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前一篇专栏,不羁提出了一条区块链公理。今天这篇,不羁将带着大家回下"The Dao"事件的经过,并表达一下不羁对Code Is Law是如何理解的,我的观点可能会给你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区块链治理问题。
(本文授权BH好文好报群摘编、转载以及相关转授权推文行为)
前文回顾
所有的区块链项目,其激励机制的设计,都是基于这条区块链公理之上的:
- 在诚实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倾向于选择诚实。
- 在作恶成本远远高于收益的情况下,凡是理性的人都不会作恶。
这条公理是实际上也是人性的公理,区块链的核心是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正是基于对人性的把握。
下面回到本文的主题:Code Is Law。
代码即法律,大部分人应该都听过这句话,很多区块链行业的人把这句话奉为圭臬。
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与大部分人都不同,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个新的视角。
关于"Code Is Law",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激烈的争论,并因此而产生了一个新的项目ETC,那次争论的起因就是闻名的The Dao事件。
The Dao 事件
2016年6月18日,“The Dao”事件发生。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当时"The Dao"被寄于众望,通过在以太坊上的ICO智能合约,筹集了大量了资金,当时ICO的项目不多,智能合约也是刚刚开始,结果在众筹刚结束,就发生了项目资金被盗事件。
原来这个智能合约存在bug!
黑客成功利用这个bug把资金转到了智能合约中的一个用户下面。碰巧的是,这个智能合约中对资金的转出设置了一个冻结期限,超过了这个冻结期限,黑客才能把资金从智能合约中转移到自己的钱包中。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ETH价格直线下跌更是不在话下。
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呢?这引起了社区的激烈讨论,并分成了意见鲜明的两大派:
其中一派,我把他们称为正方,认为,“以太坊应该进行一次硬分叉,趁资金解冻之前,追回这笔被盗的资金”。
另一派,反方,则认为,“Code Is Law,代码即法律,代码运行结果既成事实,我们就应该承认这个事实,区块链只所以能被大家信赖,不就是因为历史记录不可更改吗?如果可以更改历史记录,那岂不是也可以随意掠夺某个人的财富了吗?”
因为两派观点针锋相对,最后以太坊基金会搞了一个投票,最终支持硬分叉方案的人居多,所以ETH进行了一次硬分叉;反对派呢,他们没有进行硬分叉升级,继续在原来的链上发展,他们给这个链起了个名字,就是ETC (ETH Classic)了,称其为“以太坊经典”,也有人称之为以太坊原链。
自此,ETH和ETC各自发展,目前发展的都还可以。
Code Is Law
先亮出我对The Dao事件的观点:我赞成以太坊基金会的做法。
既然说代码即法律,把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代码比做链下生活中的法律,那我们就来看看,在链下社会中,法律是如何被实施的。
在中国,我们使用的成文法,所谓“法无禁忌即可为”;所以我国法庭对于案件的审理,实际上尽可能的搜集证据,然后根据法律条文中的规定去判决。所以在我国,证据很重要,剩下的审判直接查法律条文就可以了,法官发挥的余地很小,最多也就是根据犯罪嫌疑人的态度,可以对量刑进行一定程度的把控。成文法有一定的好处,但缺点也很明显:当法律条文不完善的时候,通过钻法律漏洞而干坏事儿的人,会免于处罚。
在“The Dao”事件中,黑客盗窃的证据是显而易见的,代码就是法律,代码本身出现了漏洞,就如同法律出现了空子,如果我们不去追究黑客的责任并把资金追回,那就相当于采用的是“成文法”。
在英美国家,他们采用的是“惯例法”,任何案件,他们的法庭都可以根据当前的情形,参考经验和以往的惯例,灵活处理案件。
因为“The Dao”事件涉及金额很高,影响很大,基金会通过社区投票,通过了“判决”,进行硬分叉并追回了损失。在这个过程中,基金会充当了“法庭”,根据“案件”的情形进行了灵活处理。基金会的这种处理方式,相当于使用了“惯例法”。
我个人倾向于采用“惯例法”;所以我认同基金会的做法。
不可否认,在区块链世界里,完全依赖于代码,依靠代码自动执行,不需要人力介入,这种方式更为高效。但如果代码存在漏洞,被黑客钻了空子,而且影响重大,而我们还依赖于代码,那就是助纣为虐了。
代码即法律,法律也只是工具,是我们惩恶的工具;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代码,把人与人协作规则固定在区块链上,只要人人遵守,对各个参与方都是有利的,它是赏善的工具。凡是工具,它都有所能有所不能,我们不能信仰工具,不能迷信工具,更不能被工具所左右。只有这样,那些恶意利用工具伤害别人的人,就不会那么轻易得逞。
早赞声明:为方便早赞、避免乱赞,“BH好文好报群”为点赞者、写作者牵线搭桥,实行“先审后赞、定时发表”的规则,也让作品脱颖而出、速登热门!加群微信:we01230123(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