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14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五

天台智者大师  说

宋四明沙门知礼 述

   (未)三、第九佛身观,分二:(申)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第九、观佛真法身,中有五:一、明结上;第二、次当更观下,正观佛身;第三、从作是观下,正明观于佛心;第四、从作此观者舍身他世下,举利劝修;第五、从作是观者下,显观邪正。

   【钞】真法身者,前观宝像,则似佛身;今对彼似,故名为真。然此色相是实报身应同居土,亦名尊特,亦名胜应,而特名法身者,为成行人圆妙观也。良以报应属修,法身是性,若渐教说,别起报应二修,庄严法身一性;若顿教诠,报应二修全是性具,法身一性举体起修,故得全性成修,全修在性,三身融妙,指一即三。

   问:既言指一即三,但名为应,自摄二身,何故疏文立法身称?

   答:若言报应,恐滥别修,归于别教。今以报应名为法身,即显三身皆非修得,故今家生身、应身、报身、法身对藏、通、别、圆。行者应知圆宗大体,非唯报应称为法身,亦乃业惑名为理毒,三观十乘名性德行,慈悲与拔,性德苦乐。今之胜应称为法身,显示妙宗,其旨非浅。须祛滞想,方见旨归。

   (申)二、随释,分五:(酉)初、明结上;二、正观佛身;三、正观佛心;四、举利劝修;五、显观邪正。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

   (酉)二、正观佛身。既指报应名为法身,即显弥陀三身具足。既为妙境,但是法身。行人心观,即空假中。空假是二修,中观是一性。修性冥妙,三观圆融。既为能观,但是般若。境观相契,见尊特身。虽具三身,但名解脱。此则以三照三,故发现三。合此三三,只是一三。三不定三,同在一念。一念无念,三三宛然。如此方名修心妙观。此观能令四土皆净,若不尔者,非是顿教所诠妙观。当以此观观弥陀身。子科分经为三:(戌)初、总标略列;二、正观佛身相;三、明观成能见。今初

   【经】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戌)二、正观佛身相,分四:(亥)初、观身色;二、观身量;三、观身光;四、观相好。今初

   【经】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

   (亥)二、观身量

   【经】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

    疏释分二:(壹)初、略消经文;二、商较分量。今初

   【疏】观身大小,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毫相如五须弥山。须弥山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尔,彼佛毫相,过此五倍。

   (壹)二、商较分量,分二:(贰)初、以眼度身;二、定经斥译。今初

   【疏】眼如四大海水,准眼量以度身,身量太长。世人身长七尺者,眼长一寸余。四大海水,一海八万四千由旬,四海合三十三万六千由旬。身过其眼五十六亿倍,假令极多,无出万倍,何缘佛身得长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贰)二、定经斥译

   【疏】准眼定身,正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言恒河沙者,译人谬耳。

   (亥)三、观身光。然观色量及相好光明,皆须用前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为观法。以心作佛故,能观所观,破立宛尔。破则三惑三智皆荡,立则三谛三观皆成。非此破立,则非净心作佛义也。以心是佛故,忘能忘所,非破非立。作是一念,遮照同时。此则即观无观,用无作行,修念佛定。此法乃是观佛要术,今若不用,宣示奚为?此术不施,胜相不发。观光分四:(壹)初、毛孔光;二、观圆光;三、光中化佛;四、化佛侍者。今初

   【经】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壹)二、观圆光

   【经】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

   (壹)三、光中化佛

   【经】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壹)四、化佛侍者

   【经】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亥)四、观相好,分二:(壹)初、正示相好身;二、光明摄生。今初

   【经】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

   【钞】总相别相、总好别好、总光别光,此三总别,皆云八万四千者,即彰显德,故成此数。佛居凡地,具于八万四千尘劳。于此尘劳,皆见实相。理智既合,故能示现相好光明,故节节云八万四千。行人今观,知心即是,能于尘劳,皆即佛相。

   (壹)二、光明摄生

   【经】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钞】生佛体同,虽土广生多,摄无一失。观佛心处,还释此文须摄之意。

   (戌)三、明观成能见,分二:(亥)初、见一佛;二、见诸佛。今初

   【经】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

   (亥)二、见诸佛

   【经】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

   【钞】中观见佛,佛体圆融。一即一切,同尊特身,故观一佛能见诸佛。

   (酉)三、正观佛心,分三:(戌)初、因身见心;二、正示心体;三、引文广释。今初

   【经】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

   【疏】眼见佛身,即见佛心。身由心起,故见身即见心。由见身,心想转明,故得见佛心。

   【钞】疏有二释:初约如来由大悲心起胜应身,故令行者观身见心;由见身下,二约行者观想明,故得见佛心。所以明者,由观佛身,是故二意皆是由色而见于心。以心无形,由色表故。以圆人所观色心不二,既见微妙色,岂隔大悲心?故《胜鬘》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既三种慈体是三谛,今三观明,故三慈显。以用果法为观行故,故于位位见佛色心。

   (戌)二、正示心体

   【经】佛心者,大慈悲是。

   【疏】佛心者,大慈悲心是。

   【钞】若匪无缘,慈悲不大。

   (戌)三、引文广释

   【经】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分三:(亥)初、牒经引论以明文意;二、却牒前经以对初慈;三、正以无缘会释经义。今初

   【疏】以无缘慈普摄众生,《释论》云:慈有三种:一、众生缘,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如《涅槃经》:“我实不往,慈善根力能令众生见如斯事。”二、法缘者,无心观法,而于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物,无所分别。三者、无缘,无心观理,而于平等第一义中自然安住,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辩佛心相也。

   【钞】问:经文但云以无缘慈摄诸众生,疏中何故兼明生法,皆云无心?

   答:起三慈者,由三观智照三谛也。照真即起法缘之慈,照俗即起众生缘慈,照中即起无缘之慈。此三谛慈,浅不具深,深必具浅,故照真俗,未必照中;若能照中,必具真俗。故次第生法,不即无缘;今无缘慈,合具生法。岂但具二,亦乃俱深。故今生法,皆云无心。故《涅槃》云:“慈若有无,非有非无,如是之慈,非诸声闻、辟支佛等所能思议。”当知三慈,其体本一,非三非一,而三而一,如是方名佛心慈也。此自分三:

   初、众生缘慈。三无差别,今尽现前。心与众生,能所既绝,无我心想缘他众生,而一切众生与我同体。十界因果不离一心,而此一心是慈体故,十界苦集,四种道灭,能于一时任运与拔。故云无心攀缘,自然现益,如《涅槃》下《梵行品》文也。然彼经如来凡说八事:一、伏醉象;二、降力士;三、化卢至;四、度女人;五、涂割疮;六、摩调达;七、救群贼;八、医释女,一一皆结云:“慈善根力,见如是事。”今文云我实不往者,即引第五涂割疮文。文现一处,意通诸缘。言割疮者,经云:“波罗奈城有优婆夷,名摩诃斯那达多。夏九十日,屈请众僧,奉施医药。有一比丘身婴重病,良医诊之,当须肉药。若不得者,命将不全。是优婆夷寻自取刀,割其股肉,切以为羹,施病比丘,服已病差。女人患疮苦恼,发声称佛。我在舍卫闻其音声,于是女人起大悲心。是女寻见我持良药,涂其疮上,还复如本。善男子!我于尔时实不往至波罗奈城持药涂彼,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见如是事。”今云我实不往者,正引此缘。不言女人而言众生者,通收十界众生,不以文害意也,即俗谛慈也。《涅槃》云:“慈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缘父母、妻子、亲属。以是义故,名众生缘。”以缘十界同在一心,故非次第生缘慈也。

   二、法缘慈。十界缘起,是三谛法,不离一心,唯佛究尽。境相既寂,能观亦忘,是故得云无心观法。而毕竟空智照此三谛,不受一尘。此智自然照破众生三谛惑者,或为众生说斯空慧,皆令得离有相之苦,证真实乐。此即不思议真谛慈悲,名为法缘。故《涅槃》云:“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不见之言,须忘十界,是佛法缘也。

   三、无缘慈。以佛性中成究竟智,有何别理为心所缘?故云无心观理。境智既泯,空有又忘,无住无依,绝思绝议,此名安住第一义中。心既无缘,慈乃周遍,入众生性,称为内熏;或为现身,说第一义,称为外熏。以此摄生,名无缘慈。

   (亥)二、却牒前经以对初慈

   【疏】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者,若为佛慈悲所护,终得离苦,永得安乐。《释论》云:“譬如鱼子,母若不念,子则烂坏。”众生亦尔,佛若不念,善根则坏。

   【钞】即前正观佛身光明摄生之文也。虽与无缘慈体不别,若约义辩,为门不同。是故此慈,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终令离苦,永得安乐。此从感应,生佛相关,顺于俗谛,名生缘慈。故举鱼母念子不失,喻此慈相也。

   (亥)三、正以无缘会释经义

   【疏】今明无缘慈者,诸佛所被,谓心不住有无,不依三世,知缘不实。以众生不知故,实相智慧令众生得之,是为无缘也。

   【钞】既与生缘为门有异,须辩慈相不同前二。故生法慈约次第论,则两二乘及偏菩萨有修证分。若此无缘,唯圆唯极。今约极显,故云诸佛所被。不住有无者,正与生法辩不同相。生缘妙有,法缘妙空,今是妙中,故云无缘,中必无缘故也。不依三世者,此之慈悲非四相故。知缘不实者,了苦乐事即性德故。以众生等者,此慈所被,令众生发即境之智,方乃名得实相智慧。得此智者,方终离苦,得于永乐,故与前慈门异益等。若对法缘,益以实慧,故一切空。是故三慈益物不异,疏不云者,略也。

   (酉)四、举利劝修,子科分三:(戌)初、正举益劝;二、的示观法;三、就观结成。今初

   【经】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

   得生极乐,则见十方一切诸佛,故云生诸佛前。法身观成,已入相似,是故至彼即证无生,别圆地住也。疏释分四:(亥)初、牒释;二、喻显;三、结示;四、引证。今初

   【疏】舍身他世,生诸佛前,以修念佛三昧故,发见佛愿,生生常值。

   (亥)二、喻显

   【疏】如人习巧,从少至长,所作遂妙。

   【钞】习巧如修观,从少至长,喻观有微著;所作遂妙,喻生彼土,亲见真法。然且分喻是心作佛,行者应以是佛与作佛义一念圆照,方合今经由观见佛。

   (亥)三、结示

   【疏】以随念佛三昧故,得生无量寿佛国。

   (亥)四、引证

   【疏】故《般舟经》云:“众生问佛:‘何因缘得生此国?’弥陀佛答:‘以修念佛三昧得生我国也。’”

   (戌)二、的示观法

   【经】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钞】相有八万,都想难成,故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此观若成,八万皆现,此为要门也。

    疏释二:(亥)初、牒经;二、正示。今初

   【疏】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者。

   (亥)二、正示,分四:(壹)初、引他文示二种毫量;二、据此经明凡心难及;三、正示初心从易现观;四、剋示观成称彼而见。今初

   【疏】如《观佛三昧经》云:“释迦如来眉间白毫者(云云)。”《宝性论》明佛毫相在两眉间,阔三百六十万里,方圆亦然。

   【钞】此明释迦胜劣两相,以例弥陀。经明劣相,论明胜相。云云者,即前疏云:“长一丈五尺,毫有八楞,周围五寸。”

   (壹)二、据此经明凡心难及

   【疏】故文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钞】即第七杂观中经文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