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一方土,酿一壶酒

眷一方土,酿一壶酒

柯善钦23岁到宁溪酿造厂学酿酒的时候,这家厂也刚成立,租了两间半祠堂,里面的酒缸酒坛,都是向老百姓家借的,一些做酒的设备,也是贷款买的。

和其他人一样,柯善钦每天自己带饭到厂里,跟做酒的老师傅学习。

师傅做酒的技术是祖传的,除了做黄酒,还会做糟烧。所谓糟烧,就是将做黄酒榨干的酒糟经过再次发酵之后,再通过独特的蒸馏技艺制作得到的白酒。

细究起来,宁溪做糟烧的历史也颇为悠久了。宁溪是蒸馏白酒的发源地之一。唐景福年间,大理寺少卿王从德率众人迁居宁溪,也将酿酒工艺带到了这里,使当地的经济文化得到大发展。到了宋代,王氏后人在此开街立市,吸引了四方商贾。

宁溪的黄、白酒酿制技艺在民间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逐步提高并完善。尤其是生产的糟烧白酒,有一股淡淡的糟香。宁溪传统糟烧的酿制技艺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在当时,跟老师傅学酿酒的宁溪小伙子共有几十个。白天,大家都在一起学,到了晚上,差别就显现出来了:有些人吃了晚饭就回到宿舍说唱嬉闹;有些人却依旧紧跟在师傅身后,给加夜班的师傅帮忙。只要师傅不睡,他们绝不回去睡觉。

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这些学徒把酿酒的真本事学到手。而后来宁溪酿造厂正式用人的时候,最后留下的也正是这些年轻人。柯善钦就是其中一个。

第二年,酿造厂有了一些资金,于是搬到了宁溪金山陵山脚下的一块场地里。这里堪称是做酒的风水宝地:厂区面积大,温度湿度适宜,而且在山里建起了酒窖,更是得天独厚的藏酒之地。

好酒须好水,一贯以来,宁溪人造酒用的就是当地清冽的山泉水。60年代初,厂里为了获得更加优质的地下水源,特邀请当地地质队打了一口近50米深的水井。这口水井从上面看是四方形的,底下却向两边延伸,仿佛一个巨大的榔头的形状,这也就更保证了水源的充沛。

在随后将近60年的岁月里,源源不断的好酒从这里运向外界。这家厂经过几次扩大,现已拥有168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15个山洞酒窖。在几经更名之后,最后以地理位置命名为浙江台州金山陵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糟烧白酒也就叫做“金山陵”。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酒厂都在寻找创新改革之路。金山陵公司也在拓宽经营方向,改善造酒工艺,但是他们依然遵循着“糟烧本源”的传统酿制特点,在蒸馏工艺中不添加任何辅料或填充剂,使得做出来的糟烧保持一贯的纯粹。

清亮的糟烧酒做出来以后,倒在小口大肚的陶瓮里,覆上晒干的笋箬,系紧,再用糠和泥土混合,将瓮盖封口,就可以储藏酒窖里了。

黑乎乎的山洞冬暖夏凉,经过多年的培养,里面充满了适宜酿酒的微生物。每个酒窖有15多米深,2米宽,每个酒窖可以放置800坛糟烧。一坛坛糟烧仿佛都在呼吸地生长,它们透过陶瓮的特殊材质与外界交换着微生物和矿物质,在静谧的时光中慢慢陈酿,慢慢积攒它优雅醇和的迷人酒香。

而新年过后,已经是82岁的柯善钦依然在这里工作。

这么多年来,他每天都喝半斤自家厂里生产的黄酒,偶尔喝点烧酒。如今的他,依然耳聪目明,脚步轻快,虽然不亲自做酒了,但是依然肩负技术指导和质量管理两大责任。

对于向他学技术的年轻人们,他常常说:做酒最主要的关键是温度和卫生,离开这两样,就会做出低劣产品。除此之外,还需注意质量上的严谨把控。就拿做酒的第一道环节,蒸大米来说,100粒大米必须要98颗以上都蒸熟了,才算过关,否则就会影响成品酒的质量。

如今,宁溪传统糟烧这一传统工艺已经入选台州非遗名录。金山陵公司先后获得“浙江省农博会金奖”、“浙江老字号”等荣誉。而金山陵牌的黄酒和糟烧,也成了当地人最爱用来招待外地客人的佳品。

“酒从酒坛里舀出来,必须瓦亮的才行。喝进嘴里,让人感到清香润喉的才算好,那种让人辣得歪嘴巴的,不算好酒。”当人们问这位老酿酒师怎样才算好酒的时候,柯师傅的回答很朴素,语调中却有一种老一辈酿酒人固执的意味。

因着这份素朴和固执,也就让人对眼前的这杯金山陵佳酿,多了一份信任和尊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眷一方土,酿一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