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陆俨少传记(二)

思维导图|| 陆俨少传记(二)_第1张图片

1937年,陆俨少28岁,而这时中国社会风雨摇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开始了漫长的八年避难时期。

从避难起始,到战后回乡小有名气,这是陆俨少的第二个阶段,可分为避难起始、客居重庆、成都办展、蜀中游历、乘筏归乡、归乡艺事6大主题。

避难至重庆

“七七事变”始,中国大地被日寇的炮声震得粉碎。同时粉碎的,还有艺术家的创作生涯。

陆俨少开始举家逃离上柏山,经临安、富阳而至桐庐,至南昌而转九江,行船以至汉口,遇表弟朱联雨,押运器材去重庆,中途宜昌生子。

得知表兄李维城在重庆任第二十兵工厂厂长,举家投奔重庆,开始了8年的客居生涯。

时重庆为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中心,汇聚大批文艺名士。徐悲鸿、陈之佛、傅抱石、吴作人、丰子恺、李可染、叶浅予皆随政府及学校西迁至此。

陆俨少时在表兄兵工厂秘书室任事,闲时抄诗,作文,看书,写字,画画。

在重庆期间办了一次画展,成绩平平,但结识了丰子恺,并专门造访。

此间,他的书法渐入醇熟,柔中带刚,古拙天然,宽博处有东坡意蕴,散逸处得魏晋风流,绵里藏针。同时,他认为,书画家作品风格面目,不能一成不变,过早地形成风格,长时间没有变化,坐吃老本,不动脑筋,容易僵化结节,令人生厌。

成都办展,游历蜀中

应好友吴一峰之邀,陆前往成都办展,住“一峰草堂”二十余天,展览大获成功。

此次办展目的有三:一为经济,贴补家用;二为求友,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三为成都附近游玩。

展览成功之后,有经济来源得以游历蜀中。其间在乐山办展,同样大获成功。

其后,游“青城天下幽”之青城山,结识彭袭明,彭将陆俨少的作品拿给张大千看,张大千只说一“冷”字,能此致者罕至,是以可贵也。

此行,陆还结识关山月,赵望云,朱光潜。至都江堰、乐山、峨眉。

陆与关山月同游都江堰,关山月秉岭南画派作风,注重写生。陆俨少甚少写生,只是恣情观看,并言看山只看其神气,遗貌取神,也是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

遍历名山归来,使陆画风大变,添浩荡奇崛之气,作画每多佳构。陆俨少常谓域内山水,以四川为第一,寻常一丘一壑,平冈远岫,无有不可观者。

乘筏归乡,至于有成

1945年,日军投降,旅居重庆之要员、学人纷纷复员回乡,票源紧张。

陆俨少一家九口,搭木材生意朋友托运木材之木筏,得以成行。

“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木筏的徐缓漂流,使得陆俨少得以仔细观察两旁景物,脑中印象丰富深刻。在三峡中走了一个多月,陆俨少觉得比读十年书得益更多。归乡之后画峡江图,前后不下数百幅,也因有了三峡看水的生活体验,用勾线办法创造出峡江险水的独特风格。尽情勾画疾流奔泄、崩滩裂岩自然之美的江波万状,更是他创造如何用线条、墨块画云画水,得其动势,达到了神妙毫端、出神入化之境地。

历经50余天的艰苦跋涉回乡之后,陆俨少始卖画为生。

他先是在无锡办展,大获成功后,生活趋于安定,始游历钱塘、绍兴、天台山。

其间他为家乡古漪园书写地标,被当时安亭师范学校图画老师宋文治惊为天人,三次拜访,宋有心拜师于陆俨少,而陆俨少对前辈王同愈先生“不为人师“的教导印象极深,倾囊相授,不收为徒,反而推荐给吴湖帆,吴画之清秀雅丽,深得宋文治之心,遂成其风貌来源。

这段时间,与陆俨少私交甚好的还有同在冯超然门下学画的徐邦达。二人多有诗词唱和,陆以其名号赠其《心远草堂图》。

陆俨少的山水画法,秉承石涛“一画论”,往往是局部下笔,一笔为始,接出下笔,笔势生发,因势利导,随浓随淡,忽繁忽简,映带顾盼,最后成局。就整体结构来说,以浓为骨架,由浓入淡,由润至燥,常以生辣的几笔浓墨起首,然后以干墨淡墨皴擦 。由小到大,笔笔生发。且十分注重中锋用笔。靠提笔与揿笔,竖笔与拖笔,笔与笔之间干枯燥润的相互对比变换正是他笔墨生发不息之诀,而“中指拔动”,且颤且行,是他用笔的诀窍。

所谓“中指拔动”,一是指力拔中指,有长一节的感觉;二是指运腕;三是指拉长线条。线条要拉得长,圈子要画得圆,在山水画技法上,是基本功训练的两个重要方面。

他认为,画要好,必须有灵变。画有灵气,一在笔,二在墨,三在构图。

一个好的画家,除了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经历生活的磨难,游历名山大川,饱游饫看,心师造化,自成面目,同样重要。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挑夫。所以,看书,旅行,悟道,三者缺一不可!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维导图|| 陆俨少传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