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2

胡晓会  河南漯河  网络初级九期学员  2018.10.12坚持分享230天

第二届青少年生命教育高峰论坛暨第一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成果展示和心理教师专业能力展示

《青少年自我控制与亲社会行为的心理与神经机制》,聂延刚博士,广州大学教务处处长,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辅导,自我意识,社会意识与积极人格等。

一、自我控制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自我控制对青少年不良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机制

三、研究二自我控制对积极适应行为或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

四、青少年积极自我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策略

引论:1.问题与讨论。人的本质不仅是生命主体,还是精神主体,行为主体,核心在于人有自我意识和自主行为,尤其是自我控制,反映了人的自由意志于自主精神。

自我控制既是个体的意志力体现,也是个体的情绪智力自我控制,是个体具有了道德抉择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好的达成社会行为目标。

儿童青少年能否持续保证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失败的后果是什么?是否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新社会行为?导致自我控制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导致自我控制失败的心理和神经机制是什么?

引论2.研究轨迹。

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行为——自我意识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研究,开始聚焦关注自我控制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自我控制失败所导致的负性适应行为:自我控制与内外化问题行为,自我控制与非理性决策,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自我控制与网络成瘾,自我控制与欺骗行为——,主要探究良好的自我控制与积极适应行为的关系,自我控制与诚信行为,自我控制与助人行为,自我控制,与亲社会行为自我控制与合作行为。

引论3.自我意识的含义,结构与功能。

1.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人格的核心。不管是什么流派的心理学家都在不同领域关注自我问题的研究。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外界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心理功能系统。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概念),自我体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

2.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有哪些?自我认识,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对自己的体貌,社会角色关系,能力性格心理倾向等方面的看法评价;自我体验,属于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个体对自己,态度和体验包括自尊感,自信感,自卑感,内疚感等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自我控制属于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包括自觉性,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认知情感意志)

3.意识的四大功能:自我认同,信息加工过滤,促进个体社会适应,维护心理健康。

一、自我控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1.概述

1)界定:自我控制是人类一种主动控制不合理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冲动。

2)自我控制失败。难以控制不该表达的情绪,以及表现出不良社会行为。如认知成绩下降,过量吸烟饮酒,更多冲动性购买行为,更少亲社会行为更多反社会行为。

3)两种不同的神经机制。成功前额叶——纹状体回路激活,失败前额叶——杏仁核回路激活。

2.自我控制心理层面的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等我自我超我。

3)反馈环理论。自我控制,四个过程,识别当前状态——搜索和设定标准状态——状态比较——调节并终止。整个过程是测试、调试、测试、终止。

4)资源理论,核心观点是我控制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处于自我损耗状态下的个体,在任务表现上比较差,但是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得到缓解。

5)双系统模型理论。一个是反思性的系统,一个是冲动性的系统。像拔河。

3.自我控制的神经层面理论。

1)前额叶皮层,皮下层组织结构平衡模型。包括两条控制路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前额叶——杏仁核的抗争。

2)冲突管理理论的自我控制神经机制。

后面时间不够了,策略没有讲,遗憾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