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觉醒DAY2#《程序员的思维修炼》:打怪升级还需环境支持

范围:CHAP 2

PART I 内容梳理

没有完全按照书的结构和书里的用词来。是自己消化后用自己能理解的表达的梳理。

1.1 新手到专家的五个阶段和人群分布


↓新手

↓高级新手

↓胜任者

↓精通

↓专家


#新年觉醒DAY2#《程序员的思维修炼》:打怪升级还需环境支持_第1张图片

1.2 五个阶段的渐变特点


越靠近专家,这些特点会越强烈:

书中总结的,

直觉;

结构化立体化看问题;

和问题的融合感。

我总结的,

掌握的信息;

灵活性;

迁移性;

道。

1.3 组织悖论


#新年觉醒DAY2#《程序员的思维修炼》:打怪升级还需环境支持_第2张图片

组织处于管控难易和薪酬高低考虑,会更偏好新手/高级新手。

专家被挤出。

整个组织变LOW了。

1.4 组织的现状与解法


#新年觉醒DAY2#《程序员的思维修炼》:打怪升级还需环境支持_第3张图片

现状

学校端: 注重正规,脱离实情

人:        默认自己只做死执行,工作并不走心

流失:    好不容易养出了专家,还因为薪酬跳槽了


解法


#新年觉醒DAY2#《程序员的思维修炼》:打怪升级还需环境支持_第4张图片

组织的:        提供榜样,鼓励novice担责

伺候好专家, 减少流失

组织&个人:  避免过分管理约束,给灵性/直觉留空间

个人的:        注重情境(我理解的是多方吸收信息,系统化加工再产出)

PART II 我的感想


绝大多数人集中在新手/高级新手阶段,我一点都不意外。

为什么他们没有在专家之路上继续精进?

一种情况是这个人并不想精进;

一种情况是这个人没有条件精进,就算想也没用。

前者没啥可说的,个人偏好问题;

但是后者看着就有点委屈。

比如在外企工作的人们,

工作十年左右就会吐槽天花板现象。

按工作能力说可以升职中层管理层了,

可外企不,非得给你空降一个香蕉人上司,

继续把你压在脚下。

其实这种天花板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如果说人的流动晋升,光光靠个人天赋和努力的话,

那么闲稳安适的既得利益群体会遭到多么无情的碾压。

所以,在金字塔中占优势位置、掌控话语权的既得利益群体,

会想尽办法维系金字塔的稳固,而保住自己塔尖的位置。


不过,就算是塔尖一层,

也有代际的替换,也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啊。

新来的都踩在脚下做死执行的话,

随着时间流逝岂不是要断档。

为解决这个问题,

精明的既得利益群体设计出不同的成长路径。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

在蜂群中,

负责繁衍生息的蜂王(地位高)和负责脏活累活的工蜂(地位低),

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不同的是蜂王从小只吃工蜂吃了蜂蜜后的分泌物,

工蜂从小吃一般的蜂蜜。

小时候吃的不一样就导致长大后生活轨迹和地位的不同。

对于蜜蜂,区分成长路径的是它们吃了什么食物;

对于社会人,区分成长路径的是他看到了什么信息。


定位是“基层垫脚石”的普罗大众,

每天接受的信息是关于“如何操作庞大体系的一小部分”;

定位是“接班人”的光环主角,

接受的信息是整个庞大体系运转原理和关键环节。

这就是一个传统而稳固的社会的压抑之处,

不在乎天赋,不在乎努力,

出身基本定了你能看到的信息,也就定了一切。


说得好像很心塞的样子。

主要是从创业公司到公务猿转折太踏马大了一些,

用以前的规则来衡量现在的规则,

自然感到重重culture shock。

所幸时代好像有了新的向上流动的窗口。

只不过我还没搞明白。

这种时候多学习多思考准没错。


PART III 我的困惑


在这一章的实践环节,有这么几个问题:

1 你自己在什么阶段?

2 如何提高到下一个阶段?

3 团队成员在什么阶段?

4 团队如何改进表现?


1 在公务猿环境中,我很明显是个新手啦。

2 至于如何提高?我并不想走公务猿这条路,身边人熬资历的方法没啥参考价值。

3 团队成员是新手+高级新手

4 团队改进表现什么的,超出了我控制范围,管不了也管不着。


我只是把这里当做一个暂时休养创伤累累的身心的地方。

可是问题来了,我要往什么方向去长远发展呢?

毕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青春在流逝啊。

当年读大学的时候我不太愿意很早就专业化,

看着同学们考这个证那个证,不为所动。

但是毕业一年半,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

不具什么专业性的我,

在两个创业公司充当劳力+半劳心的角色翻滚一年多,

然后考试混进了以“没啥专业型”著称的公务猿队伍。

没有个安身立命的东西就只能在这种地方混了 : (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年觉醒DAY2#《程序员的思维修炼》:打怪升级还需环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