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10.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

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10.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_第1张图片

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呢?尽管人类的足迹已经踏上了月球,但是对我们居住的地球内部却知之甚少,因为地球表面布满了坚硬的岩石,谁也无法穿透厚厚的岩石到地心去一探究竟。

既然人类无法到达地下,那就想办法把地下的物质带到地面上来供科学家研究吧。于是,打钻孔取岩心成为人类认识地下世界的重要手段。打钻孔很容易,但是要打一个很深很深的钻孔却是件异常困难的事情,打钻难度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急剧上升。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深12262米(约12千米),是前苏联于1970年到1994年间,花了二十四年时间进行钻探的。要知道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的话,人类二十多年的努力钻探,连薄薄的“鸡蛋壳”都没钻透。

幸好科学家找到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好帮手——地震波。我们最熟悉的波动现象应该是水波。如果向平静的湖水中扔一块小石子,波纹就会从石子落进水中的位置开始,向四周扩散开来,直到遇到堤岸,激起浪花。

地震波与此类似,它从发生地震的地点开始,向四面八方传播,只不过它的传播过程比水波更加复杂。地震波可以分成三类,纵波,横波和面波。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最快,它最先到达地面,让地面上下颠簸。横波随后到达地面,使地面上的建筑物前后左右晃动,破坏力较大。面波是横波纵波汇合后形成的,只能沿地表传播,破坏力极大。

科学研究发现,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纵波可以穿透固体、液体和气态物质。人们利用地震波的不同特性来辅助探索地球内部的秘密。

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研究发现,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地面以下33千米附近发生明显变化,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大,说明这一层内外的物质状态有显著差异。为了纪念发现者,人们便把地震波波速明显增大的面成为“莫霍面”。科学家古登堡发现当地震波传播到地下2900千米附近时,波速也发生明显变化,横波消失了,纵波的波速也显著下降,这一界面叫作“古登堡面”。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的厚度并不固定,大陆地壳厚,尤其在高山高原地区更厚,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薄,只有几千米,整个地壳厚度平均下来约17千米。地核位于地球的最内部,科学家推测地核是由高密度的铁镍合金构成的,而且温度很高,约有7000℃,比太阳表面的温度还高。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地幔,地幔中存在一个能让地震波速度变慢的层,叫“软流层”,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很可能就来自软流层。

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合起来叫做“岩石圈”。科学家把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它们以每年1-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这就是板块构造学说,它是对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板块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两个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边界,一般会形成高大的山脉、广阔的高原和深邃的海沟,比如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马里亚纳海沟;而两个板块相互分离的边界一般形成大裂谷和新的海洋,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板块构造学说可以用来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对人类意义最大的就是它提出了世界上两条主要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带恰好是相邻两大板块的挤压碰撞带,地壳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所以火山地震频发。

大地的震动就是地震,地球内部岩层瞬间断裂,发生错位,同时以地震波的形式迅速向四周释放能量,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破坏力也越大。一般把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地下岩层发生断裂的点叫震源,震源越浅,破坏力越大。震源所垂直对应的地面上的点是震中,地震波对地面的破坏程度叫作地震烈度,烈度不仅受震级影响,还受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地面建筑物抗震强度等的影响。

当今世界,地震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最恐怖的自然灾害之一。人们可以通过气象卫星来预测台风、飓风的行进路线、登陆地点和时间,从而做好充分的预防准备工作。关于地震,我们只知道在哪个区域可能会发生地震,但无法确定具体的地点和发生时间,地震发生和造成破坏的时间段实在太短暂了,几乎是眨眼间翻天覆地,因此地震的预测仍然是个难题。只有继续增加对地球内部的认识,才有望解决这一难题,使人类避免受到地震这种可怕自然灾害的致命威胁,将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

你可能感兴趣的:(地理科普:带你认识我们的家园-行星地球 10.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