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也谈各种微和各种博》一文

按:本文是回应LostAbaddon的《也谈各种微和各种博》一文(以下简称《也谈》)而作,本着“打到学霸,人人有责”的精神,本文试图对该文之核心概念“信息的重量”提出质疑。欢迎各位看官踊跃跟贴,为本学渣鼓与呼,小女子这厢先谢过!

本文写作过程中,几次辍笔,后悔不迭,为什么要浪费一下午在学霸的一篇文章上,这种傻事我再也不干了,若本文没能驳倒学霸,请诸位本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之精神,继续写文接续本人未竟之业!


关于核心概念“信息的重量”

纵观《也谈》一文,其核心概念无疑就是“信息的重量”,其定义为:信息的重量,指信息本身的信息量,信息的浏览与传播媒介的操作成本,信息呈现方式的复杂度,这三者的综合

可见,作者将三个用户体验的维度揉在一个综合维度里,用这个单一维度来比较微博、轻博客和博客三种平台的特质、用户的习惯及交互范式。但实际上,这个总概念有必要么?因为真要展开比较的话,还得逐一讨论各个维度。打个比方,有热心人给我张罗对象,问我喜欢啥样儿的,我说,看着顺眼就行。这说了不跟没说一样嘛!于是这位热心人就不得不追问,那什么样的人你看着顺眼呢?于是我就得从长相、学识、性格诸方面分别说道说道。

那么综合维度是不是就不适合用来度量和比较呢?也不是,要看构成要素的特点和模型参数的精确设置。以《也谈》一文的信息重量概念为例,三个参数(信息本身的信息量、信息的浏览与传播媒介的操作成本、信息呈现方式的复杂度)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用户的perception(主观感受),这使得确定系数成为很棘手的任务,于是我们看到在文中,权重系数(Ob/Op//K/N…)被作者任意地设为1或2.5。权重取值的任意性显然影响了最终的计算结果,削弱了它的解释力。比如,对于一个熟练使用各种社交媒体的用户来说,转发等传播操作成本很低,而对于不是很熟练的用户而言(甚至是主观上怕麻烦的用户)则操作成本相对较高,那么整体用户的平均值为多大呢?很难计算出一个准确的数值。

同理,信息本身的信息量看似客观(字数),但作为平时有大部头著作阅读习惯的人和平时只看漫画的人,他们对信息量的感受是相差很远的。而且,信息量不仅同字数有关,还同信息的呈现方式有关。你觉得微博140个字信息量少,我还觉得关注了300个人后每天TL被刷屏,信息过载不堪重负呢?再次,由于受到诸多主观因素的挠动,我们又碰到了怎么取值的难题。

LostAbaddon星野君可以反驳道,取值的精确度虽然是个大bug,但序列总归是存在的,我们虽然很难给出具体的差值,但客观上信息量依次排序为微博<轻博客<博客,结论的定量方面受到了质疑,但定性方面还是有借鉴意义呀。

我的回应是,那你就老老实实就信息量维度本身进行比较阐述。一旦你将这些依赖于主观感受的参数整合进公式,就面临诸多质疑(包括公式本身的构建方式和权重系数的确定等等)。事实上,从方法论上讲,我从来就觉得主观感受是不能跨主体累加或以任何方式计算比较的,这就像长度和重量不能相加一样,道理很简单,单位不统一。就某一单一用户而言,TA可以跟据自己的主观感受,给出权重系数,计算出信息重量,但这个结果只适用于自身,TA的结论不能和其他用户的结论进行比较,甚至通过计算得出群体的数值。

关于该文的结论

《也谈》一文最后的结论部分为:“我们比较微博、轻博客和博客,就会发现,因为微博最轻,所以微博上的信息传播最广,信息存在时间最长,因此用户增长最快,用户和信息的交互也就最频繁,最后导致的就是大家越来越喜欢在微博这个平台上进行交互。”

作者的结论可以简化为:因为微博最轻—>大家越来越喜欢在微博这个平台上进行交互

抛开“大家越来越喜欢在微博这个平台上进行交互”这个结论是否可以用信息重量这个概念来解释而言,微博相较于博客吸引了更多的用户,这确实是一个可以轻易观察到的事实。但,这只能说明微博和博客各自平台的特性不同导致的用户数的差异。有篇文章《鄙视链》(作者Archvy)谈到了产品对用户的分类作用:

“用微博的瞧不起用空间的,用豆瓣、知乎的看瞧不起用微博的。然后会有人很友善的对豆瓣和知乎的用户说,自己在quora/IMDb上花的时间更多。鄙视链,不是从产品到产品的鄙视,而是从人到人的鄙视。是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鄙视,而产品仅仅是完成了这一分类的过程。”

用户挑产品,在挑选产品的过程中,产品本身也充当了筛选器,反向sort out它的稳定用户群,产品的特质与它的用户群越匹配,则用户的粘性越大。我们姑且借用LostAbaddon的信息重量概念一用,对产品而言,轻或重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你的目标用户的需求和使用习惯。微博虽然轻,但它的信息碎片化,适用于时效性较强的新闻,或个人状态的更新,及时的交互等。博客较重,它的容量和形式更适合完整地呈现某个想法,深度地思考、探讨某个问题,以及容纳更多样的文学形式。在这里,“重”不是缺点,反而是优点。我在一篇文章《社交媒体之于社交圈》中谈及微信的朋友圈对社交圈的影响:

“科技使时空阻隔造成的社交成本锐减…成本的减少其实也伴随着(圈子)成色的降低,高成本维系的东西自有其值得维系之价值所在,成本本身筛选过滤了不值得维系的关系,成本降低即门槛的降低,由此,圈子的纯度也被稀释。”

同理,微博的“轻”造成发布信息的门槛相对较低,随之信息的质量也就泥沙俱下,对信息的质量和完整性要求更高的人,不惜克服“重”的缺点,投入其他媒体形式的怀抱,这是一个逆向选择的过程。

没有一个产品能够通吃天下,必须区分不同需求细分用户市场。的特色就是比微博重,比别的博客轻。事实上,我更愿意用“易用性”和“适用性”这两个词,“易用性”和“适用性”做到相对平衡,针对目标用户的需求,该有的功能一个不少,不该有的功能绝不乱加。新浪微博的势衰(活跃度下降),一部分就在于加了太多不必要的功能以及用户体验的恶化(广告用户的骚扰,草根用户不受重视,个别大V用户受打压,时政新闻受管制,非时政新闻又受粘性更高的微信朋友圈的蚕食)。

综上所述,我觉得LostAbaddon的信息重量概念,作为互联网产品比较分析的工具,可以提供一条定性分析的思路,具体展开还是将组成该概念的三个维度(本身的信息量,信息的浏览与传播媒介的操作成本,信息呈现方式的复杂度)分别加以分析比较靠谱,用单一概念试图进行量化分析有over ambitious之嫌。另,你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好歹对互联网创业者们(如简叔)提炼点基于你的观察的产业建议啊,岂不可惜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应《也谈各种微和各种博》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