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山东之行第三站—曲阜

世界上有一些著名的墓地,埋葬着一些著名的人物,如俄罗斯的莫斯科国家墓地,法国巴黎的拉雪茨公墓,美国波士顿的葛兰耐莱墓地等,但就其历史的悠久来说,曲阜孔林可说是遥遥领先。孔子自然不必说,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这十万多座墓葬中,还是以明清之后的最多。宋以前的较少,也难以确定墓主的身份。

毕业山东之行第三站—曲阜_第1张图片

孔林的墓葬有它的规律,在整个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孔林中,孔家的后世子孙按照古代之“礼”,次第安葬在孔子、孔鲤、孔伋三世祖的后面与东西两侧。从航拍的视角看孔林,战国时期的墓葬多分布在孔子墓的四周;汉代墓葬多在孔子墓西北和东北一带;唐、宋、金时期的墓葬在孔子墓北面和西面;而元、明两朝的墓葬多分布在孔林的西部和北部,只有少量的分布在中部。以墓主人的身份区别,则可分为祖孙三代墓、历代嫡孙墓、历代裔孙墓和家族女性墓。

在这十万多墓葬中,最让大家铭记与关心的,还是各种名人的墓冢。

孔子及其嫡孙是孔林名人墓中的最大部分。孔子墓外,儿子孔鲤墓与孙子孔伋墓,都备受世人的关注,形成一个“携子抱孙”的格局,也被后人称为“三垅墓地”。孔鲤墓位于孔子墓东稍偏南5米处,为大型坟冢。墓前石碑2通,前碑正书“泗水侯墓”,明代立石。后为一小碑,篆书“二世祖墓”,蒙古乃马真后三年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立。碑前有石供案,砖砌拜台。孔鲤出生时,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委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后世孔氏子孙以此讳鲤鱼而称之为“红鱼”,另外祭祖时也不用鲤鱼而用鲫花鱼。孔子为商人之后,自古有尚右的习俗,便将孔鲤葬在自己将来墓地的左侧。

毕业山东之行第三站—曲阜_第2张图片

而孔伋墓位于孔子墓南约20米处的高土台上,墓圆形,也为大型坟冢。墓前石碑2通,前碑正书“沂国述圣公墓”,明代立石。后小碑篆书“三世祖墓”,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立。碑前有石供案、石鼎等物。石案为明代制作,石鼎为清雍正十年刻制。拜台前有翁仲1对,为宋宣和年间雕刻,清雍正十年由孔子墓前移至此。孔伋,字子思,孔鲤之子,孔丘之孙,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北宋崇宁元年被封为沂水侯,南宋咸淳三年加封为沂国述圣公,墓碑刻立时间与孔子墓相同。

关于孔林的说法很多,有一点很奇怪,就是“上不落乌鸦,下不招蛇” 。

毕业山东之行第三站—曲阜_第3张图片

关于这种现象其中一个,据我了解,关于孔林上不会落乌鸦这件事情,是因为一个典故。相传在宋朝时期,因那时宋王用人不善,给国家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恰逢孔子周游世界到此地,宋王有听闻孔子的博学多才,桃李满天下,所以想要请其出山帮他治理国家。但当时他一提出这个想法,就被不怀好意的并掌握行政大全的臣子反对,并使出卑鄙的离间计让其死心。这还不够,他们还趁夜派人追杀孔子,防患于未然。孔子只好连夜离开了宋国,保全性命。但他们不会轻易放弃。所以在得知孔子的踪迹时,又派人马追赶前来刺杀。这时孔子终于知道了要杀害他的人是谁。眼看就要被杀时,一群乌鸦飞了过来,暂时击退了士兵。

再者就是关于孔林下不招蛇这个传说了,它好像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据小编了解,因为孔子的家底丰厚,在进行埋葬时,他的家人选择了许多的朱砂还有乌沙铺垫,使其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而蛇虽然是比较喜欢阴凉的地方,但这些是它们不敢触及到的东西。

毕业山东之行第三站—曲阜_第4张图片

来到曲阜必访孔庙,因为孔庙是古代祭奠孔子的地方。我们从神道路向北,走不多远,便是一座城门,这座城门包括瓮城、城台和城楼,名叫“仰圣门”。明正德八年移县城卫庙,以孔庙为中心营建的新县城。万历二十二年,于孔庙前开辟仰圣门,以示对孔子的敬仰,距今已经424年了。

旧时,仰圣门只有在迎接帝王、接圣旨或重大礼仪时才准敞开,门上城楼在1930年战争中被毁,1989年重建。当然,今天这道门已经永远的开放着,任何一个游人都可以自由的穿梭其中。

现在这座门上看到的是“万仞宫墙”四个红色大字,这里有一个典故,出自《论语·子张》。里面是这样记载的:鲁国的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孔子的弟子子贡的学问要比他老师强得多”。在场的子服景伯将此话告告诉了子贡,子贡觉得不对,便打了个比喻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墙也就和肩头那样高,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到墙内的一切。我老师的墙有数仞高,如果不得其门而入,就无法看到墙内宗庙的雄伟和房舍。”

穿过万仞宫墙,迎面就是“金声玉振”坊,这四个字出自《孟子》,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毕业山东之行第三站—曲阜_第5张图片

而曲阜三孔中的最后一孔就是孔府。我们沿着原路返回到璧水桥东侧的一个出口,从这里就可以来到下一个景点——孔府。连通孔庙和孔府的这条小街叫阙里街,街道尽头处有钟楼,街道两旁有许多纪念品商铺和特色小吃摊。

我们原来以为孔府是一个大房子,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可当我走到孔府里面的时候,却发现孔府里不但有房子,还有一个大广场,大广场上有孔子和他的徒弟骑马的像、微缩的皇宫等等。

现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共九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有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孔府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好爽)。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守庙看管孔子的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已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在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封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

东路为家庙、穆恩堂等祠庙和接待朝廷钦差大臣的九如堂、御书堂等建筑;厨房、酒坊等服务用房也在东路。西路有衍圣公读书和学诗习礼的红萼轩、忠恕堂,以及接待一般宾客的南北花厅等。

特别有啥意思的还有一副对联:就是孔府大门前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是清朝的纪晓岚写的。其中上联的“富”字宝盖头少了一点,寓意孔家“富贵无头”的意思;下联“章”字的“早”的一竖通到了顶部,寓意“文章通天”的意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毕业山东之行第三站—曲阜_第6张图片

门楣高悬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圣人之门”竖匾,下有阀阅承托,门柱有石鼓夹抱。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在封建社会,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

入圣人之门,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屏门,此门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门为木构,四周不与垣墙连属,独立院中,类似遮堂门。屏门顶覆灰瓦。门楣因悬明世宗亲颁“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在古代重光门只有迎接皇帝的时候才会打开,所以也只有现代的习主席才能走啊。

毕业山东之行第三站—曲阜_第7张图片

还有意思的便是,屋子中的两条长板凳是专供进孔府拜见衍圣公的官员用的,他们坐在这里等候衍圣公的接见。但现在导游称这两条长凳名“阁老凳”和“冷板凳”。这里面有一个故事和明代大权臣严嵩有关。据载他把孙女嫁给了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贤作了一品公夫人,而孔子的后人都是清官,看不起严嵩这个大老虎,让严嵩坐了冷板凳,也就有了这个典故。

刚才说了孔子的嫡系历朝历代都被封为衍圣公,这个封号已经持续了上千年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一人简直挑起了整个家族的铁饭碗,后面子孙绵延一直享受着他的福泽。

当然孔子的子孙后代也是十分争气,没有给祖上抹黑,据说上千年来没有出过一名贪官,果然家教影响还是很重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毕业山东之行第三站—曲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