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瑞士地图学家爱德华·艾默霍夫的一张铅笔素描,此图是在主峰西南侧描绘,图中左侧为西北山脊。三角测量草图▲
贡嘎何其多
贡嘎山是以这样一种特别之处进入我们视线的。 当你打开亚洲的高峰地图时,你会惊讶地发现贡嘎山处在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姑且不说它是整个横断山脉的最高峰,全世界7000米以上的山峰大都集中在中亚地区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而贡嘎山傲然独立于千里之外,成为同等级山峰中位置最靠东的7000米高峰。
贡嘎山属于横断山脉中的二级山系大雪山山脉的主峰。它雄居于四川省中部,人类学和社会学家告诉我们:贡嘎山无论在文化以及地理环境上,都处于西部藏族(青藏高原)与东部汉族(温暖和潮湿气候)的分界点上。
٧
1930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贡嘎山专题▲
今天在贡嘎山周边的广大地区,一些地名往往是西方探险者命名的,他们忽视了千百年来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原住民。而近代综合研究编制的“申报馆地图”和印度出版的英文地图上记录的大多数地名则反映了当地人民对这块土地的了解。正如威廉·克洛农所言:……甚至英语和印第安语对于一个地景特征的命名目的也不一样。英文命名一个地方通常是随意地创造地方名称,不是唤起家乡的独特性,就是与地主的名字有关,而印第安人则取材生态环境的特征,来描述一个地方能够如何使用。
在藏语中,“贡嘎”是“白色的雪山”。我们注意到,在广大的藏族地区,冠以“贡嘎”的山名和地名不在少数,比如,亚丁神山“念青贡嘎日松贡布”是三座神山的称谓,神山脚下称作贡嘎郎吉岭寺的贡岭寺因神山而得名。专门从事康藏史地调查研究的任乃强先生在《康导月刊》上谈到:在大雪山主峰米雅贡嘎周围,环绕着奇布龙贡嘎、沪溪贡嘎、折西贡嘎、念波贡嘎等等上百座雪山。
贡嘎山所属的地区居住的大多数藏族,是生长于藏区三大地理文化区域之一的康区康巴人,他们是藏族中极具个性而又成就突出的一个群体。严格的说,康区是指川西、藏东、滇北、甘南以及青海西南这一广袤的地区,这里地处横断山脉,既是北方游牧部落南下的走廊,又是大地从东向西逐渐隆起的阶梯,因而康巴地区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地。
٧
贡嘎山山峰区域图 绘制/中村保▲
他们以自己的勇武剽悍和经商才能而享誉四方--从刺杀吐蕃赞普的侠客、横扫高原的起义斗士到抗英英雄,从汉藏走廊的茶马互市到多元共处的人文胜景;从近代邦达昌的威名到八廓街的经商群落;从朝圣路上的虔诚人群到康巴艺人的诙谐奔放。康巴人血液里既有北方游牧部落的粗犷,又有南方行吟诗人的忧伤;所以才能唱出:“世上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的爱,世上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地求“这样惊世骇俗的歌词。
那么在康巴地区,贡嘎山又代表着什么样的文化符号呢?
“贡嘎”在藏语中是“白色的雪山”。白色是山神的色彩,藏族最景仰的是白色。在他们心中,白色是最美、最崇高的颜色,故而,在藏区广为流传的众多神话中,山神多是白色威武神灵。更有传说称贡嘎山是第三女神珠穆朗玛的姑姑,可见其法力非凡。
1930年前往贡嘎山进行测量调查的约瑟夫·洛克在贡嘎山脚下的喇嘛寺中感触到了千年的幽怨和对神山的敬畏:
“一切如此安寂,我躺在高僧留下的庙中,帐子面向其龛。屋外的冰川流吼石动。神寺在这异谷呈现魔影。我瑟瑟发抖。今日在这里,在喇嘛寺金身道场,我木然一身倾听贡嘎冰峰的风暴霹雳……时间可曾倒流千年?梦想乎?现实乎?”
٧
艾默霍夫绘制的贡嘎寺草图▲
无止境探索
对未知地区的探索的原动力在哪里?J·K·Wright的一席话似乎解释了一切。
未知的土地(Terra Incognita):这些字眼激发了想象。多年来,人们被海上女妖塞壬的歌声诱惑,来到许多未知的地域。当我们今日在现代地图上,看到标示为“未经探索”的地方、由断续线条所表示的河流、标示着“存在可疑”的岛屿时,塞壬歌声的回响,便在我们耳边激荡。
正像青藏高原上许多名山大川那样,贡嘎山久已为世界所注目。普通人踏入海螺沟冰川是近几年的事情,但对它的发现和研究已有百多年历史,贡嘎山的名字也屡屡出现在地理探险家们的文章里。贡嘎山区特殊的地质、地貌和各种丰富的资源,一直吸引着科学家和探险家的目光。
最早对贡嘎山进行科学考察主要集中地形地貌的调查和地图绘制及高度测量。1877年,写下不朽著作《金沙江》的吉尔上尉首次在地图上标记了贡嘎山,并描述了小贡嘎峰。一年后,奥地利人劳策深入考察,1879年,匈牙利伯爵斯奚尼测量主峰约7600米(24963英尺),这是比较接近的测量数据。1889年至1890年,英国自然科学家普拉特连续两次来到贡嘎山东坡采集动植物标本,并率先注意到海螺沟冰川。
从1890以后到1923年,主要是博物学家进入东麓山区考察,1923年,西奥多·罗斯福测量高度为10000米;1930-1931年,瑞士地理学家艾默霍夫绘制了贡嘎主峰草图,并使用三角测量山峰高度为7590米,在以后,人们通过《美国国家地理》知道了约瑟夫·洛克深入贡嘎山区调查的事情,而且他测量的贡嘎山高达30250英尺(9500米)给世界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٧
1930年,中山大学川边考察团深入贡嘎山区考察,瑞士人海姆和中国学者李承三对海螺沟冰川作了专题调查。1934年,瑞典植物学家史密斯和中国西部科学院植物园在康定周边调查。同年9-12月,美国卡内基学院研究员布朗与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合作进行地磁项目研究工作。
1932年,美国西康探险队沿西坡转西北山脊(传统路线)首登,测量高度7589.5米。
新中国在60年代后对包括海螺沟在内的贡嘎山进行了地学、测绘、生物学等学科考察与测绘。从那时以来至今,贡嘎山一直就是地学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地区。1965-1968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川西横断山地区综合考察,70年代四川省对西部地区和贡嘎山进行了考察。1981-1986年,横断山区综合科学考察,中国科学院的有关研究所、高等院校、生产部门30余个单位40多个专业250余人参加,着重研究横断山脉的形成原因和地质历史,自然地理特征和自然垂直带结构、生物区系组成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以贡嘎山为中心,面积达万余平方公里的国家级贡嘎山风景名胜区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成都山地所在此建立了"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后被纳入攀登计划青藏项目中,科学研究在贡嘎山成为常规工作。
其实人类对贡嘎山区的探索就是一部科学探索史。
٧
洛克的足迹
提到贡嘎山的发现,不能不提及奥地利奇美籍探险家约瑟夫·洛克。约瑟夫·洛克是个与贡嘎山有过不解之缘的传奇人物。我们至今还能看到《美国国家地理》上洛克经典的论述:“如今地图再没有秘密可言——一些人不负责任的鹦鹉学舌一样重复着。但是有谁知道西藏的全部或者中国遥远的西部呢?甚至连当地的居民,也只知道他们的自己的山峰和常年刮风的峡谷。”这是洛克1930年2月号上发表的《探访神秘的阿尼玛卿峰》文章开篇语。
洛克深受柏林大学校长李希霍芬的感召,对东方向往不已。李希霍芬是贵胄之家,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查特莱夫人的原型便来自劳伦斯从老师手中抢来的李希霍芬千金。飞行英雄李希霍芬兄弟也是柏林大学校长李希霍芬的晚辈。如今上网搜寻李希霍芬大名,所得皆是此大家族中的后来风流之辈。而那位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地理学家---老李希霍芬已鲜有人知。大概只剩下张承志在《北方的河》还用上了一次。
洛克把大半辈子的精神依托和伴侣,都留在了川藏滇三省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他在《美国国家地理》上发表的长篇纪实文章,把富于异国情调的川藏滇民族风情以及雪山冰峰的气息带给读者,引起西方人对这一区域的注意和兴趣,这其中包括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并引发了其创造“香格里拉”意境的灵感。常年于亚洲雨林山地行走,使得洛克对高山有着地理学家的本能热爱。他曾在日记中详述攀越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又称太子雪山或卡瓦格博)的艰辛。至今翻越梅里雪山也绝非易事,山口的公路只能在夏季通行。洛克携着笨重的相机与大块玻璃胶片,不仅翻过了山口,还冒着葬身急流深峡的危险溜索漂筏,到了独龙人与怒族的区域。探险是一种梦想,世界上能够真正把梦想付诸实现,而且贯彻如一的人并不是很多。
从1924到1937年,洛克在云南省西北部探险期间在《美国国家地理》发表了10篇以上的文章和大量照片,但是这些探险并不象普通人想的那样浪漫、诗意和充满英雄气概,实际中更多的是艰忍和一丝不苟。
٧
1930年,《美国国家地理》贡嘎山专题▲
1923与 1924年之交,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的第一篇介绍纳西巫师东巴文化的文章发表,同时获得了该杂志云南探险队的主力头衔。他开始把精力与时间转向东巴文字和康藏苯教的研究,开始了向川滇地区的跋涉。1924年冬天,洛克走过海拔4000米的山口抵达木里王国。春节时,统治着22000藏民的木里王子款待了他,这位出生入死的探险家,已然进入到鲜为外人所知的一块圣地。1925-1926年,洛克带着在贡嘎山地区收集6万余个植物和1600个鸟类标本回国。1928年,洛克在木里的贡嘎岭为该杂志拍摄的彩色照片就有243张,黑白照片有503张。1930年春节将至时,他再次回到这里,拍下了世界上第一张贡嘎山照片,有关贡嘎山的报道《贡嘎之荣耀》的文章,把贡嘎山介绍给美国人和东西欧国家,1932年的美国登山队就是由此而来。
人们常指责洛克在对山峰高度测量屡屡漏洞百出,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1930年2月27日,他给《美国国家地理》发电报称“贡嘎山高达30250英尺(9500米)为世界最高峰”,可是到1930年10月再次测量时为25600英尺,但仍比实际高度高出许多。当时洛克没有配备经纬仪,是用沸点温度计、无液气压计、测角器、棱镜罗盘和自己的推断来测量山峰高度的。
٧
小说的巧合
香格里拉是个热门话题,许多地方都趋之若鹜,争着说自己是真正的香格里拉,最后的香格里拉,并从多个角度去论证这一命题。然而人心是盲从的。世俗是充满功利的。一个清醒的理智者会哑然失笑。不是吗?小说《失落的地平线》最后写道:“我最后问道:你认为康韦最终能找到香格里拉吗?”
作者这一发问震聋发聵。有一句话说得极狡黠又充满哲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香格里拉;真正的香格里拉就在我们心中。
今天谁也说不清香格里拉究竟在哪里。然而,小说中的神秘乐土的创意却有实实在在的现实素材——在洛克的文章和照片。小说中的“卡拉卡尔山“可以根据小说中的描述和提示找到它的现实原型。
《失落的地平线》小说原文这样写道:“首先,它是一座金色金字塔,一座几乎完美的锥形雪山,高度已超过28000英尺……但这些山峰从来没有准确地测量过,甚至有一些传说这座山实际上已经超过珠穆朗玛峰……但一个曾试图翻越这些山脉的美国旅行家说他怀疑喀拉昆仑山一带没有任何一座山超过25000英尺的高度。”这些对“卡拉卡尔山”的形状和高度的描述实际上就是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上发表的系列文章中对中国西南部的一些雪山的描述,所采用的数据就是洛克对四川境内贡嘎山和青海阿尼玛卿山等金字塔式雪山的测量数据。
1933年,小说《失落的地平线》发表,背景与贡嘎山酷似。小说一出即为轰动,香格里拉令人神往。1937年新年之夜,英美合拍的同名电影《失落的地平线》开始公映,远在云南丽江的洛克却默默地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下了“无以言喻地孤寂”。希尔顿和洛克从事的事业大相径庭。但两人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总离不开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的磨练与滋养。希尔顿的小说与洛克的纪实文章对那些壮美的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有很接近的地方。
٧
希尔顿对“卡拉卡尔山”这样写道:“他的视线被不可抗拒地引向山谷的正前方,就在那里凌空高耸着一座雄伟的山峰,在月光的朗照下闪烁出熠熠的辉光,在他的心目中,这该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可爱的山峰……前方构勒出苍白的三角形,这金字塔式的山峰又呈现眼前,开始是灰色,接着换成了银色,后来,太阳最初的光芒吻了上来,这顶峰竞妆点上粉色的胭脂”。
洛克在1930年10月,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上的《The Glories of the Minya Konka 》(贡嘎之荣耀)中这样写道:“走进寒冷、灰色的黎明,但见前方万里无云的天空下,一座无与伦比的金字塔——雅博雅峰傲然挺立。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美妙绝伦的山峰,墨绿色的天幕下,那座冰雪金字塔呈现出灰色,然后又换作银色,但后来,当太阳最初的光芒吻了上来,雅博雅的顶峰涂上了一抹金黄。”
真是同出一辙,天下哪有这般巧合的事呢?然而我们不能说“卡拉卡尔山”就是“木雅贡嘎”,因为洛克在《美国国家地理》上介绍过的金字塔式的雪山不止贡嘎山和阿尼玛卿山两座,而无论怎样,贡嘎山无愧于伟大和光荣的称号。
٧
洛克在贡嘎地区拍摄的照片▲
攀登的乐园
对横断山脉有着多年研究的中村保先生,谈到贡嘎山这一区域的山峰时,用“深深侵蚀的国度”来形容这些山峰的险峻。地质学家在讲解康滇褶皱过度带时,往往把贡嘎山在地貌学上的奇特表现作为代表。
贡嘎山是西藏高原到康滇褶皱过度带上最高的山峰。金字塔形的主峰三面都是呈现圆滑的陡度极大的坡面,唯有一面是稍微缓一点的凹进去的圆锥面,这是攀登贡嘎的必经之路,而恰恰就在此处,是贡嘎冰川最发育的地方,由于坡度太大,经常在这里由于不小心发出的声音,造成共鸣效果后,引发高处的雪崩,雪崩冲击而下,将攀登之人埋没。同时,因为贡嘎地区靠近四川盆地边缘,潮湿的盆地里的水气使冰雪积累很厚,所以雪崩发生非常频繁。
地质学家很好的解释了贡嘎山险峻的原因——提出“横断运动”这一理论的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简称成都山地所)陈富斌教授,在《横断事件:亚洲东部晚新生代的一次重大构造事件》论著中,提出贡嘎山是在距今360万年前一次重大构造中隆起的。
٧
翻看现代攀登史不难发现,1932年前后,贡嘎山是人类能攀登的最高峰,1931年,人类登顶的7751米的卡美特峰当时被认定为低于贡嘎山。由此西方人得知了这一奇异之地,登山和探险队接踵而至,先后有英、美、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近20个登山队和考察队进入这一地区。还有哪一个地方能像贡嘎山区隐藏着无数传说和神奇?1930年,洛克在仰望贡嘎山后不禁感叹道:“这是最后被现代文明所知的几个地区之一。那里的景色如梦如幻,静静地等待着热爱自然的人们,但是需要他们付出代价。”
洛克的话后来不幸被言中。1957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为了证明中国能独立攀登7000米以上的高峰,6人奋力登上顶峰,但却付出了4条生命的代价。日本登山队为了完成东北山脊路线,14人先后丧身于此。贡嘎山总计登顶22人,却有21人遇难,在美丽的背后是无边的凶险。
1932年 美国西康探险队拍摄的传统路线难点--驼峰。
伟大的贡嘎山也和某些历史事件相联系。贡嘎山东南的泸定县就是大约两千年前诸葛亮南征时“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征途出发地点。清咸丰时期,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在大渡河紫打地覆灭,1935年红军长征时勇夺大渡河泸定桥。这是一个制造英雄同时也毁灭英雄的奇迹之地。
“祭司的鼓声,青幽的桑烟,谁的渴望?如此真实,谁的渴望。 不融的雪山,不荒的草原,谁的家园?花开花落,花开终究要落。”
当我耳中响起这首千年传唱不衰的歌曲时,我知道是该拜会这座不融的雪山,伟大的贡嘎的时候了。
٧
贡嘎地区探索史
1877年 写下不朽著作《金沙江》的吉尔上尉首次向外界描述了小贡嘎峰(Riuchi Konka);
1878年 奥地利科学家劳策进入山区考察
1879年 匈牙利伯爵斯奚尼测量主峰约7600米(24963英尺);
1890年 英国科学家普拉特进入东麓山村和考察拉莫蛇峰;
1911年 博物学家拜利上尉进入东麓山村考察;
1923年 西奥多·罗斯福测量高度为10000米;
1929年 英国科学家赫伯特·斯蒂文斯绘制了简易地形图
1929年 约瑟夫·洛克绘制该地区地图,在西麓调查摄影;
1930-1931年 瑞士地理学家艾默霍夫绘制了贡嘎主峰的草图,并测量山峰高度为7590米,中山大学川边考察团深入山区考察,瑞士人海姆和中国学者李承三调查海螺沟冰川和地理地貌;
1932年 美国西康探险队沿西坡转西北山脊(传统路线)首登主峰,测量主峰高度7589.5米,这一数字刊登在1932年10月28日出版的《China Journal》杂志上;
1934年 瑞典植物学家史密斯和中国西部科学院植物园在康定周边调查。
1934年9-12月 美国卡内基学院研究员布朗与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合作进行地磁项目研究工作。
1957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6人沿西坡转西北山脊登顶,下山时3人因滑坠遇难,另1人因雪崩遇难;
1965-1968年 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川西横断山地区的综合考察;
٧
1981-1986年 横断山区综合科学考察,中国科学院的有关研究所、高等院校、生产部门30余个单位,40多个专业,250余人参加,着重研究横断山脉的形成原因和地质历史,自然地理特征和自然垂直带结构、生物区系组成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
1980年 美国队分别从南坡和北坡攀登失败,1人因雪崩遇难;
1981年 日本队沿东北山脊攀登,登达7450米,7人遇雪崩遇难;瑞士队首次登顶中山峰(6886米),太山(6410米)及6652米山峰;英国队首次登顶小贡嘎(荣誉贡嘎、Riuchi Konka、5928米);
1982年 美国队首次登顶嘉子峰(Rudshe Konka、Jaizi peak 6540米);日本队沿东北山脊攀登失败,登达7500米处,1人遇难;美国队两人沿西坡转西北山脊登顶;
1983年 瑞士队沿西坡转西北山脊3人登頂,1人下山滑坠遇难;
1984年 德国队3人沿西坡转西北山脊登顶;
1985年 香港登山队沿西北山脊攀登失败;
1988年 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以贡嘎山为中心面积达万余平方公里的国家级贡嘎山风景名胜区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88年 成都山地所建立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
1989年 法国队沿西北山脊攀登失败;
1990年 日本队沿西北山脊攀登失败;
1991年 日本队沿东北山脊攀登失败;美国队沿西坡转西北壁攀登失败,登达Tuparu(5464米);
1994年 日本队沿东北山脊攀登失败,4人遇难;
1997年 日本札幌队2人沿西坡转西北山脊登顶,首次春季登顶;
1998年 韩国队4人沿东北山脊路线首登,1人遇难;
1999年 日本队首登罗德漫因Reddomain(6112米);
2001年 德国2人登顶;
2002年 法国队2人沿西坡转西北山脊登顶;
2016年10月,捷克队登贡嘎山未成功;
2017年10月7日下午15时,6名捷克登山者成功登顶海拔7556米的四川贡嘎山,并安全撤回大本营,上一次登顶记录要追溯到15年前。
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