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二十二》||仇恨与和平

影评《二十二》||仇恨与和平_第1张图片

72年前的8月14日,日本宣布投降,意味着日本侵华战争战败。72年后的8月14日,一部以慰安妇为题材的电影《二十二》在中国上映。在电影放映前一天,日本NHK电视台在日本侵华战争战败72年前夕播放纪录片《731部队的真相》,完整还原该部队的罪行。

这些事件交替上演,诉说着这段血与泪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段历史正逐渐褪去战士和受害者的鲜血,事件当事人们也在慢慢闭上她们见证无数罪恶的双眼,无法流下更多的泪。

吾辈无能,既没有能力去让日本道歉,亦无法让年轻一代关注这些事件,能做到的就是花钱购买《二十二》电影票,让所有导演知道,有一些人没有忘。

慰安妇?性教育缺失下的狂欢

第一次接触慰安妇,是在小学。当时宣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人发放相关书籍,头脑尚未发育完全的小孩们拿到书籍,只见“曾有一名妇女一日之内被强奸32次”,男生们兴奋高呼,女生们假装不在意却总是用余光看着。

“慰安妇”三个字,在这群被“强奸32次”刺激的小孩中,成了一场狂欢的对象。

再后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单独设立一个慰安妇馆,如今想来却是一点印象也无。

书籍与史料,只能走进受过高等教育并心智成熟的人群中。若不是《鬼乡》、《金陵十三钗》、《二十二》等电影,大部分人对这段历史不过仅留些刻板印象罢了。

慰安妇?村里普通老奶奶

电影《二十二》名字便是导演拍摄此片时,所存留的慰安妇数量。但直到电影上映,只有9人还在人世。

与同样题材的《鬼乡》不同,《鬼乡》着重于描写慰安妇对遭遇这段经历的自己的救赎,《二十二》则记录22位慰安妇的生活,其中有些慰安妇不愿自己的身份影响孩子拒绝出镜。

出镜的慰安妇们,给我的感觉让我更愿意称她们为奶奶。有一段画面是摄影拿着单反在拍摄慰安妇,被拍摄的慰安妇一个劲的好奇这个机器。“这机器是不是所有东西都能拍下来?这东西一定很贵吧?”羡慕语气中又有些小心翼翼,像极了赶不上社会发展步伐的老人们。

她们炒菜做饭日复一日,分布在天南海北,海南、湖北、山西等地。年龄也不一,最大有101岁,最小1931年出生。性格也不一,有的强势果敢,有的知足常乐。遭受的磨难程度也不一,有位奶奶进敌人窝三个月便逃了出来并与家人继续生活,而有的奶奶则受了两年的苦,从此流落他乡不愿回故里。但贯穿她们的共同点便是奶奶们都选择将这段经历遗忘,回到村里平凡做人,不过是名普通老百姓。

但随着不少机构和记者来村里采访,她们越是极力隐藏,村民越是认定她们身份,闲言碎语在空中不断流传,落在这些朴实的大地上,长出一朵朵无意伤人却生有剧毒的花朵,从这山蔓延到那山。

有一个镜头,门的两侧,门的左边四个小孩子玩在一起,不时好奇又怀有敌意的眼神看着奶奶,奶奶则是坐在门的右侧,手里拿着玩具想要吸引他们,却又不敢上前去。本是回到温暖家的门,却像是一把无声的刀,隔开奶奶与其他人。

明明受害的是她们,人生被毁灭的也是她们,她们却像是自己做错事般,卑微做人。

再怎么不回忆这段历史,这段历史依旧是她们无法抹去的痛苦,原本神情淡然的奶奶们,说到这个话题也难以控制情绪,在镜头面前痛哭流涕。

慰安妇?比起仇恨和平更重要

电影从一位101岁高龄的慰安妇葬礼开始,除了这些饱受折磨的奶奶们,电影中一位听闻奶奶去世的年轻姑娘像是代表同龄人发声,既有饱满的情感表达对奶奶们的情绪,又有不少想法体现了当下年轻人的认知。

“如果是我,应该是忍不了,会选择自杀。”回顾这段历史,她在镜头前说道。我也如此,看该片的过程中,我极力想知道她们为何能够选择活下来。没有亲人在身边,无法再去结婚生子,有些奶奶在敌人营中受折磨,腿脚落下疾病,无法正常走动。

影片中有段剪辑回答了我的问题。有位奶奶回顾这段历史,白天日本人就强迫这些女子爬到树上摘野果子,若是不从就拿着刺刀胁迫对方。奶奶还在继续讲着这些刺刀,镜头却转到了小男孩手握着刀熟练地分解榴莲,小女孩用刀不断砍椰子。

原本夺人性命的刀,在新一代的手里,温柔服帖听从命令。

电影的结局,那位年轻女子给逝去的奶奶烧好香,缓缓走回村中,屏幕上才介绍她的名字还有身份“日本人”。同时,在影片最后,屏幕上出现陈林桃奶奶的一句话,“希望日本和中国一直友好,不要打战,不然又会有很多人受伤害”。

这些画面不禁让我想起近日热门电影《战狼》,里面那句被广泛传播的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不禁觉得讽刺。

为何能够继续前行,为何能够放下仇恨,只不过深知和平来之不易。

�Q�Ym��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评《二十二》||仇恨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