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9.11~*ST毅达

暴跌94%,连续18个跌停!马上要沦为仙股,股价1.29元!这,曾经是业内赫赫有名的巨头……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这家公司,可以说是“国宝级”上市公司。其最早成立于1920年,可以说曾是业内赫赫有名的“老字号”。曾经,其生产的机器,占国内同行业该机器拥有量的90%以上,并且,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于1992年上市,比现在很多独角兽还要牛逼。

可是如今,它的画风如下:

2018.9.11~*ST毅达_第1张图片

一个如此彪悍的巨头,怎么就成了这样的画风?2018年7月2日,其股价掀起连续18个跌停,区间跌幅超过60%。而如果把视野放大,以前复权股价计算,其已经从最高价22.38元,跌至如今的最低价1.29元,跌幅高达94%。

这家公司,名叫中毅达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让人费解的事,发生在它身上,比如:

它发布业绩预亏公告后,竟然被自家的董监高们质疑,董监高们纷纷表示:公司亏损数据无法确定。

于是,它被迫延迟到8月30日,才对外披露其2017年年报。来,感受下这份“来之不易”的年报数据:

2015年至2017年、2018年半年度,其营业收入分别为0.67亿元、6.08亿元、0.31亿元、0元,净利润分别为-0.07亿元、0.31亿元、-11.29亿元、-1884.43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金额分别为-1亿元、0.25亿元、-1.06亿元、-758.95万元。2015年至2017年,毛利率分别为20.64%、13.23%、-7.94%

注意,2015年至2017年,营收犹如过山车,毛利率直线下降,2017年巨亏11.29亿元,到2018年上半年营收居然直接为0。

在这花样的业绩背后,是频繁更换的董监高——仅2016年6月3日一天,就有11名高管一起辞职,包括董事、监事、监事会主席、独立董事、副总经理……

如今,其股价马上要进入仙股行列,复盘*ST毅达,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曾经的行业巨头、国资老字号,怎么就一步一步地,混成了今天这个模样?这二十年来,行业发生了什么,公司发生了什么?

2)上市20年,大多数时间都在为保壳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它,都用了哪些财务技能?

3)前复权股价从最高22.38元,跌到1.29元,途中还历经连续18个跌停,股价的跌宕过程中,基本面是否有一些异常信号,警示了风险?

今天,我们就以中毅达这个案例为例,来梳理一下,一家企业有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点,以及其背后的基本面逻辑。希望这样的案例研究,能够帮你在未来躲避上市公司的重大雷区。

— 01 —

又一个搞园林的

*ST毅达,前身为中纺机,2014年11月,它完成股权分置改革,2015年1月,借壳中纺机登陆资本市场。其控股股东为大申集团,持股24.84%,没有实控人(无法核实),主业是园林绿化、市政工程投资及施工、销售苗木等。

2018.9.11~*ST毅达_第2张图片

其主业,与我们之前研究的兴源环境类似,行业上游为苗木、石材等施工材料供应商,下游主要是房地产企业、地方政府市政部门等。

园林绿化,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一般通过招投标获取项目资源,前期投标保证金、施工材料款都需要垫付,工程回款按施工进度分期结算。工程完工后,还要实行质保金制度,回款周期至少在一年以上,其主要采用PPP模式承接项目。

对于PPP项目,我们在兴源环境案例中做过详细分析,这种商业模式,民营企业来做,通常都会承受资金压力,话语权整体偏弱。

来看一下近期的财务数据:

2015年至2017年、2018年半年度,其营业收入分别为0.67亿元、6.08亿元、0.31亿元、0元,净利润分别为-0.07亿元、0.31亿元、-11.29亿元、-1884.43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金额分别为-1亿元、0.25亿元、-1.06亿元、-758.95万元。2015年至2017年,毛利率分别为20.64%、13.23%、-7.94%。

从三年一期的数据就可以看出,这应该是个有故事的公司:2015年至2016年,收入大增,2017年,收入又悬崖跳水,到了2018年上半年,直接就干脆直接营收为0了。

并且,从下图的收入结构中可以看出,其主营业务十分不稳定,2016年新增道路施工业务,2017年又没了。

2018.9.11~*ST毅达_第3张图片

2018.9.11~*ST毅达_第4张图片

话不多说,咱们把*ST毅达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再一一来看:1992年至2002年、2003年至2013年、2014年至2016年、2017年至今。

2018.9.11~*ST毅达_第5张图片

净利润VS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2018.9.11~*ST毅达_第6张图片

净利润VS扣非净利润

2018.9.11~*ST毅达_第7张图片

2018.9.11~*ST毅达_第8张图片

— 02 —

老字号

中国纺织机械厂,成立于1920年,隶属于纺织工业部,最初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可谓国内的老字号企业。主业为纺织机械、通用机械、电子电器、粉末冶金制品、纺机配件等,主要产品有织布机、无级变速器、粉冶制品等。

织布机大家都能理解,我们说说无级变速器、粉末冶金制品。

无级变速器——是一种持续变速装置,原理有点像自行车的踏板,经大小轮盘与链条带动车轮旋转,应用于纺织、化纤、化工等工业。

粉末冶金制品——就是将金属粉末烧制成金属材料,包括铜基、铁基、含油轴承、结构零件等,应用于纺织机械、仪表仪器等行业。

其上游原材料主要是生铁、钢材等大宗商品,下游客户主要是纺织企业。

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内推行“三来一补”经贸合作模式,所谓三来一补,是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由外商提供设备、原材料、来样,并负责产品外销,由中国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劳动力。不仅解决就业问题,也引进了技术和制造工艺。

1983年,全国取消布票,纺织行业进一步放开,加之三来一补的政策环境,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强势出口产业。纺织行业的红火,也拉动上游纺织机械的需求。

截至1990年,中纺机累计生产各类织机84万台,占全国织机拥有量的90%以上,不仅内销,出口也相当可观,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纺织机械产品创汇大户。

1989年至1991年,中纺机营业收入分别为1.97亿元、2亿元、2.16亿元,税后利润分别为2361.75万元、1707.80万元、1610.42万元。凭着这个业绩,中纺机在1992年8月,登陆上交所,进入资本市场。

与此同时,92年南巡之后,全国范围内拉开了加速投资的热潮,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开始一轮大涨,从31%一直上涨到了1993年7月的63.9%,经济上行。

但是,随着经济高速增长,通胀和货币供应量增速飙升。

CPI同比增速从1991年2月的1%,一直上升至1994年11月的27.5%,M2同比增速从1989年年底的18.9%一直上升至1993年年底的37.3%。

2018.9.11~*ST毅达_第9张图片

2018.9.11~*ST毅达_第10张图片

2018.9.11~*ST毅达_第11张图片

经济过热,投资积极,纺织业作为我国第一轮工业化进程中的支柱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很快遭遇了产能过剩的困境。

纺织行业开始“去产能”,进入全行业改革、改组和改造时期,重点解决总量过剩和结构中的矛盾。1996年,国内经济增速振荡下行,国有纺织行业亏损89亿元,纺织成为全国工业中最困难的行业。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需求的下滑冲击依赖出口的纺织业,纺织行业景气度明显下滑,行业产能过剩效应进一步显现。

于是,监管层决定把纺织行业作为国企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加码改革政策。鼓励淘汰落后棉纺锭,并给予补贴,兼并破产政策重点向纺织行业倾斜,同时控制新增棉纺生产能力。

从行业的角度,计划从1998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1000万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0万人,到2000年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

看来真是不巧,刚上市,就遭遇行业环境的巨变。

在纺织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上市后的中纺机,业绩如何呢?

2018.9.11~*ST毅达_第12张图片

注意,上市后的首个10年,收入整体呈上涨趋势,乍一看,在行业“去产能”的背景下,它还基本都实现了盈利(除1998年、1999年外)。

2018.9.11~*ST毅达_第13张图片

但是,仔细一看财务数据,有几个细节需要关注:

1995年至1997年,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为负数;1998年、1999年连续亏损;之后,2000年、2001年尽管扭亏,但扣非净利润仍然为负数,我们逐个来看。

上市后至1997年——

上市不久,纺织行业进入去产能周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淘汰落后产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产能去化进程缓慢,效果不佳。棉纺锭新增产能仍居高不下,产能反而“越去越多”。到1997年,棉纺锭产能由1991年的4129万锭上升到4246万锭。

所以这个阶段,从中纺机的营收来看,没有明显的下滑,但盈利能力逐年减弱,到1995年,盈利来源终于开始依赖调节财务报表的利润大杀器——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

2018.9.11~*ST毅达_第14张图片

1998年、1999年——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出口下降,1998年出口比97年下降了63.13%,加上国内去产能政策加码,纺织企业都在压锭。织机销量大幅下降,,造成开工不足,单位产品负担的固定费用率上升,规模效益与成本优势不存在,毛利率急剧下降。

中纺机迎来上市后的首亏,而且一亏就是两年。

除了宏观环境,还有啥原因没有?有。这两年,恰逢会计制度颁布,规定要按要求计提坏账准备。

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颁布,其按照制度计提了各种减值准备,并核销坏账、报废资产等,使当期净利润减少5086.47万元。同时追溯调整后,1997年净利润也成负数,1999年4月,实行风险警示,更名为“ST中纺机”。

1999年,按照财政部《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按帐龄分析和个别辨认相结合的方法,对以前未提坏账的其他应收款,计提坏帐准备。同时进一步核销坏账,报废各种资产。

2000年至2002年——

1998、1999年,已经连亏两年,实在不能再亏啦。2000年、2001年,其通过处置股权实现盈利,2002年,拆迁补偿又成了其盈利来源。

2018.9.11~*ST毅达_第15张图片

2018.9.11~*ST毅达_第16张图片

2018.9.11~*ST毅达_第17张图片

综上,这一时期的股价画风如下:

2018.9.11~*ST毅达_第18张图片

第一个10年,真心不顺,那么,下一个10年如何呢?

— 03 —

十年保壳战

先看业绩:

2003年,ST中纺机实现盈利,终于摘掉戴了四年的ST帽子。但之后,收入直线下滑,大多年份微利都无法保证,扣非净利润均为负数,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也从2004年开始持续为负。

2018.9.11~*ST毅达_第19张图片

2018.9.11~*ST毅达_第20张图片

如果说,第一个10年,关键词是“增收不增利”,那么,第二个10年,主旋律就是“保壳大战”

注意图中几个节点:2005年至2006年(净利润巨亏),2008年至2011年(净利润微利)、2012年(净利润巨亏)。具体来看:

2004年,钢材、生铁价格上升,其毛利从16.35%下降至10.32%;到了2005年,尽管纺织出口配额制度取消,但西方国家仍然对我国出口设限,纺织行业贸易摩擦频发,同时人民币升值并持续到2006年。

2018.9.11~*ST毅达_第21张图片

就这样,2005年至2006年中纺机连续亏损两年,正式披星戴帽,另外由于涉及股权分置改革,其名字变成“S*ST中纺”。

注意,2007年,自然是生死一线,必须保壳的一年。

但是2007年,又是倒霉的一年。一方面,钢材、生铁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又抑制出口。

2018.9.11~*ST毅达_第22张图片

这一年,其盈利6510.71万元,但实际上,扣非净利润还是亏的,为-8546.95万元,主要,还是靠处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拉升业绩。

2018.9.11~*ST毅达_第23张图片

但是,更苦逼的日子还在后头。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日子越来越难过,2008-2011年,其净利润在500万-900万之间徘徊,主要盈利来源是还是投资收益

2018.9.11~*ST毅达_第24张图片
2018.9.11~*ST毅达_第25张图片

旧的麻烦刚处理完,新的麻烦又来了。

2012年,受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纺织行业外销订单减少,出口下滑。同时,下游纺织服装受国内外棉花价格差异较大影响,成本加大,竞争力下降,扩张动力不足。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攀升,从2005年6月的8.2765元,增至2012年11月的6.3078元,削弱纺织产品出口竞争力,整个纺织行业继续低迷。

2012、2013年,其净利润骤降至-3955万元和-3566万元,重新带上*ST的帽子。

尽管业绩不如意,但无奈A股韭菜多,这一时期股价还是涨了几波。

2018.9.11~*ST毅达_第26张图片

看到这里,说实话,看着都心累,行业不好做,还要思前忖后的搞财务调节,而且,这痛苦的过程,持续了10多年。

究竟该咋办,该如何解脱?

— 04 —

换了新主

2014年6月10日,中纺机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大申集团、南京弘昌、上海钱峰受让太平洋机电所持中纺机的股份。交易前其股权结构如下:

2018.9.11~*ST毅达_第27张图片

这么一来,这个壳更换了新主人——交易完成后,大申集团持股28.73%,成为了第一大股东。大申集团向S*ST中纺无偿赠与厦门中毅达100%股权,中毅达正式登陆A股。2015年1月,股票名称正式由中纺机更名为“中毅达”。

2018.9.11~*ST毅达_第28张图片

改头换面之后,主业变成园林绿化、园林建筑施工等,妥妥一枚环保股。当时,新任控股股东大申集团承诺,2014年中毅达净利润不低于2.6亿元

从当时中毅达的业绩来看,2011-2013年营收分别为1752万元、1670万元和2345万元,净利润分别为70万元、-250万元和-345万元,2014年一季度,只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1万元,净利润-210万元。

这对赌,看起来好像并不乐观啊。加上当时,4万亿政策之后,国内经济增速、地产发展放缓,同时地方债务压力暴露,园林公司业绩普遍下滑。

果不其然,2014年中毅达实际净利润只有9973万元,扣非净利润-3973.68万元,与2.6亿元的业绩承诺相去甚远,大申集团无奈,只能进行业绩补偿。

不过,恐怕是因为一下子补偿那么多钱,大股东也心疼,于是,类似的补偿不能再发生了——资本运作,赶紧开始搞起来。

2015年至2016年,其共进行了2次收购,一次发生在2015年,一次是2016年。

第一次收购始于2015年2月,标的资产为立成景观(园林绿化工程),拟收购其51%股权。该标的资产,2012至2014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07万元、160万元、463万元。

此事发布之后,韭菜们很高兴,股价一路飙升,从2015年3月的8.9元上涨至2015年5月27日的20.8元,涨幅达到139%。

可是,这个收购方案却中途变更了。2015年5月29日,中毅达公告,因前期审议流程等问题,准备以1.25亿元现金,先收购立成景观39%的股权,增值率3.65%。

接着,到了2015年10月,中毅达准备继续收购其剩余61%的股权,实现控制。标的估值与前次保持一致,同时设定业绩承诺,2015年净利润不低于2000万元。

然而,蹊跷的是,在2015年1-6月,立成景观净利润仅为35.14万元。

这,也太搞笑了吧?

只剩下半年时间,想要完成2000万元的逆转,这难度是不是有点高?果不其然,这最终引来了证监会的问询,主要提问涉及大客户依赖、业绩承诺可实现性、林权证纠纷等。

2018.9.11~*ST毅达_第29张图片

最终迫于压力,这个重组,泡汤了。

另外,这波并购运作的并不算成功,同时,2015年净利润发生亏损,并且,亏损一直延续到2016年上半年。来把业绩放大,看看季度报表:

2018.9.11~*ST毅达_第30张图片

眼看2016年再不扭亏,就要被*ST了。咋办?

没事,并购是个万金油,啥问题都能解决:同样的套路,并购故事再来一套。

于是,2016年7月,其通过现金1.01亿元,收购福建上河(主营市政工程建设)51%的股权,增值率13.19%。收购时,福建上河2014至2016年1-6月,营业收入分别为3007.76万元、3051.31万元、1242.81万元,净利润分别为341.96万元、279.16万元、61.48万元。

注意,其2016年1-6月,净利润只有61.48万元,大家记住这个数字。

收购完成后,奇迹发生了。

2016年底,福建上河实现营收5.7亿元,净利润6953.28万元

请注意对比2016年1-6月与2016年底的数据:

2016年1-6月,营收只有1242万元、净利润只有61.48万元。而仅过了半年,营收变成了5.7亿元,翻了45.8倍,净利润翻了112倍。这绝对堪称惊天大逆转。如此牛逼的经营业绩,我们研究这么多公司,还真没怎么见过。

此次收购完成并表后,中毅达在2016年,顺利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3106.83万元。

2018.9.11~*ST毅达_第31张图片

很显然,这次并购标的的业绩,让人不得不产生怀疑。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扒出来这个标的的一些细节,供大家思考:

1)业绩大逆转的背后,销售费用却为0

对此,中毅达解释称,销售费用为0,是因为销售业务被管理人员、工程人员“承包”了。

2)并购标的的前五大供应商,工商信息雷同

先看看福建上河的前五大供应商,其中第二、三、四、五名,名字几乎一模一样。

2018.9.11~*ST毅达_第32张图片

并且,这四家供应商,成立时间都在2016年10月28日,且注册地址基本在一个地方(江西上饶),经营范围也刚好一样。同时,均与福建上河的合作时间不超过3个月。

2018.9.11~*ST毅达_第33张图片

2018.9.11~*ST毅达_第34张图片

2018.9.11~*ST毅达_第35张图片

2018.9.11~*ST毅达_第36张图片

更有意思的是,这四个供应商后来又统一在2017年9月26日这一天,一同注销了。

以上信息综合起来,到底是什么情况,留给你自己思考。

梳理完这些后,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并购支付的收购资金,究竟从哪里来?

从基本面上看,2014年、2015年经营现金流量净额连续两年为负数,2015年收到大股东业绩补偿款1.6亿元,但期末货币资金只剩下4628.95万元

而到了2016年,应付福建上河的收购款,似乎“延迟”了。当期只支付了5044.61万元,剩余5624.61万元一直未支付,直到2018年半年报,还一直挂账在“其他应付款——股权收购款”科目。

看到这里,我们再结合股价总结下这阶段的情况:从股价表现来看,第一次并购公告后,股价上涨一波,但第二次并购期间,没有对股价产生太大影响。看来,韭菜们已经免疫了。

2018.9.11~*ST毅达_第37张图片

熬过2016年,转眼到了2017年。然而2017年,还是祸不单行。

— 05 —

地雷,一个个引爆

经过前面的阶段,最后,一个个雷,逐步开始爆炸。比如:

1)被列为失信人,计提预计负债

这个算得上遗留问题,中纺机时代,为太平洋进出口公司3400万元借款,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2004年4月20日,经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协商,中纺机代偿50%的本息及费用,合计1462.97万元。公告显示,这笔借款已经于2005年1月26日支付。但是,2007年,文盛资产管理公司取得上述债权,主张中毅达未按和解协议约定,履行付款义务。于是,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并承担全部担保责任,主张债权6934万元。

2017年11月1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案件已经告到最高院,对于这起未决诉讼,其确认预计负债 4349.27万元。

这笔预计负债,直接计入了2017年的“营业外支出”。这还没完,被纳入失信人名单后,更重要的是——其融资能力完全受阻,甚至面临提前收贷的压力。

2)并购爆雷,标的纷纷失控

第一个出问题的标的,是福建上河,就是前面那个半年净利润增长了112倍的家伙。

2017年1月,其与子公司福建上河、中铁市政(贵州)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观山湖PPP项目,并成立中观建设(SPV公司),中毅达出资1500万元,并主要负责融资。

结果,因为文盛案爆发,中毅达被列入失信人名单,失去了融资功能,项目融资难以实现。最终,更悲催的是,中毅达还失去了对上河建筑、中观建设的控制权,这两家公司在2017年不再并表。

于是,这部分金融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8139.38万元、1500万元。

除此之外,更早前投资的立成景观,也爆雷了。2016年11月,立成景观被法院纳入失信人名单,且已无可执行财产并停止经营。为此,中毅达又对立成景观的投资计提减值准备1.23亿元。

3)存货巨额损失+减值

经评估,2017年,苗木资产发生减值,当期计提存货跌价准备6.23亿元。

另外,子公司厦门中毅达,因报告期内,主营苗木发生了台风及自然死亡、移场死亡等情况,但缺乏统计资料,于是,按期初减去期末的合计减少数量,作为损失处理,转入管理费用1.7亿元。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几乎是一个园林版的獐子岛,你把扇贝换成苗木,看看逻辑是不是有点类似?

好了,到这里,我们来算一笔账,就上述三种情形,中毅达实现的“损失”有:

营业外支出4349.27万元+金融资产减值准备9600万元+投资减值1.23亿元+存货跌价准备6.23亿元+管理费用1.7亿元=10.55亿元。

于是,2017年,中毅达再次巨亏,亏损达11.29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为-1.06亿元。同期,股价跟坐了滑滑梯一样,一路下行。

2018.9.11~*ST毅达_第38张图片

之前我们研究过金亚科技的案例,在某一年,突然发生大额应收账款坏账计提。

在金亚案例中,一个不合理的坏账计提,其背后的财务逻辑,隐藏着这样的循环:之前虚增收入——进而虚增资产(比如应收账款、在建工程、存货等),以消化收入——资产积累过多,看上去有点异常——进行减值,让虚增出来的资产“灰飞烟灭”——于是,从前的事情一笔勾销。

一个很精明的小算盘。

— 06 —

多重风险

回到本案,2018年1月,证监会下发《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原来,它在2015年三季报,涉嫌虚增营业收入、虚增利润。4月12日,证监会正式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之后不久开始停牌,7月2日,复牌之后,就是连续18个跌停。

在这之前,其实,多种风险信号已经有所提示,具体来看:

1)董监高频繁更换

2018.9.11~*ST毅达_第39张图片

2015年10月27日,在披露收购立成景观后,董事长吴邦兴辞职。这,开启了董监高离职大戏的序幕。

2016年5月25日,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效军、副总兼董秘、财务总监林旭楠一起辞职。2016年6月3日,一下两份公告,先后11人辞职,涉及董事、2名监事、监事会主席、4名独立董事、副总经理等。

2018.9.11~*ST毅达_第40张图片
2018.9.11~*ST毅达_第41张图片

2016年7月30日,两名新任独立董事辞职,仅仅任职一个月(6月29日当选)。2018年4月4日,监事张秋霞辞职。原因是监事会形同虚设,无法信任现任管理层。

2018.9.11~*ST毅达_第42张图片

2)股价暴涨+大股东高位减持

2016年1月12日,在A股普遍暴跌的情况下,中毅达连续拉出六个涨停板,被称为“妖股”。股价从8.25元一路飚升到2月19日的最高价22.38元,21个交易日涨幅171%。

结果,到了1月30日,其披露2015年业绩预亏。

但在业绩预亏之前,股价暴涨期间,其第二、第三大股东西藏一乙、西藏钱锋,却在高位大幅减持。

其中,西藏一乙通过大宗交易累计减持355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31%,占其所持股本的20.37%;西藏钱锋通过大宗交易累计减持4120万股,占总股本的3.85%,占其所持股本的48.61%,两个股东减持套现10亿元

2018.9.11~*ST毅达_第43张图片
2018.9.11~*ST毅达_第44张图片

3)2017年财报,董监高无法确定数据真实性

2017年的半年报、季报,均存在董监高弃权表决的情况,甚至2017年三季报,不仅有弃权的,反对票都出来了。

2018.9.11~*ST毅达_第45张图片

2017年年报,业绩预亏,董监高们再次纷纷表示,无法判断数据真实性。你看看,奇葩不?

2018.9.11~*ST毅达_第46张图片

4)审计机构辞任

更耐人寻味的是,2018年1月,一直合作的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居然还拒绝了中毅达2017年的年报审计工作,称:由于2018年审计工作繁忙,审计人员有限,无法及时完成审计工作。

这个理由,真的是挺委婉的啊。

2018.9.11~*ST毅达_第47张图片

2018年5月2日,因为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17年年度报和2018年一季度报,上交所要求其停牌。

7月2日,停牌后两个月,其仍未按规定披露财报,再次披星戴帽,更名为*ST毅达。

5)行政处罚

2018年4月11日,收到证监会上海监管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而处罚原因则是,2015年,其在第三季度确认,第四季度冲销的工程收入被认定涉嫌虚增收入、利润。4月12日,上海证监局更是发布了16份行政处罚决定。

2018.9.11~*ST毅达_第48张图片

6)内控混乱,违规开具35亿元商业承兑汇票

2018年1月17日,中毅达为子公司中毅达源,开具了35亿元商业承兑汇票,作为增信条件,票据行为是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而这次开票行为,仅仅经过财务部和总经理审批,并没有经过董事会审议。

而且根据2017年三季度,35亿是总资产22亿元的1.6倍,净资产12亿元的2.9倍,另外还具有失信人身份,拿什么承兑呢?

2018年5月,证监会下发调查通知书,因涉嫌信披违规,进行立案调查。

7)控股股东股权被冻结

2017年7月14日,因控股股东大申集团涉诉,被司法冻结,冻结期限为3年,占总股本的24.84%,占其所持股份的100%。

8)实控人成谜

2017年7月27日,原实控人何晓阳将所持的大申集团78.22%的股权转让,实控人发生变化,但股权受让各方仍未核实最终实控人。

但其实,实控人早在一年前已经变更,2016年4月,实控人何晓阳将股权质押,并约定由他人行使股东权利。此事被隐瞒一年多,2017年7月,在上交所的轮番追问下,何晓阳终于承认,自己不再是实控人,并且致歉……

— 07 —

优塾团队研究逻辑

1)总结下来,本案衰落的链条为:上市后、遭遇纺织行业去产能→盈利能力下滑→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出口→迎来首亏→行业洗牌→连续亏损→财务调节、保壳→股权分置改革,中毅达入主→资本运作搞并购→业绩爆发→被列入失信人名单→子公司失控→巨亏→行政处罚→股价暴跌。

2)本案,几个风险警示的关键节点:1998年、2006年、2013年、2015年、2016年、2017年。

3)第一是1998年,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出口、内需双双下降,产能过剩进一步凸显,其迎来上市首亏。此时,最早的主业出现重大问题。

4)第二是2006年,连续三年亏损,同时现金流持续为负数,当年计提大量减值准备,有洗大澡的嫌疑。

5)第三是2013年,受欧债危机、汇率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纺织行业再次陷入低迷,连续亏损两年,而现金流已经持续10年为负。

6)第四是2015年三季度,将第三方完成的工作量确认为自己的收入,虚增利润,最终迫于审计人员的压力冲销。中毅达入主第二年,业绩亏损,同时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连续为负,新主人入场,转型并不成功。

7)第五是2015年到2016年,几个并购案例,背后的标的资产以及业绩对赌稍一分析,就应该能察觉出风险。

7)第六是2017年,其因诉讼被纳入失信人名单,融资能力严重受限,作为园林工程类公司,前期垫付资金压力大,融资少不了,这个信号对项目开展的影响,其实应该高度警惕。

本案的风险点,看得真是眼花缭乱。如果在以上这些风险都出现之后,甚至监管层的处罚告知书下达后,你还留在场内,那么,真心佩服你的勇气。如果那时还未离场,那么,迎接你的,将是连续18个跌停板的惨烈结局。

生命诚可贵,风险价更高

作者:并购优塾

2018.9.11~周二~晴~30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9.11~*ST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