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P、ECMO、血浆治疗、瑞德西韦、气溶胶传播;沉香、艾草、雄黄、化橘红……每天,大量关键词在无数有关新冠肺炎的报道中被提及、被引用、被解释。疫情发酵的同时,健康内容的生产者们也在竭力追赶谣言扩散的速度,向社会传递及时客观准确的“抗疫”信息。
面对复杂舆情和高危环境,记者们要如何做好健康内容?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独家发布由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制定的《抗击新冠肺炎健康传播指南》,希望能为内容生产者们提供行业标准,以专业审慎的态度参与防控科学传播。
指南适用范围及基本情况
本指南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医师协会健康工作委员会成员。
本指南根据疫情防控进程,阶段性更新。第一版完成时间为1月27日,本版更新时间为2月4日。
本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委会工作组完成,授权腾讯新闻全媒派发布。
目录
通过及时的信息发布和主流媒体的媒介产品传播,打击谣言,为公众传递科学准确的、实用有效的防护科普知识和行为指导;
通过迅速、专业解读,回应舆论关切,助力政府防控政策宣导,助力科学防控措施实施。
1. 真实性:确保信息真实、数据准确、来源可靠;
2. 科学性:尊重医学科学,对实验性的、个别的专业论述应加以说明;
3. 专业性:在医学范畴内探讨医学专业问题,恪守专业;
4. 针对性:选取目标受众,围绕本地或本领域实际情况,实现精准传播;
5. 前瞻性:围绕疫情发展,未雨绸缪,预计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前进行信息储备;
6. 有情感:抗击疫情,理解公众不安情绪,关注情感,传递信心。
二、传播目标及人群分类
人群1:城市集中居住者
重点:树立典型,鼓励模仿内容 | 渠道 |
|
|
内容 | 渠道 |
|
|
内容 | 渠道 |
|
|
内容 | 渠道 |
|
|
内容 | 渠道 |
|
|
内容 | 渠道 |
|
|
内容 | 渠道 |
|
|
内容 | 渠道 |
|
|
3. 数据形成和传播机制;
4. 疫苗研究进展。
特别提示1. 如采访单个医学研究团队,应予以说明,或对其他不同意见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以平衡信源;
2. 对于疫情防控影响巨大的核心数据,应反复求证;
3. 对于新出现的治疗方案,应予以说明,求证多个信源,谨慎披露。
重点议题2:疫情防控措施
1. 本地疫情防控政策、措施,侧重医学角度,为何有助于防护;
2. 疫情发展阶段性措施以及基本医学数据;
3. 公共卫生视角下疫情防控措施;
4. 与SARS、MERS等传染病的疾病以及防控层面的比较;
5. 下一阶段疫情防控重点及趋势研判。
特别提示1. 恪守医学专业领域,不轻易跨界;
2. 确保措施和数据的一致性;
3. 密切关注防控措施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重点议题3:治疗方案 1. 传播国家权威诊疗指南;2. 对网络传播的新诊疗方案及时验证;
3. 用药安全及副作用提醒;
4. 某个治疗方案的效果介绍。
特别提示1. 如采访新的治疗方案,应予以说明,或对其他不同意见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以平衡信源;
2. 对声称治疗方案“非常有效”的说法,应反复求证;
3. 密切关注防控措施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重点议题4:个人防护1. 衣食住行相关的防护措施;
2. 居家隔离防护技巧;
3. 居家健康知识;
4. 个体及家庭的潜在风险。
特别提示1. 可由有影响力的专家、明星、网络意见领袖进行示范和说服;
2. 防护技巧确保简明、易懂、易操作;
3. 密切关注传播广的错误知识或谣言,及时反击。重点议题5:抗击谣言
1. 容易引发恐慌的医学谣言,如致死率夸大等;2. 容易对个体产生伤害的医学谣言,如错误饮食;
3. 容易对人际或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的医学谣言,如传染率。
特别提示
1. 及时发现,及时反击;
2. 整合传播,集中发力;
3. 学会借助专家力量。重点议题6:心理疏导
1. 加强疫情期间心理疏导知识和方法的传播;2. 区分不同环境下,如居家、办公场所、医疗机构中的心理疏导措施;
3. 对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如已感染者、健康群体中的老年人等、已有心理问题的人群等;
4. 突出心理求助渠道的广泛铺开。
特别提示1. 及时识别,疏导方法简单、易行;
2. 注重社群关怀;
3. 确保求助渠道通达。
传播注意事项1:隐私权等
1. 特殊时期,应注意保护传染病人或疑似病症的隐私权、肖像权等;2. 进行典型人物宣传时,应在有限条件下,获得当事人同意;
3. 医疗机构加强信息管理纪律,避免随意拍摄、泄露患者信息。传播注意事项2:口径统一
1. 应注重机构内外口径统一;2. 对于因事件发展而变化的重要信息,应对“变化”予以说明;
3. 阶段性口径制订应留出余地。传播注意事项3:避免歧视和污名化
特殊时期,避免在宣传中放大尺度,引发对“疫区”人民的歧视和污名化。
传播注意事项4:过度拔高
1. 避免对医护人员过度拔高;
2. 避免脸谱化宣传,如不吃不喝等,造成公众不合理期待;
3. 短时间过度拔高,不利于长期管理。传播注意事项5:尊重采访对象
1. 如果采访感染者死亡案例,应尊重死者家属悲伤情绪;2. 避免为了获取素材,而过度挖掘隐私,或对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3. 保护采访对象的信息。传播注意事项6:求证不足
1. 重大进展反复求证;2. 重视科学“把关人”角色;
3. 对治疗方式、技术避免夸大效果,不利于疫情防控。3. 如作品中含有新的重大进展,应注意多重信源,谨慎求证。
方法技巧2:换位思考,多讲故事 1. 学会将议题进行细分,在移动互联时代讲短故事、讲细节; 2. 换位思考,理解公众的恐慌情绪;3. 挖掘自身机构生动、感人的人和故事,以情动人。
方法技巧3:把握尺度,有限紧张 1. 不能过度夸大疾病危害,造成大范围不可控的恐慌情绪; 2. 不能过于轻视疫情危害,造成公众侥幸心理; 3. 提及危害时,应跟进“措施和行为引导有关的内容”,授人以渔。方法技巧4:争取多方共赢
1. 不能单方面夸大医学成就或医学力量;
2. 疫情防控过程中,应注意发挥患者以及普通公众的主观能动性;3. 从“我拯救你”的单方叙事框架转变为“我需要你一起,共同应对疫情”。
方法技巧5:科普知识场景化 1. 学会对海量科普知识进行综合管理; 2. 以受众生活、工作场景为核心,对科普知识进行内容整合、形式创新;3. 围绕抗击疫情不同阶段,进行科普知识汇总,为受众提供“一揽子”信息。
方法技巧6:精准传播知识“找”人 1. 掌握不同传播渠道的特点,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协同创作; 2. 研究目标受众的信息渠道和阅读习惯,有针对性传播; 3. 注意线下渠道的“再利用”; 4. 帮助受众在海量信息中进行有效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