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是向死而生?

谁不是向死而生?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书籍翻拍

文/柒晓

昨日,群里有朋友询问私人开办养老院的事,一时之间各路大牛纷纷谏言。

我脑洞大开,想起了一本书,《遗物整理人看见的》,作者吉田太一,日本第一位“遗物整理专家”(世上竟还有这样的专家),他在2002年创立了遗物整理专业公司“Keepers”。

我怀着对日本文化的好奇,忍住恶心阅读独居者死后那些令人作呕的场景,把46篇案例看完了。

书中写道,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有大部分老人,将子女抚养大之后,主动或者被动选择独自居住。

这些老人平时和家人联络甚少,死后也无人知晓,任由躯体在那一间间冰冷的屋子里自然降解。

“Keepers”接到委托人的预约之后,负责整理故人的遗物。

抛开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我不想站在道德至高点,去指责书中那些未尽孝道的年轻人。

我想谈谈其中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案例。

一位50岁左右的妇女,打电话给“Keepers”,预约遗物整理业务,整理的对象不是她的房客,也不是她的家人,更不是她的朋友,而是,她自己!(咳咳,并非灵异事件)

她究竟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拨打了这个电话呢?

电话那头的声音显示来电者身体健康、性格乐观,她也许膝下无子,也许不想让自己终老后给儿女增加负担,透过书中的只言片语,我们都不得而知。

但有两点,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的。

一、面对死亡,她没有丝毫的畏惧。

二、能够提前支付遗物整理的费用,可以看出她在经济上的独立。

一瞬间,我对这位远洋之外的陌生人,心生敬意!

不由得,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谁不是向死而生呢?

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刻,我们该怎样和家人告别,怎样和自己告别?

你心里有答案了吗?

于我而言,按照重要程度平衡这三段关系,也许就能交卷了。

一、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二、自己和家人的关系。

三、自己和社会的关系。

如何平衡呢?某武姓老师的一段话给了我些许启发。

“与社会的关系,发挥作用的是权力规则;与亲人的关系,发挥作用的是珍惜规则;与自我的关系,发挥作用的是自我实现的规则。 ”

如果需要再提升一点高度,就加上“自己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吧,发挥作用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规则。

目前而言,我十分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平衡这三段关系上。

毕竟根据联合国新的年龄划分标准,我还有30多年才步入中年呢。

谁不是向死而生?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上月,长寿老人杨绛先生去世了,她的任何一本著作,我是未曾完整拜读过的。

许是出于缅怀,前几日购得先生的《我们仨》。

用其中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文章吧。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时间留不住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不是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