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封信I MOOC是否能够帮助那些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
特别声明:本文为我自己的学习笔记,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请移步https://m.igetget.com/share/column/cid/19购买正版,你将得到更好的阅读体验
试读
订阅:¥199/年
MOOC (慕课)这两年是个很热门的词,它的全名是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众公开课的意思。既然是大众公开课,又是在线的,顾名思义,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学习课程。
当几年前MOOC出现时,社会上是一片赞许声,主基调是:这下好了,那些过去学习不到的知识现在可以近乎免费地学习了,那些过去被名牌大学垄断的课程现在谁都可以轻易学到了,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后想继续回炉深造的人也不用为考研发愁了!
MOOC热到现在也有四五年了,上面的公开课也不少了。在美国Coursera公开课平台上,已经有2000多门课程了,这快抵得上哈佛大学提供的课程的一半了。
与哈佛不同的是,Coursera上的课程大多是需求量较大的课程,哈佛一半的课程是过于专业化的窄众课程,因此Coursera上课程的覆盖面实际上极为广泛。
在国内,以清华为首搞的"学堂在线"大约有1320门左右的课程。我看了一下,覆盖面也很广。然而,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听说谁过去没有条件上大学,因为MOOC的出现,实现了教育改变命运的理想,真的一个都没有。
当然,不少人听热闹似的听了几门课,这种情况是有的,但是我问了几十个听过MOOC的人,他们当中有80%的人, 听了几次课之后就不听了,也就是说难以做到从头听到尾。
如果你做到了从头听到尾,恭喜你, 你的毅力和求学精神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也进入到我所知的能够坚持听完的为数不多的人的行列了。根据我的小样本统计,大约有1/3的人听了以后增长了一些知识,觉得比看书更有效果,但也仅仅是取代了看书而已。
美国到目前为止,只有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可以发在线教育的硕士文凭,每年发的数量不少,大约4000张。不过,它并不是录取所有的人,申请的人数大约是录取人数的三倍,录取率比中国的研究生考试稍微高一点(大约三成),并不算太高。而它的学费大约是一学期6000美元 (以四门课为准),虽然比正规大学的研究生课程便宜,但是也并非便宜得惊人,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近乎不要钱。
那些从佐治亚理工学院获得MOOC学位的学生,总的来讲认为那些课程对自己的工作还是有所帮助的,其原因我等会儿再讲。至于其他听了些课程,拿了一两个证书的人,认为得到很多好处的人并不多。
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可以做一个简单地总结,也就是MOOC这件事情被炒得很热,各个大学都配合制作了很多课程, 不少人也尝试了,但是对提高全民教育水平的贡献可以讲是微乎其微,远没有达到当初设想的目标。
至于MOOC是否进一步发展成熟了, 是否能达到提高全民高等教育的目的,我认为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讲或许有帮助, 但是想让那些原来上不了好大学的人从此就能获得一流大学的教育,这件事情做不到。接下来我就讲讲为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看今天教育的矛盾在哪里。
最近几年,中国大学的录取率大约为3/4,相比我读大学时29%的录取率已经高了很多。考虑到我那个时候还有很多人连高中都不读,江苏等省还有高考预考,预考成绩不好的也不让参加高考,因此今天上大学比那个时候不知道要容易多少。
从录取人数看,每年已经从48万增加到了700万(数据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可以讲今天还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很多是真没有用功,或者觉得学习没意思, 或者实在是先天条件太差。然而今天的孩子们比我们当年辛苦很多,其中的原因是最好的大学录取的人数其实并没有增加太多。
清华三十多年来,录取人数仅仅从当年的2000多人增加到340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新增的人数还是因为并入了一些院校的专业和新开的文、理和法学专业,原来的专业并没有扩招,北大等最好的大学情况也是如此,唯一例外的是浙大,可以讲是疯狂扩招,但是也仅此一所而已。
这样一来,即便大家都有大学上,但是好大学依然是,也永远是稀缺资源。因此,今天中国教育的矛盾不是能不能上大学,而是能不能上最好的大学。
这个问题能否通过MOOC解决呢?显然不能,因为好大学不会因为有了MOOC就扩招,更没有人因为有了MOOC就不去好大学上学,而呆在家里看MOOC的课。
在美国情况也是类似,有了MOOC之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MIT (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又称为美国超级五强校,缩写为HYPMS,地位比一般提到的藤校更高,当然哈佛、耶、普本身也是藤校)的录取率年年创新低。
也就是说,想上哈佛等名校的人根本不在意是否能通过MOOC学到同样的知识,该申请名校的照样申请。
第二,有了MOOC,特别是像HYPMS 的教授直接通过MOOC开课后,学生不去哈佛是否就能获得同样的教育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正如我在之前很多封信中讲过的,上名校的主要目的不是学习其它学校没有的课程,而在于和名师直接交流,和好同学一起学习,而这些是MOOC根本做不到的。
更何况,上名校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和那里的优秀同学一起生活,这不是在线教育能够解决的。
第三,有些人通过MOOC平台上课学习,获得了学位,在工作中也因此受益,其他人是否也能够复制那些人的成功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先要聊1个MBA效应。几乎每所大学商学院都会提供这样一个数据,来说明花大价钱上商学院从经济上讲是非常有效的投资,因为上学前和毕业五年后相比,工资的变化是明显的。
但是,也有人指出,其实在工作几年后,想上商学院的人大都是有上进心的, 这些人不去读MBA,5年后工资照样会大幅度提局。
在国内,很多MBA的学生讲,读MBA就是为了换一个朋友圈,而不是为了上课。因此,如果不到教室里和大家一同学习,课后不一同参加活动,那么MBA算是白学了。
此外,所有一流的商学院都是非常挑剔的,它们只录取那些将来可能事业有成的人,也就是说那些没有什么发展潜力的人,其实早被它们刷下去了。
那些从佐治亚理工学院MOOC平台 获得硕士学位的人情况也类似。他们想努力往上走,才去脱产学习,或者边工作边学习,而大学又对这些人筛选了一次。因 此MOOC上的那些课起了什么作用,结果很难说。
第四,学习了课程之后,即使学得再好,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应用,过不了多久基本上就忘了,学到的东西就白学了。
我在"得到"App看到不少用户留言, 说学了很多东西,但自己原来是什么样子,今天还是什么样子。我发现这些人最常见的问题是学而不用,只有学以致用, 才能真正掌握。当然,这里面或许有客观原因,但更可能是主观的原因。而将学过课的内容应用好,常常也是需要有老师指 导的,是需要经过实习的。这也不MOOC能解决的。
如果一个人需要某个技能,无处学习,MOOC平台上又有,那倒真是帮了他,但是这种情况今天并不多见。
在100年前,教育资源有限,大学录取率极低,很多想读书的人没有条件上学读书,甚至图书都很有限,因此任何能够 让知识广泛传播的方式都对全面教育的普及有帮助。
然而到了今天,教育的矛盾早已不是想学知识找不到门路,而是很多人根本不打算学习。这种情况下,所有希望通过高科技手段让读书变得容易的努力,都白费了。在个人电脑开始普及后,很多孩子向家长吵着要买电脑学习,结果都变成了娱乐。
虽然各国都在搞计算机辅助教学,但是原来做不出数学题的孩子,有了计算机软件的辅导后,照样做不出题来,因为对于那些不想读书的人,用什么工具都没有用。
今天的MOOC也是如此,想学习的人,利用这个平台可以获得新知,不想学的人,你就是花钱请他听上面北大和清华的公开课,他都未必愿意去听。
因此,我倒觉得MOOC的出现,可能会让教育进一步分化,精英利用它拉大了和大众的距离。因为恐怕只有少数精英阶层和本来就希望进入精英阶层的人,会利用这个手段。对那些更需要接受教育的大众来讲,MOOC只是一个摆设而已。
如此一来,MOOC反而会和它最初提高大众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原本是为了雪中送炭,最后却变成了锦上添花。当然这不是MOOC本身的错误,而是人的天性使然。
不得不讲,人总体来讲是好逸恶劳, 我自己也是如此。对新知的好奇并不是所有人的天性,而一些人在后天能够觉悟到新知的重要性,并主动克服好逸恶劳的天性,成为了勤勉之人。只要有条件,他们就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和有没有MOOC真的关系不大。
因此,对终身教肓来讲,根本上还是看每一个人自己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条件没有太大关系。对于MOOC,它的作用显然被局估了。
那些想上北大、清华,或者哈佛、斯坦福的人,绝不会因为有了MOOC,为了省钱,就放弃高等教育去自学。而在那些好大学所接受的教育,远非MOOC能够给予。从古至今,虽然学习的手段有所改变, 但是人内在的动力依然是学有所成的关键。
2017年9月25日于硅谷
推荐阅读:
第172封信丨上帝垂青主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