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辞以隐意,谲譬(jué pì)以指事”——这两句文绉绉的话,出自古代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中的“谐隐”篇,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呵呵,我们先放在这里,不向同学们做解释。读完下面这个故事,或许你自己就能有所体悟。
市之鬻(yù)鞭者,人问之,其贾(jià)宜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以五万而后可。
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视其首,则拳蹙(quán cù )而不遂(suì);视其握,则蹇仄(jiǎn zè)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墨而无文;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翲(piāo)然若挥虚焉。
余曰:“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曰:“吾爱其黄而泽,且贾(gǔ)者云……”余乃召僮爚(yuè)汤以濯(zhuó)之,则遬(sù)然枯,苍然白。向之黄者,栀(zhī)也;泽者,蜡也。
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坡下。马相踶(dì),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这篇故事的题目,叫做《鞭贾(gǔ)》——意思是“卖鞭子的商人”。讲故事的,是唐朝大名鼎鼎文学家(也是讲故事的高手)柳宗元。
文章虽然是用文言文写的,但只要我们用心地读上几遍,也能明白十之五六。建议同学们先“摸着石头过河”,试着自己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实在有理解不到的地方,再看后面的释文。
文章大意是——
市场上有个卖鞭子的人,别人问价,如果他的鞭子只值五十,他必定要价五万。买的人如果还价到五十,他就假装笑弯了腰;还价到五百,就满脸不高兴;还价到五千,他就勃然大怒——必须要卖五万才行。
有个富家子弟,到市场上买鞭子,做了冤大头,花五万买了他的鞭子,拿着来向我显摆炫耀。呵呵,那鞭子稍儿,卷曲不舒展;看那鞭子的柄,歪斜不直;鞭子的“行水”(啥叫“行水”,我实在没有查到),甩动的时候很不顺手;再看那鞭子的节儿,黑乎乎的,没有纹理。用指甲一掐,仿佛陷进去,一点弹性也没有;举起那鞭子,飘飘然一点儿也不压手。
我说:“你怎么不爱惜那五万钱,买这样的鞭子呀?” 富家子回答说:“我看中的是这鞭子的黄颜色和上面的光泽,并且卖的人说……” 我叫童仆烧了热水来洗那鞭子,光泽登时被洗掉了,变的枯焦苍白——刚才的黄色不过是染上去的,有光泽是因为打了蜡。
富家子弟看到这一幕很不高兴,但他还是不肯丢弃,一直用了三年,后来有一次,他在东郊的长乐坡与人争抢道路。几个人的马互相踢踩。他拼命地甩鞭子打马,这下鞭子断成了五六节。马还在互相踢咬不断,把他摔在地上,受了伤。再看那鞭子里面,空空如也,腐朽得像是粪土,没有一点靠得住的结实的东西。
怎么样?读完这个故事,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为了引发同学们的深入思考,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
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面对讨价还价的人,鞭贾会说些什么呢?
第一次“想象补白”,同学们大多注意到了鞭贾态度的变化:由“伏而笑”,到“小怒”,再到“大怒”——神情不同,语言自然也就不同。
我们且看这位同学写的——
市之鬻鞭者,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曰: 您所说的价钱太低了,看来是没有诚意买呀!
以五百,则小怒,曰: 说了这个价就是这个价,这鞭子是很好的!
五千,则大怒,曰:不买就走吧,不要再讨价还价了!
大家看看,这位同学写的怎么样?(上面加粗的部分是同学填写的)我们当然不能说他写的不对,但总觉得这样写——有点不到位、不够味儿!
为什么呢?
我们在想象情境、补白人物语言的时候,一定先要吃透原文、设身处地地去想:那鞭贾所卖的鞭子“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墨而无文;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翲然若挥虚焉。”——要把这样通身都是毛病的鞭子以“五万”的高价卖出去,他必须得说出一套怎样的言辞呢?
很多同学把原文又读了一遍,伏下身去修改了自己的补白。我们再看看他们修改后的文字——
A同学:
市之鬻鞭者,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曰: 您到底懂不懂货呀,看看这皮子,多有光泽,好皮呀!看看这鞭稍儿,因为年代久远,卷曲在一起,多有艺术感!
以五百,则小怒,曰:五万是本钱,少一点就亏了!你看这鞭子的手柄,用的最好的木料,因为木料太坚硬了, 所以蹇仄而不植,多有个性,要五万可不贵呀!
五千,则大怒,曰:不买就走吧,不要再讨价还价了! 我的鞭子只卖给识货的人。
B同学:
市之鬻鞭者,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曰: 此鞭之皮黄而泽,鞭之握虽不植,却硬也,其价必超于五十!
以五百,则小怒,曰:鞭之行水虽不相承,却古也,此鞭韧性奇佳,其价必超于五百!
五千,则大怒,曰:鞭之节虽朽,却古也,鞭柄为百年古树所制,其价必超于五千!
怎么样,你觉得这两位同学修改后的想象补白是不是更贴近原文的情境了?
我们再来继续想象:
柳宗元当着富家子的面,揭穿了鞭贾的骗局——用热水洗濯,使鞭子露出本来面目。可这位富家子不但不丢弃鞭子,反倒把它带在身边用了三年。这位富家子在柳宗元面前一定有一套强词夺理的话语,大家继续想象补白~
有了刚才的经验,同学们很快又替富家子拟好了一套说辞,我们来看——
A同学:
富家子说:那鞭子上的颜色都掉了,说不定是因为这鞭子太古老了,外面纵然有些不好看,里面却结实的很呢,如果这鞭子不好的话,怎么会卖五万钱的高价?!
B同学:
富家子说:鞭虽枯,正因其做于古树;虽苍而白,正因其韧而洁;虽其黄者栀也,泽者蜡也,然此鞭极美而俏,价必超于五万!
添上我们的补白,《鞭贾》的故事似乎显得更加有意思了,“鞭贾”与“富家子”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也更鲜明了。
但,这并不是我们请同学们进行想象补白的最终目的。我们读这篇文章,也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
相信,阅读经验丰富的同学早就已经想到了:以大文学家、大思想家柳宗元的身份,他所关注的绝不仅仅是富家子买鞭子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是要借这件小事阐发更加深刻的道理。
明明在说这件事,意思却指向另一件事,把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意思隐藏起来,或留到文章结尾处再揭示给读者,这就叫做——“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我们读这样的文章,不能止步于文章的表面,而是要挖掘出作者的“所隐之意”、“所指之事”才算真正读懂了。
柳宗元先生借《鞭贾》到底要阐发怎样的道理呢?同学们先别急着往下看,先自己思考一下,再读柳宗元先生的原文,看看你有没有触摸到柳老先生的心思。
我们的阅读,其实就是在这样不间断的“预测”和对“预测”的验证中向前推进的。
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者,一误而过其分则喜,当其分,则反怒曰:“余曷(hé)不至于公卿?”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夫以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wū)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
现在,伪装自己外貌、粉饰自己言论,像鞭贾一样在朝廷上“推销”自己的人也不算少。朝廷一旦失察,错给了他们过高的职位,他们就很开心,但如果给他们的是与能力相称的官职,他们反而会恼怒地说:“我为什么就不能是当高官、做公卿?”嘿嘿,这样没有本事却官至公卿的人,在朝廷里其实还真不少啊。
天下太平的时候,即便过了三年,也不会出什么乱子。一旦有大事,朝廷派他们为国效力、去处理事务,以他们空空如也的脑子,粪土一样提不起来的素质,却被要求处理军国大事,恐怕也会像那个鞭子一样,在关键时候折断,把主人从马上摔落下来吧?
林纾先生曾说:“《鞭贾》一篇,子厚(柳宗元)盖借以讽空空于内者,贾技于朝,求过其分,而实不足赖.……喻当路(当权者)之任用小人,明明知其栀蜡,然坚一己之见,摒大众之公论,用张其气,无古无今,恒如此也。通篇命意,原斥用人者之不善,然实恶无学而冒虚名者之矫作意。”(《韩柳文研究法》)
相信同学们读完《鞭贾》的最后一段,也一定得出林纾老先生相似的意见——这篇文章讽刺的是两类人,一类是“鞭贾”一样本来没有真才实学,却通过自吹自擂谋求高官厚禄的朝廷官员;一类是“富家子”一样“明明知其栀蜡,然坚一己之见”的当权者(皇帝)。
好,有意思了——我们刚才揣摩着“鞭贾”和“富家子”的口吻写了两段话,现在我们能不能再模仿着那些没有本事、却一心想往上爬的官员的口吻,以及明知道官员无能、却偏要委以重任的皇帝的口吻来写两段话呢?
我们看,同学们是这样写的——
哈哈,写的真是惟妙惟肖。
刚才,我们是“横向”地来写,下面,我们不妨进行“纵向”的比较——
“鞭贾”与那些没有本事、“贾技于朝”的官员,在言论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富家子”与“当路者”(皇帝)之间,在言论上又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大家能不能在迁移和比较中有所发现呢?
同学们不难发现——“贾技于朝者”与“鞭贾”一样,掩盖自己的缺点、吹嘘自己的优长;“当路者”(皇帝)也像“富家子”那样,自以为是、文过饰非。还有的同学说:“柳宗元笔下的当路者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皇帝一样,一心想着掩盖自己的愚昧,却只能大出其丑。”
这话说的很对,在封建社会里,像柳宗元这样地位低下的官员要想批评皇帝或是当权者,是很不容易的,只有通过”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的法子才能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鞭贾》中,没有一句直接指斥皇帝或当权者的话语,但文中对于“富家子”的讥讽又句句可以迁移到皇帝或当权者的头上。《文心雕龙》里说:“谲辞饰说”,可以“抑止昏暴”,确是点明了这样的写作手法的妙用。
与这篇文章笔法相近的,还有明初刘伯温的《卖柑者言》,这篇文章被选在《古文观止》里,大家不难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