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合收视率综合分析
(1)IP势头依旧迅猛,原创力量不容忽视
根据CSM52城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29日,2017年已播剧收视率突破1.5%的共有7部,其中《人民的名义》《那年花开月正圆》更是突破了2.5%的收视大关,位列前两名,紧随其后的还有《楚乔传》《欢乐颂2》等IP剧占有了较高的市场份额,同样是IP剧,改变自亦舒的同名小说的《我的前半生》也收获了极大的成功,这部剧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把握也十分的准确。
不难看出IP剧依然是今年市场份额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热力不减且有大举压上之势。而值得一提的是原创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因为遇见你》也同样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可见IP因素并不是影响收视率的绝对因素,我们的原创能力也是一股值得深入挖掘的力量。
(2)卫视首播剧题材分布广泛,都市言情剧仍为最佳选择
结合2017年上半年新剧题材分布情况来看,央视及全国各大卫视的剧种遴选多达19个种类,大众题材、小众题材均有呈现。其中言情剧种播出量最多,有15部,约占总数的1/5,此外还包括近代传奇类10部,都市生活类9部,军事斗争社会伦理各7部等,其他小众题材如:农村、军旅、反腐、武侠等都有涉及。
从收视情况来看,言情剧、近代传奇剧十分抢眼,都有5部收视率超过1%,其他题材中像历史剧、都市剧、伦理剧都有收视率超过1%的情况。不容忽视的是,今年的黑马剧种《人民的名义》打开了近十年来反腐剧的一大缺口,收视率稳居榜首,这一系列突破也带来了很多关于题材与社会的思考,我也将会在后面的话题中,重点分析这部剧成功的原因。如此繁多的剧种均能收到良好的收视效果,可见题材因素虽然不容忽视,但也不具备彻底颠覆般的影响力。各式题材不论大小,只有能精心制作,都能出好的效果。
从上半年的数据来看,言情剧种所占的席位也体现了各大电视台的基本思路,一方面年轻人是大众娱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广泛娱乐的传播者,越贴近年轻人的口味,越能抓住最广泛的群体,从而发散出更强劲的传播力。另一方面则是政策导向,青春言情题材是最能做到“人畜无害、人见人爱”的剧种,受众广泛而不宜收到政策审批限制,有较好的适应性,这也是出片数量高的原因。所以,出于稳定考虑,言情、都市类仍然是制作方的最佳选择。
二、基于观众评价,对已播剧进行分析
(1)台播剧、网播剧角色转变,网剧口碑飙升
同为影视剧,根据播出平台的不同,网络剧和台播剧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差异。一直以来,电视剧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陪伴人们度过了很多休闲时光,台播剧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且一直掌握着市场的主动权。给人们一种高稳定、高质量、口碑相对较高的印象,而人们从网剧中提炼出的关键词大多以“低成本”、“小鲜肉”、“低口碑”的印象为主,二者的对比更像是网络文学发展初期,将网文与出版的纸书做对比一样。
自去年以来,网剧也突然之间出现了口碑爆棚的现象,比如由小鲜肉李现主演的网剧《河神》就凭借优质的制作和剧情,在豆瓣得到8.3分的评价,还有刑侦题材《白夜追凶》《无罪之证》更是分别达到了9.0和8.3的好口碑。
反观台播剧方面,《思美人》的高开低走、《大唐荣耀2》的收视低迷,使得台播剧的口碑优势并不能拉开与网剧的差距。由于付费方式的多样化、平台获取难度低等多方面因素,大资本的融入提升了网剧的制作水准,网剧的口碑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这些因素也都是台播剧无法避免的竞争因素,但二者并非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台网融合成为最主要的趋势。
(2)玄幻仙侠剧种视觉疲劳,着眼于大众题材中的小众方向
仙侠题材这几年是个非常热门的剧种,《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青云志》《择天记》等一系列仙侠题材造成热度聚集过剩,同类题材充斥太多,观众的审美已经严重透支,容易形成视觉疲劳。简而言之,同类的内容过多,无论后来者剧情好与坏,都难免会被贴上一个套路化的标签,很容易被受众排斥,同类型的电视剧消费过度,所形成的“饱胀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但并不意味着仙侠题材失去了市场价值,只是应该更合理的选择出场时机。
受政策影响,反腐剧一般的制作方不宜触碰的剧种,像《人民的名义》这类题材看似小众,却有着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容易引起社会的共鸣。而《我的前半生》《欢乐颂2》虽然是大众题材IP改编,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却是它们都有着更为“小众的方向”,其实我认为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娱乐产品也将会往更加深入、更精细化、小众化中发展。这两部剧都是与当前社会问题紧密结合的剧,《我的前半生》讲述婚姻家庭,单亲母亲的生活;《欢乐颂》也是讲述四个职业女性的不同人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相对称身份的人群基础。
(3)《深夜食堂》中的“老坛酸菜面”
由于我是日语辅修生,虽然不是纯纯的日番粉,但日剧也会多多少少看一些。日语中的确有很多优质的形式,包括播出形式、情节结构、精细分化的题材,很多日语做得精细得令人讨喜,我一直也都期待着国产剧能够吸收一些日剧的精华进来,也让我们大放光彩一番。起初,我对于《深夜食堂》的移植是抱有非常肯定的态度的,问题并不是出在移植翻拍本身,而是在于本土化过程中的取舍。
各种广告以及雷人至极的老坛酸菜面,实在令人难以接受,更让原版剧粉心碎至极,豆瓣评分仅为2.8分。当然今天我们也不过多的去谈这部剧本身,且说移植外版剧种这种形式是没有问题,问题是如何正确的本土化,把别人的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而又有营养、有价值,而不是一碗“老坛酸菜面”,这其实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市场方向,后来者不应因为一个“深夜食堂”挡道,而毁了这条大路。
(4)体育老师与急诊医生,你想成为哪一个?
2017年已播剧中,职场、行业剧题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目前正在热播的《我的!体育老师》在豆瓣已经有了7.7的评分,相对较高,职场题材《猎场》也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再加上“医生流”中的《急诊科医生》《儿科医生》行业剧热度加大。我认为这其实是机遇也是挑战,行业剧的方向其实是很好的,选材得当是关键,“医生流”过多,也和仙侠IP剧一样,容易引起排斥感。
同一个职业容易引起排斥,但我们可以换个身份,不当老师也不当医生,我们当空姐行不行?360行中我们完全可以挖掘到更多新颖而又拥有吸引力的职业,打造行业剧的程度还迟迟没有达到峰值,这一点其实是和仙侠剧有一定区别的,毕竟不同的职业就是不同的种类。像新上的片子《路从今夜白》虽然剧情狗血,但是还挺耐看的,这里头是以画家的职业身份展开的,也算是有了一点创新。
三、电视剧、IP挖掘方向市场预测
(1)与都市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剧种
说点题外话,其实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高房价、高离婚率、高生活成本,让人对利益的追逐近乎疯狂。这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活压力,独居生活、不婚族、心理疾病都是随之产生的副作用。我们是生活在都市中的一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也渴望去解决他们。我记得艺术学中有一种“剧中人”理论,通过艺术的形式可以体会别人的痛苦,达到一种共情与宣泄,同时也会通过剧中人世界来窥探自己的内心,甚至达到对显示的指引与激励,这也是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功用价值。
如果我们能更多的关注这些社会问题,这群人,再以艺术的形式来呈现出他们的生活状态,并且能够通过剧情来解决他们的痛苦,这将会给这些人带来不仅仅是娱乐的全新感受,也是一直生活上的指引。能够抓住社会矛盾点,有了这些价值,收视率和口碑自然不用发愁。例如:《我的前半生》正是抓住了单亲妈妈这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日语中《妈妈,明天不在》讲的是一个孤儿院中一群被父母抛弃的孩子的故事,也是很尖锐的社会话题。其实,社会上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还有很多,“女权主义”、“老龄化”、“买房难”等问题,只要保持高度的敏感度就一定有突破口。
(2)行业剧
这一点其实在上面的已经谈了一些,我认为行业剧的挖掘还远远不够,选材的方向也可以多种多样。前段时间非常火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也是我非常看好的形式,把这类小众化的行业搬过来是非常值得考虑的,随着“把关人”地位的淡化,追逐观众的胃口倒是成了制作方的方式。其实不然,观众的胃口其实是很难追的,我的观点是与其追逐热度、观众的胃口,倒是不如深入的去了解内容,发掘更多的好题材,观众同样也会认同“把关人”的存在。
其实我说国内的行业剧还远远没有达到峰值,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可以对比一下日剧和美剧,日语中对各个行业的深入挖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律师、银行职员、厨师,甚至修车工、农民都可以被搬到荧屏中,日语美剧中也都有像《半泽直树》《纸牌屋》(亦可以看做职场)这样的逆袭职场故事。所以说,行业剧的方向应该往“大众中的小众方向”做深入挖掘,我对前景十分看好。
(3)与梦想和青春有关的文艺、小资类题材
90后这一代已经逐渐登上历史舞台,70、80后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也到了一代人总结另一代人的时候了。70后需要总结,90后也同样需要总结,细想一下这相差二十岁的两代人之间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两代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他们来说成长中重要的东西也不太,相同的就是青春与梦想,70后追忆青春,90后活在青春里,而80后处于夹缝中的一代同样也有不同的时代烙印。
对于70后来说,也许摇滚乐是他们的梦想,对90后来说周游世界已经成为现实,所以我认为未来的一个方向可以从这些小资、文艺的剧种方向入手。相较于电影,这方面的气候已经初见端倪,大IP预冷中,也有一些像是《摔跤吧爸爸》《爱乐之城》《冈仁波齐》《一只狗的使命》这样的文艺电影,越来越深受好评。
(4)“新IP”概念与电视剧结合的趋势
“新IP”这一概念是我个人提出的一点看法,一直在我的脑袋中转悠,今天有幸写这个市场分析正好拿出来说一说。灵感的来源是罗振宇的2016年跨年演讲中提到的IP大爆发事件,他的演讲中有很多值得提炼的点,特别是提到的IP的概念,什么是IP?他说了些很有趣的事,就是著名的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由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名为“陈兴盛饭铺”的小饭店老板娘陈刘氏所创,因为陈刘氏脸上有麻点,人称陈麻婆;李连贵熏肉大饼是1908年由河北滦县柳庄人李广忠(乳名连贵)在梨树县始创,现在是吉林省四平市著名传统风味之一,这就是早期的IP,一个品牌其实也是个IP。
还有一个人,则是锤子科技的CEO罗永浩,因为他的一句话,单靠情怀就把手机给卖了,他这个人本身其实就是个IP。所谓IP,就是在某一平台中产生了流量的聚集,使其跨平台运营中同样达到流量的分发,达到了成功引流的效果,就可以说是IP。由《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这类综艺节目改编而成的电影,也属于IP的移植过程。所以我把诸如以上,由非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剧统称为“新IP”。
有了这个概念,其实我要说的已经很明确了。“新IP”的概念或许在很多人心中已经形成,但是这条改编路还完全没有打开,是一条全新的IP模式。《中国合伙人》是与新东方俞敏洪相关的题材,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未来围绕“流量聚集体”展开的“新IP”定将会大放异彩,一个品牌、一个人、一款手机游戏,一切皆有可能。
除此之外,“新IP”也将会打开线下实体生产的大门,IP衍生品市场一直是很多公司所希望打开的一扇大门,“新IP”无疑更加接近这一市场,同时也是更新颖的广告形式,IP产品的模式也将会随着“新IP”时代的到来而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