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人生错误集·一

开个短文系列,用于反思我个人所犯过的种种错误,名字叫『个人人生错误集』。对此也有模有样地草拟了一个口号,叫:『睡醒了我们聊失败吧』。本文是此系列的第一篇(按照作者的尿性,本文也大概率会是此系列的最后一篇)。

首先想到的是我人生前 25 年犯过的最大错误之一——学习时缺少必要难度。大部分人一生前 25 年最重要的主题,莫过于受教育了,主观上就是我所说的『学习』。

中学时有升学的压力,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做题。我学得最差的两科分别是数学和物理。这两科我是反复做常规题型,只记住那些最常规的解法。稍微有点难度的题,总是看一看直接跳过,觉得很难想出来,浪费时间,不敢挑战。高三数学的成绩在 90~105 区间(150 分制),在理科重点班的我一直对此感到羞愧。再看英语,我每天早上早读时朗读课文,读了好几个学期,不断地重复,几本课本都被我读过好几遍了,从未没想过选择新的读写方式(一直延续到大学)。老实说这不是全没用,多多少少训练了一点语感,可这样的方法实在是太笨,效率低得可怜。

那时的同学都认为我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因为看到我无时无刻甚至连午休和下课休息都坐在座位上埋头刷题。殊不知这是典型的『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我一直重复做常规题目,逃避稍微有点难度的题型,欺骗自己和他人说我一直在用功。最后高考只考上了个普通一本。

到了大学,专业是信息工程类。和大多数二流大学的二流学生一样,课程学习集中在考试前几周,通常是要记住一大堆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机制。我复习的方法是一遍一遍地看教材,再次一遍一遍地刷书,在输入端用力。往往到了考试时,发现一大堆东西没记住,头脑里的概念原理是一片混沌,答题时费力搜索各种片段印象,这个过程真的是很难受,也很可笑,到最后成绩也只是勉强及格。本科毕业时专业排名在 50% 左右。那时很受打击,比如说某门科目明明花了整整三天时间去复习,最后考试时还是如此窘样,认为自己是真的太蠢了。

到了工作,工作中经常需要去阅读一些架构的源码和英文文档。我读着读着,遇到稍微难懂需要动脑去思考的地方,过了两遍看不懂,就先跳过,后面也没有再捡起来。所以也对一些架构流程一知半解,遇到稍微深入一点的问题就解决不了。

就这样未经反思,用了错误的学习方法十多年。十多年年极低效率的学习,靠着战术上的勤奋,结果终不至于太差,只是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后来花了一些时间思索,结合一部分阅读和讨论,认为问题在于学习时缺少以越出舒适区为目的的练习,缺少必要难度

当明白这个问题以后,可以如何改善之前的问题?以大学期末复习为例,我会参考『费曼技巧』的方法来尝试记忆复杂的概念和原理。要点是让自己『输出』。增加必要难度最直接的方法是要求自己在输出端用力,逼迫自己的大脑运转和倒腾起来,重新建立神经突触的连接。用输出增益输入,输出端做功的效率远大输入端。进而可以一点一点给自己加大难度,增加砝码,这个思路也是工程中的压力测试

过去不再,重要的是现在和未来,这个道理如何指导当前的行动才是重点。对此还在摸索,后面再具体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个人人生错误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