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偶感

作为一个心理学出身的,我更倾向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也怕产生不良的“蝴蝶效应”。但在真正的教学中必然面临一个“立杆见影”的功利和“德本才末”的匠心,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作为教育者,更多的应该是引导,而不是强加吧。

古人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误人子弟在我看来那真是千古罪人,因此在书法教学上真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吧。上课的每个点都是经过多方考证,如果存在争议的,我会提出来,给的是一个建议,绝不妄断以授之。书法教学,我更希望培养出的是一种观察、自我修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审美的萌发,不仅限于教材中经过“改良”的字体,以后感兴趣“师古人”,能做到有一天孩子逛图书馆能挑那么一两本自己喜欢的字体,或看到字帖时能驻足那么几秒,我觉得我的教学就是成功的。而不是当走进一个书法展览馆,都不能激发审美情趣,始终认为自己的书写才是天下第一。“狂妄源于无知”啊。

      有这样两个孩子,小学一二年级时成绩都差不多,属于十几名的样子。有个孩子的妈妈给报了语文数学补习班,此后两个孩子的成绩差距也越发明显,这位妈妈也非常开心,另一个孩子始终只是班上十多名的样子。到了初中,这位妈妈仍然继续补,成绩依旧还是很好。高中,却令人意外,也在情理之中。补课的孩子成绩再也上不去,任是怎么补,上大学都成了问题,而没补课的孩子却成绩优异。后来发现这个补课的孩子上课出现很严重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也不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或有人称为“三年级效应”)

      因此,我同意曾教授的观点,教育最大的责任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万物之灵的人。才能是做事的本领,品德才是做人的基础,通过好好做事来把人做好,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教育应当以培养品德为优先,确立“德本才末”的信念,首要辅助孩子愉快地把人做好。因为品德良好,才能越大越受人欢迎。品德欠佳,才能愈大愈危险。我们要为孩子未来的二十年、三十年去想事情,而不是现在。我认为这才叫良心。我们要替他想到,他现在学的,二十年以后要用,我不是特别支持行为主义,信奉的是人本主义,站在儿童本位来考虑问题。

集中的注意力,持之以恒的毅力,如此,孩子的发展定不会差。也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许多辅导班,整日疲于奔命却又总是不了了之。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依兴趣选择一到两件喜爱的技能坚持学习(基于孩子想学的,家长可以给建议,而不是逼学),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技能经过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就,因为无论学习什么技能都有益于注意力的集中,而这一习惯会自然向其他技能学习领域转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今日一家长说我的课堂中一学生老坐不住,屁股动来动去,或有诸多意见。这个问题我都有做适当纠正,作为写字培训,各个年级的同学都有,这个孩子是最小的,但在书写上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课后我问他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只有这个孩子说我想当兵。很多时候我真不忍心去磨灭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满怀期待。我依然相信,学习,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至于有多亮,亮什么样的颜色,那就关乎孩子独特的个性了,给予适当引导,而不必勉强。

在培训机构,最热衷于的莫过于考证考级,书法6级,书法3级。一个一年级的小孩子就让他们考级了,我无意于评价这样做的是非功过。只是真希望能够培养孩子的匠心精神。少一些功利追求,多一些不计路程的坚持。

      梁羽生写过这么一段:假如西天路上本没有雷音寺,唐三藏怎样取经?假如有雷音寺,永行不到又有何法?抛开功利,立地成佛。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