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首先声明,我不是标题党,标题党指的是题、文不符,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根本没有雨,但我喜欢琢磨标题。本文标题是个歧义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容易引起误读,让人误解。因为,它可以这样读:案头山水没什么好玩的;也可以这样读:案头山水不是那么容易玩好的。本文的内容如果是前者,定然是有点皮痒了;只要认真读了内文,便知其本意肯定是后者——案头山水虽士之所向,但要求太高,实在不容易玩好。故不惧误解。假如还是被误解了,什么金玉良言对误解你的人不是什么废话,而是把柄。起这样的文章题名我就是故意的,如果起个“山水景观石的几大基本要求”正而八经的标题,很多人以为又要上课了……我先把大家“骗”进来再说。
笔者的文章以务实为宗旨,或可运用到具体的赏石实践中去,或有助于大家调节生活节奏,因此笔者所写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关于赏石生活及态度,一类关于具体的赏石知识。本文属于后者——好玩的案头山水却不好玩,许多人在玩,却不知道去哪里了解系统全面的相关知识。本文内容节选自《石道——人文雅石基础教程》一书(大16开,356页,图文并茂。只有在《石道》上,才能看到这样专业而全面、系统、透彻的赏石知识链,数百条叙述具体详尽的赏石专业术语以及许多概念、理念,其他书里是没有的,如果有,不是引用就是抄袭。说句贴心的话,能够讲出几个专业术语和概念,也才方便出来走走。张卫著,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出版)。
案头山水不好玩,难在哪里?今天我们先聊聊“全景山水景观石”(俗称大景观)。通常所说的“景观石”属于造型石一类,“造型石” 包括了“景观石”、“象形石”和“形态意象石”三种。令人心理安定并具美感的“全景山水景观石”,石体形态应当满足以下六项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一、俯视形态环抱聚气
美的全景景石,从俯视角度看近似腰形,即:正面“地缘线(水缘线)”内凹形成回弯,背面“地缘线(水缘线)”呈弓形,两侧坡脚前拢,略呈虚怀环抱之势。
“地缘线(水缘线)”,是景观与地面(水面)融合的交接线,在景观雅石作品中表现为石与座(沙盘)的衔接线,亦即景石落身(上沙盘)后,石基与台座“唇口”(沙盘沙面)衔接的石基“落槽线”。“地缘线(水缘线)”与原石底部的“石基缘线”有所区别,“石基缘线”是石基底面的边缘线,许多景石石基底部都不平整,因此“石基缘线”的垂直起伏变化通常较大,而石基“落槽线”是根据景石景貌条件及景趣创作的需要,经过调整确定的在垂直方向较为平和而协调美观的石基落身深度线。“石基缘线”通常埋入座中或沙里就看不见了。
“地缘线 (水缘线)”是景观石石体角度形态构成因素中的一项重要考评指标。景石正面“地缘线(水缘线)”内凹回弯,能给人以美的感觉,这是一种心理感受, 反映了人对其所面对对象姿态表现的要求。在人的心灵深处,潜藏着为人接纳的渴求,内凹回弯的形态,是一种虚怀以待的姿态,给人和谐温馨之感。迷信风水的人以为,景观正面“地缘线(水缘线)”的内凹回弯可以聚财,是否真能如人所愿姑且不论,正面“地缘线(水缘线)” 的回弯却能凝聚景石根基之神气(图2-2-1)。正面俯视形态平直的“地缘线(水缘线)”不仅生硬无趣,而且与中部外凸的“地缘线(水缘线)”一样“根气”难聚,神气离散。正面中部的“地缘线(水缘线)”外凸,俗称“顶胸”,顶的山腰、坡脚挺胸凸肚姿态居傲,野而不羁,有失庄重, 给人不舒服的感觉(图2-2-2)。
景石背面“地缘线(水缘线)”呈弓形,是对正面回弯的顺势呼应,有和谐之美。景石的背弓可有微妙的石肌细节变化,却以大致圆顺为要,不宜凹凸变化太大,以免干扰视线;景石背面不宜向后凸出延伸太长,以防前景压迫,正反不分(图2-2-3)。
两侧坡脚前拢呈环抱之势,是一种积极的接纳姿态。如果正面虽有回弯,而一侧或两侧坡脚平直,不会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因为生硬的环抱姿态令人知难而退了(图2-2-4) ;此外,一侧或两侧坡脚缘线向后斜展,不仅缺失美感,而且景气外泄,俗称“跑”、“泄”,乃景观中一大缺点(图2-2-2)。
二、主、副、客峰关系明确和谐
多峰全景山水景观的山峰有主、副、客之分。“ 主峰”是多峰景观石中的领导者,在一件景石中主峰只应有一个,余为副峰或客峰;“副峰” 是拥立主峰、联络客峰的山峰,处于从属地位的副峰为1~2个,最多不应超过2个,暗合“左丞”、“右相” 之意;除主峰和副峰以外的其余小山峰,称为“客峰”,具众星捧月之用,数量不限。
在多峰景观中,主峰应当最强,副峰次之,客峰再次之。主峰是景石中的核心峰体,起组织和领导各峰的作用,若无主、副、客之分,则群峰无首而凌乱。主,副、客峰的区别,在于峰的位置、大小、高低和气势,故主峰在大小、高低和气势上均宜强于副峰与客峰,而副峰与客峰均宜谦让而不可过于强硬欺主,相互间的尊重与揖让方能构建和谐关系。
“三峰景”是多峰景观的基本类型,由主峰、副峰和客峰三个峰体构成。合理的三峰之位有两种基本情形:一种是主峰与副峰前置,矮小的客峰居于两峰之间的后方,有被呵护的感觉,也有深远感;另一种是主峰居后,副峰与客峰前置于主峰左右,主峰有被拥立之感,副峰、客峰有依有靠,幸福感很强,此种类型的三峰景观我们称之为“全家福”,有高远意境(图2-2-5A、B)。三峰前后分置,确定了景貌的纵横方向和层次变化。在表现平远意境的群峰景观中,主峰亦应略为突出。
景石中的山峰以直立或略微前倾为佳,切忌仰面而后倾。直立的山峰, 给人精神矍铄的感觉;略微前倾的山峰,俯身就人姿态谦和;山峰后仰或失之稳重,或有居傲之嫌,实不可取(图2-2-6A、B、C)。
在多峰景观中, 各峰走势应呼应协调、凝聚精神。若主峰居中,副峰与客峰均应以主峰为核心,拥立主峰而具向心力;当主峰居侧,包括主峰在内,各峰均宜向景石中心欠身凝聚;如各峰直立挺直向上,也有聚气上发的气韵(图2-2-7A、 B、C) 。无论主峰居于什么位置,景势均应如图2-2-7顺应景观气脉流向的要求,此谓景观之“扬势”。若景势萎靡倾覆,则为“颓势”(图2-2-6C) ;若其余各峰与主峰反向,乱而无序,失之和谐,神气离散,谓为“逆势”(图2-2-8)。
无论是刚劲或圆融的主峰、副峰、客峰,即便是对剑峰的表现,山峰均应饱满庄重,扁簿而尖利的山峰,谓为“刀峰”。刀峰乃山峰之恶相,横向的刀峰镰而寡腴;纵向的刀峰凶煞不吉,均为峰之所不取。
此外,主峰石基较副峰(或客峰)一侧石基宽大、厚重,主次分明,此谓“扬势石基”,若本末倒置而削弱了主峰的力量与气势,则为“颓势石基”。
三、峰脉贯连,气脉畅达
有峰全景山水景观,各峰“脊线”应气脉贯连,与景石前拢环抱的弓形走势保持一致,横向展开的景石,“山脊线”通过景石横向中心线的后方,然后向前回弯再度穿越横向中心线收势,形成左右相望的呼应关系。
对于有峰全景山水景观而言, 其主要观赏面的主视形态中,由主峰及副峰、客峰的山峰、山腰、坡脚相连的棱线,是勾勒景貌轮廓形态的主棱线,我们称之为”山轮线”。而在景石的俯视形态中,由主、 副、客峰的峰脊相连而成的山脉线,是贯穿景石和彰显景势的脉络,景观石的这条主脉线,我们既不称之为棱线,也不称之为轮线,而是称之为”山脊线”。
“景势”是景观气脉的表征, 景势有赖于山脊线的表达。景观的山脊线均有走势,或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或平地拔起,要求总体走向明确、富于节奏变化而连绵不断,起始端为“起势”,延伸方向的另一端包含了“运势”和“收势”。景观的山脊线无论左起或右起,也无论有多少曲折往复,走势应横向延伸,不得向后纵向溜逸,这是对景石最佳表现角度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当山脊线横向延伸、首尾前拢呼应时,才能顺畅地舒展景貌,最大限度地展现主要观赏面的表现力,也才能保证景观气脉的畅达与凝聚。
景观山脊线的起势多从景石重心一端开始, 景石的重心也多在主峰一侧。在完美的三峰景观中,景观山脊线走势所表明的景势流向有两种基本情形:一种情形是主峰前置,从主峰一侧起势急速上爬至峰顶,然后运势下滑绕行穿过景石横向中心线后方,爬上、滑下客峰后,再向前回弯穿越横向中心线爬上副峰,然后下滑缓慢延伸,优雅收势(图2-2-9A、B) ;另一种情形是主峰后置,从副峰起势上爬、下滑后,再向后穿越横向中心线绕行爬上主峰,然后运势下滑向前回弯再穿越横向中心线爬上客峰,波动而行,最后轻巧收势(图2-2-10A、B)。形态优雅、气脉贯连的景观,起、承、转、合丝丝入扣而酣畅淋漓。除有峰景观之外,其他景观虽然可能起伏不大,但也都应有方向明确、贯连而富有节奏变化的起、运、收势的脊线走向,因为方向明确而贯连的景观山脊线,既是景观贯连的气脉形式表征,也是景观韵律演绎的节拍。
此外, 一些局部景观虽然没有主峰,但起势仍在景石重心一侧,如可登高游望的悬崖景、峭壁景、避雨崖、段景、岩上茅舍景和浪崖景,等等。判断景石起势、运势、收势的脉络走势,应视石体取势走向而定。
有峰全景山水景观主视方向表征气脉流向的景势脉络,有如人侧向坐姿的俯仰取势,山脊线合理的起势、运势与收势均有基本的要点。以柔美的有峰景观为例——起势:提臀,是起势的预备姿态;轻微塌腰,有助于主峰蓄势崛起;起势仰角大于收势俯角,起势高调。运势:山脊线由峰顶下探,是运势的开始;含胸滑下,轻快、欢畅而悠扬;运势流程大于起势,表明了景观脉络的延伸方向,有利于节奏的演绎。收势:山脊线弓足探底,收势轻盈,俯角小于起势仰角,悄然无息(图2-2-11)。
景观侧视姿态的轮线由景石背面拔起,于景石正面坡脚收势。因而景观背面的轮线起势与主视方向的山脊线起势要求基本相同,景石正面轮线的走势变化应与主视方向的山脊线运势、收势相似。由于景石的深度要求小于宽度,因而侧视起、收势角度均大于主视,前后轮线流程也均短于主视山脊线流程。
景观山脊线形态与石形、质地、石肌、石肤等自然因素及其自然组合条件有关,不同的自然因素及其组合条件,表现出不同的山脊线形态。
景观石的山脊线变化宜简忌繁, 宜圆忌涩,宜熟忌生。若因石形凌乱、石肌交错无序致山脊线变化过于繁杂,则易影响景貌精神的表现,或气脉散失;若石肌、石肤破碎感太强,则山脊线滞硬而阻碍气脉的贯连与畅达;生涩的山脊线火气大而浮躁,有欠练达。
如前所述,景观的起势、运势、收势方向是景势的流向与回归,也是景观气脉流向的物质表现形式,根据其走向可确定景石的向、背与根。即:起势为“背”,运势为“向”,收势“归根”。因此在配座(上沙盘)和陈设演示时,不但应当体现稳重与简洁,还应为景石的面向留出足够的合理空间,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简示”与“合理留白”。
四、坡脚顺势,平稳端庄
有峰全景山水景观山峰的正面和背面均应有坡,以保证景石的稳重端庄;前后左右坡脚棱线宜顺势延伸到底,与地缘线(水缘线)自然衔接,通常均忌中途折断呈断壁状。
除剑峰景外,全景山峰景观正、背面的坡度有以下几种情形:理想的主峰位置,主峰重心略微偏后,应处于所处部位深度的后约三分之一处, 山峰正面坡度较背面坡度稍小稍缓,正面收腹虚怀最佳,轮线流程大于背面,峰姿从容,前景大于后景,正面山麓的延长景深有视觉缓冲作用(图2-2-12) ;当正面坡度较背面坡度大而急时,正面轮线流程缩短,前景景深变小,背面坡度后延拖沓,正面过于陡峭有逼迫感(图2-2-13) ;若正、背面陡峭无坡,则景石过于单薄或成刀峰(图2-2-14) ;背面无坡呈壁状时,景观有失饱满也不完整,给人只有半座山的感觉(图2-2-15);全景山水景观以稳重为要,如前(后)坡脚内收致使景石基部空虚则有倾覆之虞(图2-2-16) ;山脊线是景势气脉的表征,如两侧坡脚延伸不够而戛然向下与地缘线(水缘线)垂直或逆势连接,则景石气脉中断(图2-2-17),故要求坡脚轮线、山脊线顺势延伸到底与地缘线(水缘线)自然衔接。
五、底部平整忌飞翘
景石底部平整,是保证稳定和轻灵的重要条件。石基周边上翘呈锅底形状,即使以较厚的台座或较深的沙盘隐藏了底部笨拙的缺憾,却也产生了石、座(盘)不协调的新问题。故地缘线(水缘线)应有水平凹凸曲折的自然变化情趣,而垂直方向不宜有太大的起伏变化(图2-2-18)。
底部平整是对全景景观的基本要求,除一些特殊的局部景观外,大多数局部景观也同样要求底部基本平整。
六、景石各部比例协调
横向伸展的全景山水景观除了应当满足以上五项基本条件,还应达到各部间协调比率的基本要求,方有美感。
1、为了保证有峰景观的横向舒展与协调,景石(单峰景除外)的前后深度与左右宽度比以1 : 3的比率为宜(图2-2-19)。
2、有峰全景山水景观主峰的横向位置处于景石宽度的4/10或3/10处比较协调优雅,亦即主峰重心垂直线对景石左、右宽度的切割比以4 : 6~3 : 7的基本比率为宜。主峰的纵向位置约在所处景石部位前后深度的后三分之一处比较从容,亦即主峰重心垂直线对所处景石部位深度的前、后切割比以2 : 1 的基本比率为宜(图2-2-20)。
3、对于横向取势较为端庄的有峰景观而言,主峰的高度与景石的宽度比约为1 : 3的基本比率较为协调(图2-2-21)。上取势和平远型的有峰景观无此要求。
4、对于横向取势较为端庄的有峰景观而言,主峰两侧山脊线延长线与地缘线相交的直线长度,与底宽的理想比为3:5:7;主峰与副峰、客峰高度的理想比为7:5:3(图2-2-22)。上取势的有峰景观无此要求。
5、三峰景观中的主峰与副峰、主峰与客峰、副峰与客峰(主峰后置),或主峰与客峰、客峰与副峰、副峰与主峰(主峰前置)的峰体重心连线长度之比在3 : 5 : 7时,景石整体平衡、协调优美,无论是左向还是右向的三峰景观均是如此(图2-2-23)。
全景山水景观的石体角度形态除应注意以上六项基本条件之外,各种不同形式的全景景观还有各自不同的具体要求,如全景陆地景、全景海岛景、全景象形景、全景人文景和全景综合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