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t Corbain(科特·柯本)

Kurt Corbain(科特·柯本)_第1张图片

科特·柯本是X世代促使Grunge这一小众摇滚系列由地下走向全球的核心人物,用滚石杂志的话说,他是这个时代的heart和mind。

关键字:X世代、Grunge 、科特柯本。

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Nirvana - MTV Unplugged In New York

故事发生在X世代,那时世界刚从战争中脱身,人们白天抓生产,晚上也抓生产,主角的父母就是这波操作诞生的婴儿潮。世界和平并且飞速发展,女权也迎来解放,一片欣欣向荣。但是,女性参加劳动、离婚率也显著提升,各类新的社会问题也慢慢显露。

主角这一代被后世称作“X一代”,他们是第一个在没有大规模成人存在的情况下成长的一代。

当X一代20岁左右时,一些社会问题逐渐放大,时代杂志的主编率先抓住了热点。“他们充满怨言并且害怕承担责任,X一代被周围的社会问题彻底搞垮了”。“X一代是被遗忘的孩子”、“X一代是没指望的一代”各杂志主编紧跟热点。

X一代为此纷纷评论:我们是坚持某些主张的!我们目中无人!我们非常独立!(当然,家里没大人目中能有谁?不独立咋办?(评论摘自维基百科))

(爹妈一代生最多,经济大发展却管生不管养,后一代又紧跟互联网发展,又抓教育,竞争不过不说,夹缝中有点儿难受,还要养生育最多的这一代的老。)

Come As You AreNirvana - MTV Unplugged In New York

柯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出生、长大、叛逆、引领、代表、抗争、死亡。

他的生命是时代浓缩的一角,像海面之上的冰山。(#有点啰嗦,舍不得删。)

小柯本出生自阿伯丁的一个蓝领家庭,小镇以自杀率奇高闻名,被称为“太平洋地狱”和“失踪之门”。父亲是汽车修理员,母亲是餐厅服务员,在他八九岁的时候,父母二人离婚,父亲曾骗他说终生不再婚,却很快食言(那时候柯本还太小,这特么鬼话都能信),母亲再婚遭遇家暴,手被打到骨折了,却拒绝指控新任丈夫。

小柯本面对生活的变故有点儿反应不过来,与同学相处时因此感觉羞耻,性格反转变得孤僻,更是被孩童世界里象征着撒旦的力量所吸引,甘愿走向沉沦,加入了街上邋遢少年的旷课、游荡一伙。

Kurt Corbain(科特·柯本)_第2张图片

为了避免误会和展现世界的复杂性,补充些细节:

小柯本继续由父母两方抚养,只是不生活在一起了,继母对小柯本也很好,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儿,大家都很开心,但后来继母跟他爸新生了个小男孩,小柯本心态开始爆炸。

与此同时,他妈由于某些原因,在法律上把监督权完全给他爸了,叛逆期的小柯开始爆豆。他爸试图参加摔跤队和小棒球联盟增进父子感情,小柯本叛逆的罢工,消极比赛并且和校园被欺凌的同性恋做朋友,喷漆“上帝是同性恋” ,但是当同性恋索吻时小柯本却拒绝了,表示自己不是同性恋。 

(叛逆就特么是互相伤害,你队友招你惹你了, 这个gay是最可怜的)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路遥

小柯本收到一把二手电吉他作为14岁的生日礼物,礼物正合心意,他开始在高中组建乐队。距离高中毕业前两周,小柯本发现学分不够,拿不着毕业证儿了,干脆辍学。他妈给了他俩选择:工作或者离开。小柯本可是要玩音乐的人,“我要以音乐为生!”。

一周之后,他妈把他的所有东西装在了一个盒子里。跟叛逆期的人硬钢,通常结果都是两败俱伤。小柯本带着东西去跟同学住在一起,同学他妈应该也有脾气,所以小柯本偶尔偷偷去住家里的地下室,偶尔睡在桥洞,在桥洞的经历催生了后来这首歌曲。

Something In The WayNirvana - MTV Unplugged In New York

家人觉得总这样儿也不行,劝他参加海军,小柯本也通过了审核要求,但在签字画押的时候,他又走了。在这一年剩下的日子里继续游荡、碰壁,第一次尝试组建乐队Fecal Matter,不过很快就黄了,但是他找到了死党贝斯手 克里斯。

次年,他已经做过兼职了(小柯本战胜了自己!战胜了生活!(万事开头难)),但是作为长得又帅又会弹琴的青年艺术家,他找到了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女友Marander,从此过上了没羞没臊的小白脸生活,在相处的过程中,科本拒绝找一份活儿或者分担公寓的清洁工作(房子里都是科本的宠物),为这些问题争吵时科本偶尔会威胁他要住到他的车里,在那种时候Marander往往会屈服。 也曾XX(一个形容词儿)的说过“你连撸管都能写一首歌,为什么不能给我写一首?

About A GirlNirvana - Nirvana

(直到最后柯本也没有告诉她,这是写给她的歌,像极了好多小男生。)

Kurt Corbain(科特·柯本)_第3张图片

随后的几年里,鲜有资料。看来媒体对这段时期并不看重,不是个热点。

在三四年的时间里,乐队正式取名为涅槃(Nirvana),并开始在大学和一些地方巡演,观众很少,他和贝斯手克里斯必须轮流扮演主持和鼓手的角色,还有金钱的拮据,女友的压力,音乐事业的不顺利,这应该是柯本艺术性的一生中最写实的一部分了吧。

后来,青年柯本曾在最便宜的录音室里录了他们的第一盘小样,四处投递到唱片公司后的结果是收到了些洋娃娃、糖果盒旧蚂蚁盒避孕套。也曾成功发行了他们的第一首单曲《Love Buzz》,虽然柯本对效果并不满意,但录音棚的诱惑压倒了一切。

Love BuzzNirvana - Classic Airwaves: The Best Of Nirvana Broadcasting Live

这首歌在柯本与女友旅游时意外地出现在了电台里,他们兴奋异常,这对柯本来说,已是超出了最大野心之外的功成名就,感觉走上了人生巅峰。

但是随着柯本对音乐的逐渐深入与逐渐成功,柯本与Marander渐行渐远,分开不久后,与Tobi Celeste Vail相处在了一起,Vail是个独立音乐人,乐评人,女权主义者,总之在当时小圈子里很牛逼,柯本看见她就被迷的不行不行的。(Marander与柯本应该是在某摇滚音乐会上相识,但是Marander不是玩音乐的,水平大概就是平常听听。)

单曲成功之后,他们马上投入到了第一张专辑《Bleach》的制作,柯本确实有才华加之地下流行公司采取的新型促销方式(只印制了一千张单曲唱片以手写编号限量预定)使专辑获得了不错的成功,随之开始能够进行一些巡演。在巡演过程中,柯本慢慢入了行业的门儿,并且发现了一些问题:

1.地下音乐公司实力有限,没那么多钱包装他们,乐迷们也反映买不到更多的唱片;

2.队内鼓手的鼓点又闷又软(鼓手是嬉皮士风格,柯本是朋克理念),队内气氛微妙;

(1969年:嬉皮们发现了世界的丑恶,于是他们发誓要用爱来改变这一切。

1979年:朋克们发现世界依然丑恶,于是他们竖起中指表示蔑视。)

3.唱片制作上柯本与唱片公司有矛盾,柯本有自己的执念,而唱片公司知道业内流行风向,想要多赚钱;

4.柯本觉得音乐重点在于音乐(旋律这些吧,叮叮哒哒咚咚)歌词根本他妈不重要,他大部分歌词都是前一天晚上随便写的(歌名儿更不重要),为什么拿歌词儿找我说事儿(估计主要是文化水平有限的自我合理化,但是也很有道理好吧);

5.录音好特么贵,606.17美元,他们只能去拉赞助,结果Jason Everman作为第二吉他手等上唱片封面,哪怕他都没拿吉他。(“We just wanted to make him feel at home in the band.”(还得舔人))。

Kurt Corbain(科特·柯本)_第4张图片

总之,第一张专辑使涅槃乐队和柯本锋芒初露,开始崭露头角,但是为了上头条,飞得更高,必须做几个艰难的决定(感情还是有的,地下音乐名声很关键吧(江湖道义)):

1.拒绝了原唱片公司,换到了更大的公司。

2.鼓手Chad离队,Kurt一言不发地告别。后来Kurt说:“我觉得就像刚杀了个人。”

3.更大的公司意味着更大的城市,生活又是一片崭新,包括新闻中Vail的名字也看不见了。

经过一些努力和运气,柯本找到了新的大型公司并且捡漏了一个牛逼鼓手,还遇见了新的女票Love并且继续编写一些音乐。(真的,当一个人追寻天命的时候,全宇宙都在帮忙,这就是我自创的元气弹理论。)

Kurt Corbain(科特·柯本)_第5张图片

现在他们面临着一些主要矛盾是这样滴:

第一,上一个唱片公司不行,现有的唱片和乐队形象非常消极和黯淡的,我特么要做Grunge;

第二,在大唱片公司就得写一些流行的歌和元素加入到专辑中,大公司赚钱还是第一的,你想要更多的宣传和更好的录音制作水平就得做些妥协;(尼玛,更掉坑里了)

第三,签约就得去给已经红了的乐队巡演做热场演出,你得去干活儿,不能专心自己玩儿。

好的方面是,钱不怎么愁了,新的鼓手也牛逼(涅槃乐队这下牛B了!),在热身巡演过程中观众给的掌声甚至超过了主演。

巡演结束,他们开始着手拍摄《Smell like teen spirit》的MTV(电视MV吧,那个时代全都看)。柯本想搞一些朋克电影类似东西,但导演Sam Bayer却是个深知流行精髓的人物,两方面妥协。结果这部片子除了其另类外观之外其实全部是潮流成分。(精彩的双面妥协....)

当然,专辑录制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些其他常见的扯皮(#¥%@)。

第二张专辑最终定名为《Nevermind》,柯本表示喜欢这个名儿,代表了他对生活态度的一种比喻,因为它在语法上是不正确的。(-。-,???)

Kurt Corbain(科特·柯本)_第6张图片

Smells like teen spiritNirvana - From the Muddy Banks of the Wishkah

(Hello' hello' hello' hello' how low?)

《Nevermind》结果大大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它成了排行榜的冠军,甚至超过了迈克尔杰克逊,全世界为之疯狂,Gunge风靡全球。Smells Like Teen Spirit 是 Nevermind 大卖的主要原因,其直接将涅槃乐队推向了主流音乐和文化。

Nirvana 至此成为“ X世代的旗舰乐队”,柯本被评为X一代的heart and mind(摇滚杂志评的),随之而来的是财富、声望,他成了这一代的“发言人”,还开始带来了媒体的抨击,狂热的追捧,粉丝开始错误的和过度的提炼他的歌词。

“人人都爱这张专辑,所以在乐迷心中,你就是耶稣基督,因此他们只能愣愣的看着你!”

至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记者的蜂拥堵截,与粉丝之间解不开的结(不知道那个时代喷子多不多),可能还有被推到主流文化之后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这一切的突如其来和难以预料。不知道,应该怎么才能准确的描述这一切,为什么会对柯本造成了如此大的重创。

压力使柯本的胃病和气管炎卷土重来(不要问我为什么是卷土重来)

“有很多时候都是我坐着吃饭的时候,突然一阵剧痛袭来,别的人自然不会意识到,而我也早就厌烦了抱怨。在巡演时痛的更加频繁,我别无选择,只能继续演出。每次演出之后,我都强迫自己吃东西,咽一点,再喝点水,一会儿又弯着身子呕吐……我曾说过再这样我就会自杀……我再也不想像这样活下去了,这让我精神错乱,我在心理上已经垮了,由于我天天胃痛。”

他又开始吸食毒品,除玩摇滚的都喜欢从毒品中寻找灵感和力量外,小镇的小混混可能很多都吸食大麻(我爱我的祖国)。

他的小粉丝曾在巡演上持海洛因向柯本撩骚“kurt,海洛因哦”,柯本告诉他们别特么吸了,我不是海洛因教父,吸毒有害身心健康!柯本的三观还是挺正的,有内核,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纪念碑可鉴。

Kurt Corbain(科特·柯本)_第7张图片

(Drugs are bad for you, They will fuck you up.)

从某个时刻开始,柯本得到了他想要的却失去了他拥有的,还记得《人生》里那句话么。

另一条线:伴随着事业的高潮,nevermind登顶的第二个月,柯本与已怀孕的 Courtney Love 在夏威夷身穿绿色睡衣结婚。同年8月18日,他们女儿的 Frances Bean Cobain 出生。

Kurt Corbain(科特·柯本)_第8张图片

(这尼玛,后面的背景不是静态的?好一个夏威夷)

但是在名利场杂志中的一篇文章中,妻子love被杂志搞了,文章中她承认了大量吸食海洛因,而此她受到了非常强烈的舆论争议,儿童服务部将其告上法庭,声称其不适合抚养孩子,要剥夺柯本夫妇的抚养权。

而另一著名杂志滚石邀请涅槃乐队拍封面,封面上柯本身穿白色T恤写着“Corporate Magazine Still Suck”(商业杂志依旧操蛋),这就是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给其他两个逼高兴样儿,好想过度解读一下...)。

Kurt Corbain(科特·柯本)_第9张图片

柯本开始过上了两种生活,台前的粉丝眼中被蒙蔽的无限风光,台后肉体和灵魂的剧烈创痛。他只有两种方式宣泄:一是服用麻醉性的药剂,二是站在舞台上疯狂嘶吼,用观众沸腾的热情止痛。他坚持认为,他狂热呐喊的起源之处在于他的痛病。

世人趁热打铁,柯本绝地求生,第三张专辑《in Utero》应运而生,《in Utero》与《Nevermind》精致优雅产品大相径庭,捕获了更多的磨料和自然的声音,唱片公司认为结果在商业上不可行。

但他想扭转大众对涅槃乐队的艺术理念与所传达的要旨的误解,筛选一下粉丝。

All ApologiesNirvana - In Utero

(都看到这了,这首歌必听,每首都必听)

这其中包含了多少矛盾的冲突,乐队其他人在大势之中,也开始有了厌倦,这张专辑是一个人向世界的宣战和最后的冲锋。柯本最初想把这张专辑命名为I Hate Myself和I Want to Die。

为了避免专辑过度使用,DGC唱片公司采取了一种低调的方式来推广In Utero,乐队确信In Utero不会像Nevermind那样成功。柯本告诉Jim DeRogatis(某制作人吧),“我们确信我们不会出售那么多的季度,我们对此非常满意,因为我们非常喜欢这个记录。

但是唱片仍比想象中卖的要好,初期受到了好评,但随后几年唱片持续在商业上表现却受到批评(感受一下),但专业乐队和杂志仍称“他是那颗迷失的珍珠”。粉丝仍在误读柯本的歌曲,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Rape Me(中文译名强奸我)这首歌。Rape Me 其实是一首反强奸的歌,但事实上有很多人都全将科特·柯本的原意完全误解。(余温难减,例子很多,可是我一个举不出来。)

Rape MeNirvana - In Utero

在一次随后的宣传巡演中,柯本失声,后来在德国的雷丁演唱会中,又一次失声,这是他最后一次演唱会。在慕尼黑诊断结果为严重的气管炎和喉炎,第二天飞往罗马开始治疗。

在罗马柯本第一次尝试自杀,五天后他被救活了,乐队以解散相威胁,妻子以离开想威胁,他们想办法帮助他,据说他平静的接受了。第二次,他假借吸烟翻出洛杉矶的治疗院飞往西雅图,他独处了大概四五天后,在家中食用大量高浓度海洛因饮弹自杀,身旁留有一些纸条,遗书什么的,其中写着大概"felt the excitement of listening to as well as creating music, along with really writing [...] for too many years now"(有上下文,大概就是总让我特么写歌,放电,好久没充电感受到真正的音乐了)

27岁,27club,有梗。

最后再写几条线吧:

第一,关于柯本的妻子和孩子。他媳妇儿蛮屌的,后来还得过演员的金球奖提名和音乐的格莱美提名,还写书,但是好像有点不太正能量。孩子就,挺普通的吧,13岁开始上杂志聊他爸爸,继承了他爸的一些遗产还有他爸名字和形象的宣传权。

Kurt Corbain(科特·柯本)_第10张图片

第二条,关于柯本死后。涅槃乐队原地解散,其余两兄弟估计拿钱退散了,不太关心。柯本留了一封遗书,还有纪录片和怀疑他杀论,还有一些财产和柯本文化旅游的地方,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

遗书写的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真诚、可爱、动容,充满了爱,开头:“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傻子发出的声音,他其实更愿做个柔弱而孩子气的诉苦人.......”

Kurt Corbain(科特·柯本)_第11张图片

第三条,关于grunge。翻译成垃圾或者油渍,是摇滚的一个小分支,90年代推向主流又迅速没落。音乐风格上主要融合了独立摇滚、重金属和朋克的元素,态度上我查了一些资料,由于感受不到其时代性,真是体会不好。

大概就是比较随意,然后低保真的传达一些力量,试图表达一些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包括社会异化(社会关系中的一种条件,由低度融合或共同价值观以及个人之间或社区或工作环境中个人与一群人之间的高度距离或隔离所反映。)、自我真实意义、冷漠、封闭和渴望自由这些。低保真和随意的风格应该是继承了独立摇滚的特征,但是应该也不得不渗透了商业流行气味。

(感觉这些问题延续至今,更加扩大了。)

最后补几句开始想插进去,结果没地插的话:

罗大佑去年接受采访时“我30岁时不过才1984年,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很难把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把他们心中对这个时代的问题描述得那么好,我们很难真的替她们解决这些问题”

电没了还可以再充,而且如果死后人与人可以相见,那么死亡还有什么魅力可言?

柯本,你在自杀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这些?

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但终究是傻逼的,他们人太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Kurt Corbain(科特·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