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随感[原创]

我的家乡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字,叫青海,顾名思义,青海青海,这是一个山高水清的地方,“天蓝、水清、山绿、景美”是家乡的真实写照,风景实在是有些诱人!它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结合部。有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辖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和正在建设中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新区和海湖新区,全市总面积为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市区平均海拔2261米,年平均气温6.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美誉。

西宁市是青藏铁路的起点,是青藏高原惟一人口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也是全省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全市每平方公里277.5人,市区每平方公里3003.7人。截至2006年底,全市常住人口212.7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8.84%,有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35个民族。

4月中旬,随单位到乡下验收工作,几天之内,感悟很深.。

 普天之下,农民真是最纯朴的人,越是山里的农民越是纯朴。到了乡村,随便走进一家,他们便会热情的招呼,慷慨地倒茶。

农村是真实的,农田、农家、农民,每一个走入其中的人都能清楚地感受到。然而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人员,有限的知识和能力,让我们面对这种真实都会有诸多的感慨和尴尬。下乡,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留下什么?又收获什么?每一个下乡去的人都曾有过这样对自己的提问。

下乡路上,我们聆听着。听他们过的日子、关心的事物、欢笑和怨忿,听到的是很自然很平常的农家生活。同时,我们也讲述着,讲述我们身边发生的却不为他们熟知的事物。往往,我们的关注和他们的好奇会擦出美妙的火花,以两种方式生活的人彼此了解、认识,彼此关注、靠近,从而产生了一些思考、一些新的认识,都作为一种财富,珍藏心中。

倘若对下乡的要求只是作为一种“经过”,归来时可回收的价值恐怕很有限;倘若视下乡为一种“仪式”,又容易因心态的错位而凭空虚添太多的成就感。

“下乡”是一件朴素的事情,如同农村本身一样。一路上所遇见的人和事,让你会重新认识农村,认识农民,认识农业,———这些都需要从“心”开始。

每一次走过乡间农舍,都会有一个重要的关注方向,即所谓“主题”。而事实上,每一次踏上农村的土地,就会发现在我们的“主题”之外,都有许许多多不可预测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共同关注。因为“三农”之中三个方面相互依存得是那么紧密,它们十分庞大,几乎覆盖了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它们也十分细微,完全渗透进了每个农民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之中。我们所关注的主题,无一不基于农村社会的生活现状之上,无一不联系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和日常行为之中。

一路走来,我们总是投入地了解着农民的日常生活,透过活动主题的“玻璃窗”呈现出的抽象问题和事实标本的“景象”。认识、分析、解决的过程中,我们的情感被这些与我们身处的环境本无所相关的事物牵动着,让我们深感自己对于社会、对于他人的责任。

在下乡路上,我们也匆忙地牵过几个贫困生的手。他们的境遇、他们的眼神,都让人心中有深深地触动,体会他们在言行之中流露出的对生活、对自己的要求和态度,我们也会在理解与不解之间有些不知所措。总是担心,倘若不能切近的理解,我们的帮助会不会变成施舍。而对这些孩子而言,被理解、被尊重,或许比物质所给予他们的幸福更为重要。年幼的自尊是多么珍贵!

用几小时、几天去了解他们十几年、几十年积累下的生活负累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尽力而为。每一次离开他们的时候总会有同样的期待,期待他们坚强,并且懂得收藏快乐和纯真。

你可能感兴趣的:(下乡随感[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