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2-《人生七年》观后感

以前听很多人推荐过BBC拍摄的这部纪录片《Seven Years Up》(人生七年),但是一直都没专门找来看,直到吴伯凡在他的节目中也推荐了这部片子,恰逢考试结束,作为对自己的奖励,我专门花了几天时间一集不落的看完了这部系列片。

这部纪录片是BBC从1964年开始,跟踪观察一群七岁孩子的成长历程,每隔七年对他们做一个访问,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一直拍摄到他们56岁。几十年的时光,就这样被压缩在这样的电影里,从天真的孩童到白发老人,从上帝的视角纵观一个人的一生,这是我以前从来未有过体验,看完也是感慨良多。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看完感叹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我没有这样的感受。阶层自古就有,也不会消失,寒门贵子本来就不易。最初,我是抱着教育下一代的想法看这部片子,但是随着一集一集的故事展开,我不由自主的浸入到他们的人生悲喜里。教育的启示固然是有,但更多的还是促使我思考如何过好这一生。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人,Neil(尼尔)和Peter(彼得)。这两个人从小就是好朋友,一同上小学,中学,家庭背景应该属于英国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父母与典型的中国父母很像,小时候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重视学业,当然他们表现的也很乖,但是进入大学后,他们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尼尔。你很难想象一个品学兼优的人竟然不适应大学,四处流浪,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都在靠国家社保生活。当我看到21岁的他在工地上砌砖,28岁的他走在凄风苦雨的乡间小道上,临时寄宿在无主的房子里,35岁时仍然漂泊不定。我的第一反应是“太失败了”。如果一个人到35岁时还在迷茫,他未来想要扳局的可能性就很渺茫了。你看,我们很容易根据外在的境遇来评断一个人是成功还是失败。但是,后来尼尔的境遇改变了我的想法。

35岁前的尼尔,内心是压抑又愤怒,痛苦又绝望。他不适应社会,现实的种种生活阻碍可能都是他以前未曾想过的,所以他痛苦。同时,他又有很多美好的社会理想,他觉得社会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他无能为力,他连自己也养不活。显然,尼尔的家庭教育和性情也存在一些短板,他不擅长与人相处,不太能够与别人合作,行事理想主义,他甚至觉得父母没有教他如何应对生活。理想越丰满,现实越骨感。美好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他怀疑自己,甚至想过自杀。整整14年,他都过着放逐的生活。那个时候,没有人教他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42岁那年,尼尔强烈的感觉到自己应该从政,应该写作,过去他一事无成,但是现在他很想做成一件事。就是这一点点思想的火花,促使他开始改变。他竞选议员,重新适应伦敦都市的生活,这一切都不容易,非亲身经历谁都无法体会。尼尔虽然经历了人生的低谷,但他还是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可以救自己。或许宗教也帮了他。他从小就信仰耶稣,青年时期的困顿让他对耶稣产生了迷惑,但仍不算动摇,晚年他成为忠实的信徒,做了神职人员。我想,这就是一颗向上的种子,它挽救了尼尔,尽管它沉睡的太久。

评判是简单的。但是,你不是他,不在那个境遇,永远体会不到那种苍凉和孤独。尽管事后可能云淡风轻,但在当时,那种痛苦和挣扎,非亲身经历无法体会。改变是艰难的,痛苦是深切的,每一个向上的人都在苦苦挣扎。一个人还愿意挣扎,还想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这就值得尊敬。

同样的境遇也发生在他的好朋友彼得身上。如果看过彼得28岁时候的采访,你会强烈的感受到,这就是一个愤青啊。他虽然当教师,但是对教育系统非常失望,也没有找到事业的成就感。他的妻子看起来和他关系也不密切。镜头前的彼得内心充满了愤怒,这种愤怒尽管被压抑,但是仍然那么明显。

相比尼尔,彼得个性更张扬一些,不会委屈求全。如果尼尔多了一些他的决断,会不会更早一些走出来,不用长达14年时间苦苦煎熬?我们无从得之。彼得在电视镜头前的言论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用他的话说就是“恶意”,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但也可能就是这样滔天的恶意,反而激发了彼得的斗志。他果断的辞去了教师职务,转而考取了公务员。因为这次事件,他拒绝再参加之后的录制,直到56岁。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56岁的彼得内心平和了很多,他眼神中的那种凌厉已经转化成了坚定。他正在做自己的音乐,宣传自己的乐队。看着他弹着吉他唱自己写的歌,我觉得他真的是个很帅的老男人~。他后来的妻子也很美丽,显然,他的妻子陪他走过了很长的路,他们育有两个孩子,最大的已经16岁。最后,他对着镜头说了一段让我很难忘的话。

“I really don't think life is there to be regressive.,life is there to be live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by large,you haven't compromise too much, that you've enjoy your life from where you want your life to go.”

(生活不是用来悔恨的,生活要去享受。我想最重要的是,没有妥协太多,生命的轨迹在朝你期望的方向在走。)

困难总是暂时的。

不到最后,你都不知道眼下这一切有什么意义。

不管怎样,都要积极,乐观,坚强,行动起来……

这些话听起来那么老掉牙,可是放到普通人的生活中来看,确实是字字箴言。

我想,世界上有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我有一个目标,我要去追求。一种是生活给我什么,我就接受什么,并为此感恩。前者更像是理想主义者,后者更像是现实主义者。无论哪一种态度,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影片中无论是单亲妈妈,还是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他们都经历过生活的起伏,有些东西是共同的,比如,要积极,要坚强,不要让孩子看到伤心无助的样子,要珍视家庭,要陪伴孩子……

他们是上个世纪一代英国人的代表,尽管有迷失,但他们并没有沉沦颓丧。现在他们应该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看到他们,再看自己。假如,现在我也给自己做一段采访,我会问自己什么,又会对未来有什么期望呢?

我会说,我有很多遗憾,但是没有悔恨。回头之前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没有它们,就没有现在的我。对于未来,我有很多期望,我不知道能否实现,但是,我会尽心尽力。无论实现与否,都不以成败论英雄。关键是,我的内心是否圆满,我的存在对别人是否有意义,那就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0042-《人生七年》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