉近自己与选民的距离,讲述不同的自己的故事,但他始终唯一不变的信念是,当选为美国总统,他还是他。
2.多重身份的人生
多重身份并不一定是科幻小说里的白天我们还是正常的人类,到了月圆之夜我们就立马变成狼人。而是我们身处在这个社会里,本身就会具有不同的身份。
在家里,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我们是父母,而在父母那儿,我们是子女,在公司,我们可能是下属,也可能是上司,在超市里,我们是顾客,而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我们都是公民,是祖国的一份子。
也就代表,我们在不同的身份背景下,需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定位,采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然就就会造成子女不像子女,父母不像父母的情况。
3.随机应变者与坚持真实者。
“坚持真实者”会发现很难模仿别人好的做法,在会议现场几乎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他们的态度与情绪就是自己真实内心的写照。
“随机应变者”他们接受真实的自己,但他们不会拒绝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改变,当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时,他们会观察身边优秀的人的言行举止,化为己用。
“随机应变者”能借鉴周围成功同事的方法,模仿他们的行为——走路的方式,说话的方式,他们所讲的笑话以及他们建立起名声的风格。
最开始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办法做得很好,大多数情况下,看起来就像东施效颦一样滑稽可笑。
虽然一开始改变的脚步会趔趔趄趄,就像儿时蹒跚学步的情景,但慢慢的你会发现他们可以自如的使用这项技能,就像变色龙一般随意变化自己的肤色。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下,他们知道应该要换上哪一层合适的皮肤。大胆的尝试是突破自我舒适区的第一步。
“随机应变者”在事业发展中常常会有很大的进步,因为他们灵活的处事方式让别人觉得他们像领导者。
“坚持真实者”则与之相反,他们认为如果要根据环境而变换自己,使得他们远离了自己最自然的风格,这是对他们真实性的一种威胁。他们的自我定义包含的东西太多,不仅包括内心深处的价值观,还包括他们的领导、演讲、穿着以及行事风格。在管理工作中,“坚持真实者”往往会因固执地遵循旧的方式和风格,而停滞不前。
三.要想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必须先从改变开始
1.告别别人对自己的期望
在《逆向管理》这本书中,作者倡导的是"ACT LIKE"的思想,既是如果你想要成为领导者,你必须要先从行动上开始改变,只有通过行动去试错,才会发现过往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以及自己与理想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只有自己去寻找目标,寻找变化的方向,行动起来,而不是按照别人所认为的“你应该”,“你可能”标签之下的自我生活,工作,才能从旁人的期望中解放出来,虽然一开始不一定就会一帆风顺,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时刻问自己,我现在在哪,然后一边调整行动,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很多初进绘画群的小伙伴都会告诉我,他们从小就没学过画画,觉得自己画的不好,于是觉得自己不可能学会了,但是心里一直很想尝试学习手绘。最终在抱团学习过程中慢慢的发现自己越画越好,虽然还是存在问题,但是我们迈出了第一步,告别了“别人觉得你不适合画画,还不如去学点别的,比如说营养学等等”以及“我就是学不好的”既有标签。
我们要为自己保留更多的可能性,最终才能实现改变。改变可以是外部改变,如工作发生变动,也可以是内在改变,如改变你对自己所做工作的认识。
我们不能告诉自己,我就这样了,就是做不好,而是可以试着从一个最简单的行为开始,逐渐递进,用简单的行动来帮助我们变化。
2.跳出舒适区,从改变自己的行为开始
拿自己举个栗子,从小我就比较内敛,日常也只爱和熟悉的人聊天,面对陌生的人时候就会一言不发,呆呆的坐着。家人给我灌输的虽然有不要害怕,多和别人交谈。但也会告诉我,咱家的人都比较不善言辞,只要会做事情就好了。但是工作多年的经验却告诉了我,不仅要学会做好工作,还要学会适时的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且学会与他人进行分享。否则就会出现不知道我知道,也失去了锻炼自己演讲与汇报的机会。每当想要开口说话时,由于想到了说的不好带来的种种后果以及自己过往紧张到满脸通红的情景,默默的放弃。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改变,不是我们一定不具有改变的能力,而是害怕改变过后带来的不良后果,于是先从内在开始退缩了。
3.把改变内在化,把经历的所有联系在一起
当我们改变进行到一定的时候,我们需要开始将改变内在化,融合所有的经历,去反思我们的过往究竟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以一种新的方式来行事不仅仅会改变我们的想法——我们认为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值得去做的,还会改变未来我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以行动作为起点,而后进行反思,最后便能重新认识自己。无论我们是决定要跳槽到一个新的公司,或开展一项新的事业,又或是继续待在原来的岗位,都在不断地努力在组织或在工作中变得更加优秀,并学会在最大程度上做自己。通过反思新的经历,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目标,
比如不知道演讲与汇报的技巧,我可以从看书开始,从分享自己所学知识给身边的同事作为起点,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分享的知识如果缺乏逻辑性我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始改善。而不是一直难以开口,原地踏步,重复之前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