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文|药师说书|批判性思维

精心设计的封面上,介绍本书是一本“最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思维训练教科书”。事实上读完以后,我明白我不是在美国,也不是大学生,所以用“批判性思维”思考又思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法受我“欢迎”。

然而我还是把这本教科书啃完了,大概是和它的缘分不够深,所以过程很痛苦。不过这段阅读体验中还是有一些值得记录下来的片段,于是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一无所获。这本书就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_第1张图片



本书总体介绍

究竟什么才是批判性思维?书中这样写道:


存在着一种思维:它让我们形成意见、做出判断、做出决定、形成结论。


同时,还存在着另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它批判前一种思维,让前述思考过程接受理性评估。


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


本书用了前三章叙述了诸如批判性思维、论证、演绎与非演绎等概念;第四章又增加了断言及其可信性的分析;接下来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的重点是修辞,四种修辞技巧以及修辞中的心理谬误等等;第七章的题目叫更多谬误。

然后第八章和第九章集中在演绎论证,这是最抓狂的阶段,仿佛回到了大学校园。嗯,没错,忘了它确实是大学教科书了。第十章又有非演绎推理(不是论证,是推理,柯南或福尔摩斯擅长的那种推理)。最后十一和十二章,杂七杂八介绍了解释,假说之因果,以及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

怎么样?晕了没有?反正我是晕了。一本书的可读性是与它的逻辑性高度相关的。脉络的清晰,需要时刻以受众为尊,而不是自嗨为先。写书如此,讲课如此,与人沟通,相互理解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作为读者,我未能领会本书作者的逻辑。还是那句话,咱们两个没有缘。


影响他人之H3模型

闪亮点是文中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贡献中,关于说服的理论。三的原则,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模式包含:


道德Ethos:听众被演讲者的比如背景、名声、成就、专业技能等人物特征所说服。


情感Pathos:演讲者通过与听众建立个人联系并运用修辞技巧来博得听众的情感共鸣进行说服。


逻辑Logos:演讲者通过信息和论证来说服听众。


个人觉得这三种方式可以分别冠名为“以德服人”、“以情服人”和“以理服人”。在读者和作者的交流中,说到底,通过书籍,作者难以通过自己的声望以及修辞技巧来说服读者,而只能通过最难的“以理服人”勉强为之。效果当然差强人意。

这里我想起CCL关于影响他人的H3模型,分别是脑Head,心Heart,和手Hands。这里是通过逻辑分析,情感上的共鸣以及合作带来的共赢来影响他人。虽然不是完全和道德Ethos,情感Pathos,逻辑Logos一一对应,但大同而小异。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_第2张图片



十大思维谬误

本文在扉页处就列出了十大思维谬误,与文章中的相应部分呼应。记录如下:


01 诉诸人身/生成谬误:通过批评其来源而反驳某立场或认证。P144


02 稻草人谬误:为了反驳对方立场以夸大、错误表达等方式曲解其立场,使对手陷于不利。P150


03 源自愤怒的“认证”:顾名思义,以愤怒替代理由和判断。P125


04 威吓手段:试图通过威吓对方来证明某观点。P127


05 仓促概括:过于相信由小样本得出的结论。P255


06 群体思维:任凭对某群体的忠诚来干扰对问题的判断。P133


07 转移注意力:所答非所问,避开问题的焦点。P135


08 一厢情愿的思维:任凭自己的喜好来判断,拒绝探讨真相。P73


09 诉诸公众的“论证”:认为“大家”都相信的就一定是真的。P137


10 在此之后,因是之故:误认为先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就有因果关系。P274


这些谬误都是非常普遍发生的,尤其是名列榜首的“诉诸人身”谬误。其实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曰过这么一句话,“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药师想起这么一个小故事:曾经在一个小型聚会上,有一位相识但未深交的朋友请大家举荐书籍。当药师推荐某书时,得到的即刻反应是,“你怎么确定你喜欢的书就一定适合我呢?”言语中带着一些抵触情绪。

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如果这本书不是我,而是另外一个好朋友推荐,你会接受吗?如果会,那就不必因为是“我”推荐的,而否定“推荐”本身。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很难做到,然而很有必要。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_第3张图片


看书看到第七章,当时我的内心只有两个字:崩溃。这在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是没有发生过的。坦白说,如果没有药师说书,可能我就丢掉本书,换另外一本。然而这个经历也是有不少收获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理解每一本书,如同前不久朋友圈曾经写的“药师说事|啃书”一样:

暂时看不懂,说明人与书缘分未到,不妨去向他人学习,实践中学习,时机成熟,自然会从不求甚解到略知一二到纳入囊中。

如何选择一本书,还需要继续精进。这是另外一项收获。选书绝对不是一件易事,今后我会更加慎重,至少不会被封面很多华丽辞藻所迷惑,继续参照序,目录,后记加一篇正文的方式。吐槽一下:本书到第十二章就戛然而止,没有后记的概括。这本身就是一个信号,只是被我忽视罢了。

当然,不因书废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因为这是一种对思维的思维,在很多场合中经常锻炼,自然会强化逻辑思维,促进情感交流,提升个人魅力。如此可以在纷繁复杂,错综迷离的情境下,善思考,不盲从,展现自己影响力,迈向“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修炼之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