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W3:《社会心理学》(第9-16章)

#重点记录#

1、关于偏见、刻板印象:

偏见让我们基于对某人所属群体的认识而不喜欢这个人。

偏见起源于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其他社会原因,包括我们习得的价值观和态度。

刻板印象是有关一群人的概括,它们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或者过度概括偏离了真理的核心。

知觉错觉是我们解释世界的技巧的副产品,与此类似,刻板印象可以是我们简化复杂世界的心理机制的副产品。

2、关于利他主义:

当我们感到我们与某人有所关联时,我们就会产生共情(empathy)。

3、关于公正:

但什么才是 " 公正 " (justice) 呢 ?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理论,人们将公正理解为公平 (equar)——或者说是付出与获得之间要成比例 (Walster & others , 1978) 。如果你和我有某种关系 ( 例如雇主——雇员、老师——学生、丈夫——妻子或是同事关系等 ) ,当我们的付出和所得满足下列等式时,我们之间是公平的:我的所得/我的付出=你的所得/你的付出

事实上,一些非资本主义国家并不认为公正就是公平,而是将公正看做平均或按需分配: " 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 " ( 卡尔 · 马克思 ) 。当利益在同一团体内部进行分配时,来自集体主义文化背景 ( 如中国和印度 ) 的人们,比来自个人主义文化背景的美国人,会更多地按照平等性或是各人的需要进行分配。


#读后心得#

1、似乎这个社会的大环境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就是带着偏见和刻板印象的,例如大家会说某个地方的人就怎样怎样,又或者某个群体的人就怎样怎样,而且也很容易因为见到的某个人是属于某个群体,从而根据对那个群体的刻板印象来评判这个人。自己也曾经有很多偏见和刻板印象,但其实通常对这些“被偏见”的对象都不甚了解或一知半解,而随着接触到更多的各种人群,以及对人性、历史等有了更广泛的认识之后,偏见思维就逐渐减少了。

2、一个明星死了,可能比一个不知名地区发生的数十人死亡的灾难更引人注目,引起更多人的共情。从理性的角度来说,一次数十人死亡的事件,理应受到更多关注,然而现实却没有按“理应”的发生。网上不时会看到针对这种现象的批判,我自己也会感到困惑,会觉得有道德上的压力。但这本书给出了解释,当人觉得某人和自己有关联时,才会产生共情。如果去世的明星正好是你非常喜欢的,那你自然会万分悲痛,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释怀。而一个遥远地区死亡了数十人,对你来说,可能仅仅是一则不太好的新闻、一些数字而已,你看过就忘了。

3、要如何分配才算公正(justice)?书中说不同的社会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并列举了几种价值取向,比如“多劳多得”、“平均分配”、“按需分配”、“与资历挂钩”等等。就自己平时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如果得到这笔分配是因为人们的付出,那人们通常会认同多劳多得或绩优多得;如果这笔分配与人们的付出无关,则通常会平均分配,在资源充足的时候还有可能按需分配,例如生日聚会上分蛋糕和食物等。

说明:此《社会心理学》作者为戴维 迈尔斯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心得W3:《社会心理学》(第9-1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