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院士选拔

今儿我们和其他部门进行了一次工作交流会议,其中就讲到如何和作者建立联系,更是讲了一个“和院士打交道反而比一般人好打交道”的故事。他们说和院士打交道,若是他要拒绝你,都能让你觉得很真诚......

说院士不光在某些领域具有最高学术能力,还具备超高的情商,一个院士的情商不下于一个行政的职场老手,比如省长、市长之流......还说要是没有这么高的情商,在高水平选拔组里万里挑一成为院士,除了你真正在这个领域有一马当先的“硬实力”,大都还是需要靠些“人为”的。意思就是说,你光会研究没用,若是你没有领先一大截的优势,在平等水平选拔或者优势不大的时候,评选组只会选那个“让他满意的人”,意思很明显了。这就是中国院士的选拔制度。

别的我不敢说,加了“人情”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选拔里,真的是国之不幸!秦伯益院士就曾经说过:“院士选拔形式严格,漏洞也很多。比如遴选是很严谨的。材料公示,谁都可以投诉,哪怕是匿名投诉。有实质性的内容,还要去调查。但确实也有公关行为,不公关要吃亏,因为竞争太激烈,隔行如隔山,不公关就不了解你,不了解你怎么选你?现在会有单位组织专门的班子去公关。”

也正因为有了公关,“可调整”因素就多了很多,中国的院士制度才遭到很多人的怀疑。想一想今天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把院士制度的堕落放到中国严重泛滥的“官本位文化”和“物质崇拜文化”的大背景下来看,也就不会觉得大惊小怪了,简直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不堕落成这样,那反倒是不合常理、很奇怪的事情了。

“学术纯洁性”反而成了“官本位”的牺牲品。


会上,有人说屠呦呦虽然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她在院士界还是不受欢迎,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她显得那么“格格不入”,那么“低情商”?在这里,我再分享知乎上一篇关于“三无的屠哟哟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而中国的众多院士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文章(作者:郑立;链接:www.zhihu.com/question/36495118/answer/103112420 )

屠呦呦对人类卫生事业的贡献很大,并且具有创新性。这是她获得诺奖的原因。

其青蒿素事业的贡献在于,用非常低廉的价格为抗疟疾卫生事业提供了有效的药物。创新性在于,开创了一条全新的药物研发思路。

当时(包括现在大部分)药物研发的方法是这样的:研究疟疾的病理生理,找出对症或者对因治疗的靶点,针对靶点的特性设计化合物,然后通过大量的试验,在一大堆化合物中挑选出效果和副作用综合起来最好的那个。然后进入临床试验。

这样研发出来的药物,成本非常非常非常昂贵,如果疗效明显高于同时代的药物,最终的售价会非常贵。比如美国研发出来的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由于完全没有竞争对手,而且疗效显著,并且在美国丙肝患者很少,所以价格也很感人,8万美元左右。对于医保患者,他们的保险公司觉得这个价格可以接受。因为如果不吃这个药,患者以后肝硬化,得做换肝手术,费用更贵。

而屠呦呦直接绕过了“研究病理生理-找治疗靶点-设计化合物”的部分,从中药理论和中医实践(或者说经验)中,找到了古人用青蒿“截疟”的记载。然后用现代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在青蒿中找到了能够治疗疟疾的化学成份-青蒿素。所以,青蒿素并不是中药,也不是人工合成的化学药,而是偏向于化学药方向的“天然植物药”。这是她在学术上的特殊贡献。

由于(在那时的中国)青蒿原材料便宜,提取工艺不复杂,人工成本低,所以能够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获得成品。然后以极其低的利润率供应市场,救了很多人的命。这是她在医疗人道主义上的特殊贡献。

而在同时代,因为疟疾主要是在没有什么消费能力的非洲等穷国流行,制药巨头们基于商业上的考虑,都不太愿意花重金研发这样的药物。所以,相比之下屠呦呦的贡献真的很伟大。

试想一下,具有致命作用的疟疾如果现在还在流行,某制药巨头花重金研发出来,以一个比较昂贵的价格出售。药物研发小组的负责人能够打动那些欧洲白左吗?

为什么屠呦呦不能当院士?因为院士有院士的选拔规则。无论院士选拔如何黑暗,院士们如何无能。最少在明面上,候选人的工作是要具有一定的行业领先性或者创新性的。然而屠呦呦现在的事业科技含量并不高,所以不足以获得院士头衔。


中国的院士选拔,真的需要改革啊,为什么就不能只凭学术水平和社会意义来选拔,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现在也经常听到一些学校里说要发全力来捧某某当院士,这种做法,本身就给这些“准院士”提供了一个很坏的土壤,学术界坏也坏在这些土壤上(ps:你又瞎操什么心......)

所以,要是真有高水准研究水平的人“不合群”、情商低又怎样呢?这又不是需要考量情商而打压研究水平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中国院士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