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无伤:求“无伤”,终被“误伤”

读《鸿门宴》,多会把曹无伤和项伯一并归为内奸。

但这一回执教,多次阅读后,我竟很是怀疑。特别是这个曹无伤,似乎真的是算不上内奸啊。

内奸,一般是指暗藏在内部搞破坏活动的敌对分子。通篇读下来,我总觉得这个曹无伤根本没有搞什么破坏活动,也算不上刘氏集团的“敌对分子”。

我们且看这个家伙做了点什么: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这是文章开篇的一段话,已经写尽了文中曹无伤做过的所有事情啦。

是啊,这应该就是内奸干的事情嘛:告密。战争之中,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给敌方提供情报,这很致命啊。

但是慢着,我们且先来看一看,曹无伤有没有提供可靠的“情报”呢?

我以为是并没有的。

首先,他提供的信息真实性就不太靠谱。“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是原话。而从下文,范增劝项王抓紧攻打刘邦的话中,我们却可以读到这样的语言:“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无伤说“珍宝尽有之”范增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很矛盾。谁的信息可靠呢?想来应该是范增说的是事实。因为范增作为项王的主要谋臣,对手在干什么,总是要时刻关注的。而刻意编造事实去欺骗主子,自然是不行的。再说,下文有“吾令人望其气……”一节,更足见范增事事用心,对于刘邦的动态,应该可以算得上是了如指掌。

所以,曹无伤的说法,应该有不实之处。至少,“珍宝尽有之”是站不脚的。

当然,“沛公欲王关中”,这是实情。虽然下文刘邦面对项伯,樊哙闯帐面对众人,都极力作出了否认。但我们知道,那不过是主仆事先统一口径的演戏而已。

曹无伤这点爆料,连基本的真实性都值得质疑,更别说提供什么有用的军事信息了。它真实的作用,只不过是撩拨了一下项王的脾气而已。

可既如此,曹无伤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出卖了沛公,又没有给项王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不是两边不讨好吗?是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曹无伤最后被刘邦诛杀。

然而,无伤不是傻子,他这么做,本意是出于自保。

“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破秦者为王”,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现在先入关破秦的是他刘邦,他理所当然可以在咸阳称帝。大凡正常人都会想到刘邦会称帝,而且事实上 ,刘邦也确实想这么干的。从面对张良的问话,刘邦遮遮掩掩的“鲰生说我曰……”可以知道,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鲰生劝说,不过是刘邦自己想要称王称帝而已。

如果真有人这么劝他,他肯定对张良直说了。就是因为没有这么一个人,而这个称帝的念头要招致杀生之祸了,张良都有点责怪了,刘邦才假托“鲰生”来掩饰的。

所以实际上,曹无伤说与不说,项羽都是会知道刘邦要称帝的;曹无伤说与不说,项王都会把矛头指向刘邦的。范增会劝他尽早攻打,并尽早结束了刘邦;一旦刘邦有称帝的架势,不等任何人劝说项王自会主动发兵。这一场兵戈相见,在所难免的。

一旦项王发难,以当时刘邦的实力,基本上是难以抵挡。这一点,刘邦知道,张良知道,项羽和范增知道,曹无伤当然也是知道的。而一旦刘邦兵败,作为左司马曹无伤自然也是没有活路。

看起来,刘邦称王是必然的,项羽发难也是必然,项强刘弱还是必然。可以说,在当时的境遇之下,曹无伤自觉死期不远矣。

无伤,我都叫无伤了,请不要伤我啊!曹无伤好无助,也好纠结,有没有!所以,必须另谋出路——向项王递消息示好。但万一刘邦出奇制胜赢了呢,自己做叛徒还是死路一条啊!还是不能真的背叛主子啊!项王那边,递点消息意思意思就可以了。

于是,就有了他“沛公欲王关中……”这条真真假假的消息。曹无伤,希望通过这一手,在随时变化的战争局势中,能够稳妥地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已。

没想到,项伯对张良的惦念,让这场危机化险为夷。曹无伤的“告密”,项王怒火中烧大叫着要攻打沛公,项伯知道了试图让张良赶紧逃跑。这样“事发”,刘邦张良采取应急措施,逃过了一劫。如果他日真的是刘邦称王项羽发难,就不会有项伯通风报信这一出了。所以可以说,主观上曹无伤就是一棵墙头草投机保命,没多少忠诚可言;客观上,却是他的这个行为,救了沛公等人。

没想到,项王在自己叔父项伯的帮腔下,在刘邦巧舌如簧的辩解下,真的信了“籍隶民封府库,以待将军”的鬼话。听着听着,心思单纯觉着到竟是自己对不住刘邦了,随口将曹无伤给卖了,权当人情。曹无伤,就这样被项王一句轻飘飘地话给杀了。说实话,他死得挺冤的。

曹无伤呵,在战乱纷起,你死我活的乱局中,只想着个人的“无伤”。结果,却是被“误伤”了。

呜呼!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曹无伤:求“无伤”,终被“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