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80后

“80后”这个代名词,好像已经家喻户晓,如雷贯耳。电视上、报纸上、书上、网络上等关于80后的文字,只多不少,虽然谈不上绕地球几周,但估计也差不多了。

今天说80后,不是唱赞歌,自己的演唱功底有限,到头来,赞歌唱不好,反而招来烂西红柿烂鸡蛋等垃圾的穷追猛打,好生不自在;也不是去说三道四、评头论足,这么大一个群体,借我十个百个胆子也不敢去冒犯,更何况我本身就是80后,哪有自己对自己总是脸红脖子粗的。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与80后这个有着浓烈时代气息的专有名词荣辱与共的人,怎么去说,始终觉得缺乏最基本评判标准,难免会有私心。但一个接近资深的80后,总有那么一丝丝微弱的声音砸向自己脆弱的心门,发出若有所思的呻吟。就当为自己呻吟一回罢了,如果不小心和天底下的某某撞思想了,那就只能用“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了,而更甚于冒犯了某某人,那就是罪过罪过。

“80后”这个词和80后这代人是同时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想分也分不开,就像狗皮膏药一样一直贴着,贴得紧紧的。而对于80后人,好像背了千斤重担一样,被“80后”这个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称谓压得喘不过气。80后打从娘胎起,就不怎么受人待见,什么垮掉的一代,脑残的一代等就像病毒充斥在社会空气中。不知道社会对80后是寄予厚望,还是出于本能的厌恶,至少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多少褒扬的词语,好像有一种说某人是80后,而反以你才是80后、你们全家都是80后的尴尬。而真正让80后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那是在突如其来的天崩地裂——08年汶川大地震。那一年,人民子弟兵,不管干部还是战士,参与一线救援的主力基本上都是80后,牺牲的官兵也都是80后。就在人们怀疑80后官兵是否有战斗力的时候,他们的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彻底把麻木的心灵震撼了。真没想到,80后的自我救赎是靠千千万万的生命换来的。不要也罢,那又何妨。

80后虽然成了时代的弃婴,但还是坚强地活着。《深度观察》节目主持人马丁(70后)在他的《我们这一代》的演讲中讲80后的标签是勇敢努力(第一次听到这些似乎褒扬的字眼),意指80后的压力太大呢,不勇敢不努力根本活不下去。那为什么会压力大呢?为什么会活不下去呢?撇开“弃婴”这个本质,除了得不到源源不断的健康乳汁的喂养而没有一个先天性的好身体外,改革浪潮的肆虐直接让80后在充满恶劣病毒的空气中裸奔。顶着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出生人的光环,一直被误认为在溺爱中长大,殊不知,一把把利剑把他们刺得遍体鳞伤,特别是心灵受到了不知所以的重创,况且溺爱本身就是一把带有慢性毒药的剑。不言而喻,他们是彻头彻尾的试验品,从生下来一直到现在,每一根汗毛都逃脱不了,每一个细胞凋零之前都要回望改革那张灿烂的笑容。高昂的生存和生活成本,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压着80后,根本动弹不得。你说不勇敢不努力行吗?

80后如今三十岁左右,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年纪,虽然社会的眼光已稍有偏移,但思想的冲击不容小觑。既没有70后沉稳自信,也没有90后佛系淡定。如果我要说80后是受社会思想影响最大的一代,可能不少人要跳上桌子撸起袖子把八百年的怒吼声集于一身来个声嘶力竭地的争辩。我无力争辩,也无需争辩,事实就是事实。我不知道,一个从落后到发达、从传统到现代、从热情到冷漠、从单纯到复杂的社会形态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再加上西方思潮的无孔不入、网络文化的乱砸乱砍和毫无责任心的懒养放养,他们除了被喂成畸形的思想胖子,还能成为什么?幸好还有中国传统道德发挥着那一点点最基本的作用,要不然这代人会变成什么样子真的无法想象。很多80后走在大街上,就像无根之萍,无本之木,没有信仰的肥沃土壤,常常迷失方向,物质上,更在精神上。要不然,怎么会产生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代名词,会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焦虑不安,会有那么多为了那些所谓的价值追求而变本加厉呢。

我们80后不是偏安一隅的少年,更不是一个社会建设的局外人。虽然一直在局的边缘徘徊,被人随便一脚就能踢出去,但还是发挥着他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80后,成为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发挥着积极的榜样作用,这个是有目共睹、无需辩驳的。任何一代人都有他经历的大环境和小世界,都有他与他所处时代相呼应的神圣使命。80后也不例外,只是和某个历史的社会形态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巧合,他不得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虽然烙印的时候很疼很无奈,就像蝴蝶蜕变、雄鹰敲喙那般,谁能怀疑那印不是美人印,他们打上烙印之后不能焕发勃勃生机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