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进化简述

Objective-C 最初起源于 NeXTSTEP 操作系统,之后乔布斯回到苹果,便将它在OS X和iOS中继承了下来。
20世纪80年代初,Brad BoxTom LoveSmallTalk-80语言为基础发明了Objective-CSmalltalk是历史上第二个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也就是说:Objective-C就是C语言面向对象SmallTalk语法话的结果。
让我们来看看早起SmallTalk的语法特点:

在 Smalltalk 中一切皆对象,一切调用都是发消息

比如下面的表达式:

2 + 3

它的意义是:向对象2发送消息+,参数为对象3
再比如用一个工厂方法来实例化一个对象:

p := Person name: 'Sai DiCaprio' age: 12

为Person类添加一个方法

greet: name  
  | message | 
  message := 'Hello ', name. 
  Transcript show: message.

在方法定义里,管道|包着的本地变量,然后是方法的实现,把‘Hello’放到了变量message里,然后用逗号符把它和变量name连接起来。

p := Person new.
p greet: 'Jack'.

这时Transcript会输出 Hello Jack
从上可以看出,消息传递机制成了C语言进化为OC的最大障碍,要实现向一个target ( class / instance )发送消息名selector 动态寻找到函数实现地址IMP并调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提供一系列在Build Time无法实现的运行时函数支持,这些函数慢慢封装完整,便出现了一套API:Runtime

早期的Objective-C = C + Preprocessor + Runtime

既然已经形成了一套健全的面向对象的C语言体系,那么我们来看看早期的Objective-C 代码是如何书写的

@interface Person{
  NSString *_name;
  int _age;
}
- (NSString *)name;
- (void)setName:(NSString *)name;

- (int)age;
- (void)setAge:(int)age;
@end

上面的代码声明了一个类Person,他有2个成员变量,并分别为其提供了setget方法。

秉着谁创建,谁释放;谁引用,谁管理的MRC原则,在实现文件中便有了下面的代码

@implementation Person
- (NSString *)name{
  return _name;
}
- (void)setName:(NSString *)name{
  if (_name != name){
    [_name release];
    _name = [name copy];
  }
  return _name;
}

- (int)age{
  return _age;
}
- (void)setAge:(int)age{
  _age = age;
}

@end

可以看到,仅仅创建了2个变量就为类带来了这么大的代码量,在成员变量多的情况下,通篇垃圾代码,于是Objective-C 2.0马上就出现了新的语法@property关键字
它用来让编译器自动帮我们生成成员变量和其对应的get和set方法的声明。
比如Person类的声明中便化为这样:

@interface Person
@property (nonatomic, copy) NSString *name;
@property (nonatomic, assign) int age;
@end

注意:这时的@property并不像现在一样会帮我们自动生成成员变量的setter和getter方法的实现

在实现方面有另外一个关键字:@synthesize帮我们根据属性修饰符自动合成settergetter的实现。

@implementation Person
@synthesize name = _name;
@synthesize age = _age;
@end

后来自动合成的@synthesize可以不用写了,默认就是上面的代码。这样一来,整个类变得轻快了很多。
但是也会有这样的需求:比如不希望系统帮我们自动实现settergetter,而由我们自己来实现,便出现了@dynamic关键字,虽然编译器会通过,但是如果在运行过程中方法调用了对应的settergetter方法,但是发现没有手动实现那么就会崩溃报unrecognized selector sent to instance 0x.......的错误。编译时没问题,运行时才执行相应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动态绑定。

总结:

  • @synthesize 告诉编译器帮我们合成属性的getter和setter的实现
  • @dynamic 告诉编译器不要帮我自动合成属性,而由我们自己实现getter和setter的实现

既然现在的@property会帮我们自动合成autosynthesize那么@dynamic和synthesize如今还有什么意义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情况下不会autosynthesis(自动合成)?

  • 同时重写了 setter 和 getter 时
  • 重写了只读属性的 getter 时
  • 使用了 @dynamic 时
  • 在 @protocol 中定义的所有属性
  • 在 category 中定义的所有属性
  • 重载的属性

当同时重写了setter和getter或者重写了只读属性的getter时,系统就不会帮我们自动合成,就意味着ivar也不会被生成,所以,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方案:

  • 自己添加ivar
  • 使用@synthesize

也就是说,当你想手动管理 @property 的所有内容时,你就会尝试通过实@property 的所有存取方法或者使用@dynamic来达到这个目的,这时编译器就会认为你打算手动管理 @property,于是编译器就禁用了自动合成。

另外,当你在子类中重载了父类中的属性,你必须 使用 @synthesize 来手动合成ivar。

你可能感兴趣的:(OC进化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