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习,是持续性自欺

通常,我们说“这本书真好”“那篇文章不错”,都是因为这书、这文说出了自己原本就已存在的心声。

没有人会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籍去看,也不会为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说法惊叹点赞。

这样的读书思考方式,只是不断强化自己原有观点。原有观点积极正向的还好,只怕是原本并不恰当的观点,还一再强化,那最终就成了固执偏见。

就拿妈妈们看育儿书籍来说,大多情况下,并不是书上有某种说法,妈妈们才开始那样做,而是妈妈们有了那种做法,在书上看到相关言论,为自己的做法找到了论据,接着强化了那种做法。

好比,有本书叫《爱与自由》,它的主要思想在书名里就有体现——“爱”和“自由”。有人说这书很好,育儿中很多困惑都得以解决。但也有人说这书就瞎扯,因为自己按照书中说的做,孩子好像被养“歪”了,自己越来越迷茫。

再去分析就发现,说是好书的,原本就有规则意识,也在书中“爱和自由”的大背景下,看到了规则和限制。而说被书坑了的人,原本就是倾向于溺爱孩子的,在书中更多吸取的是“爱”和“自由”,并强化了爱和自由,变成了爱过剩和自由过度,最后自食其果。

孩子做得过分了,有人提出质疑,家长说:“书上的育儿专家都说了,要自由。”

可育儿专家说的自由,终归不是这类家长操作的那种。表面上家长是忠于专家的理论,实际上是专家为家长背了黑锅。

有的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大家都那样做,他就不。家长也觉得难堪、不妥,但是又自由惯了,而且不愿意承认自己引导不到位,就通过所谓的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翻书、听课,好不容易看到一个片段——乔布斯爸爸对乔布斯的老师说:“我儿子没错,错的是你们”,心生雀跃,强化了放任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每次心里没底的时候,都会用“乔布斯爸爸”来激励自己——错的是别人。

孩子自家的好,情感上必须承认。可乔布斯爸爸说那话的前后背景都没有,一句话就能这么生搬来用?况且,乔布斯和他爸爸都不在了,死无对证,发生没发生都不确定。

才不管这一套,能为出格行为做注脚的,就好,断章取义、模棱两可,没关系,拿来用,哪怕牵强,哪怕曲解其意,只要能自圆其说让行为站得住脚就行。

所以,多数学习的顺序是:做了某个行为——为行为找论据——强化行为。

这种学习,不可取,甚至是害人的。因为没有技能的提升,没有思维的转变或升级,只是为自己的偏执增添了论据,接着强化了自己的偏执。

真的学习呢?

个人认为,分两种:技术性学习和心性提升。

技术性学习,从无到有,从不会到会,是一个很明显的改变过程。

心性提升,也就是角度切换、思维升级、眼界提高、智慧增长等等,不明显,但最起码不会让人偏执。

不自欺的学习,才好。

很多学习,是持续性自欺_第1张图片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很多学习,是持续性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