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己就是痛苦命运的亲手缔造者 (共8篇,170704功课)

目录
一、“上瘾”和“满足感”的生理机制
二、潜意识就是命运
三、自我实现的预言
四、从科学分析股市是否可预测
五、对自然界的公正无偏的解释
六、《周易》说白了就是64个场景
七、富兰克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复制的
八、关于皮克斯的金句


一、“上瘾”和“满足感”的生理机制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纽约时报7月2号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饼干和兴奋剂的共同点”(What Cookies and Meth Have in Common),作者是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理查德·弗里德曼(Richard A. Friedman)。这篇文章是一个研究综述,告诉我们一个关于“上瘾”和“满足感”的生理机制。

这是一个有点可怕的机制。

1.一个机制

咱们先考虑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吃饭?

你可能会说我们是为了生存而吃饭 —— 但你这是理性思维。动物没有理性思维,甚至可能根本意识不到吃饭和生存之间的因果关系,它们为什么吃饭?少吃几顿饭,我们也饿不死,我们为什么吃饭?

—— 为了享受吃饭的过程,为了吃饭带来的满足感。

人的大脑中有一个奖励系统。当你做任何有利于生存、有利于基因延续的事 —— 比如说获得食物、赢钱、性行为 —— 的时候,你的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大脑对你这个行为的奖励!感受到多巴胺,你就会感觉特别兴奋、刺激和愉悦。大脑是用多巴胺告诉你,下次还要做这样的事。

有了这个奖励系统,哪怕一个动物根本不能理解这么做的重大意义是什么,它纯粹为了追求这个获得奖励的感觉,也会乐于去做这件事。

所以在最底层上,我们做事是为了获得感觉。我们是为了多巴胺。

而纽约时报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过去这十来年,科学家对人脑的奖励机制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想要从一件事上获得满足感,仅仅分泌多巴胺还不行,你还得接受到多巴胺。大脑中有一种接受多巴胺的东西,叫做“多巴胺 D2 受体”。

如果你大脑中的 D2 受体比较多,那么分泌一点点多巴胺你就能感受到,你就容易满足。

可是如果一个人的 D2 比较少的话,那就有两个坏处。第一是他很不容易满足。大脑分泌同样剂量的多巴胺,别人接受到很多,而他只能接受到很少一部分。第二是他的大脑前额叶皮层活动会降低。我们这几天刚刚说过,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思维 —— 这就是说,如果 D2 减少,他的自控能力将会下降。

如果一个人越来越不容易满足,还越来越管不住自己,这是什么人?这是吸毒成瘾的典型症状。

2.上瘾是一个硬件问题

有个成语叫“知足常乐” —— 我以前一直认为这种世界观有点土,但现在考虑到 D2,一个知足的人应该是比较幸福的。

D2 多的人就是知足常乐的人。她不需要很强烈的刺激,一点点好吃的就容易满足,再多就腻了。她会非常反感毒品。

D2 少的人,对奖励就很不敏感。生活中点点滴滴令人愉快的东西,什么“小确幸”,他都觉得没意思。他很不容易兴奋,可是他又渴望兴奋的感觉……他需要超强的刺激,让大脑分泌更多多巴胺才能接收到足够满足的剂量 —— 也许只有毒品才能让他获得满足感。

请注意,这一切都是大脑中的硬件问题。“多巴胺D2受体”不是什么比喻的说法,而是像计算机的显存和硬盘一样,是实实在在的零部件。

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觉得生活没意思、管不住自己、吸毒成瘾,他这可不是心理问题,而是生理问题。你给他做多少思想工作,没啥大用。

这个机制就是多巴胺 D2 受体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的上瘾程度。那什么东西决定 D2 的多少呢?

有一定基因上的原因,有的人天生 D2 多,有的人天生 D2 少。但纽约时报这篇文章说的是,最关键还是环境的影响。

3.压力与上瘾

有两个因素,可以从后天影响 D2 数量。

一是压力。这里说的主要是生存压力,工作忙之类的不算。比如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在下降,或者他感受到来自别人的支持和关怀在减少,有一种无助感,这种压力是最可怕的。

确实如此,人在压力之下容易养成一些坏毛病,比如吸烟。

2010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通过扫描不同人的大脑证实,生存压力增大会导致多巴胺 D2 受体减少。

还有一个用一群猴子做的实验更能直接说明问题。实验者先让猴子们单独住在自己的笼子里,教他们学会了自己使用可卡因。猴子对可卡因上瘾了。

然后实验者把猴子们聚集在一起生活,不久之后,猴群就自然产生了猴王。

然后实验者就发现,猴王对可卡因的依赖下降了。这是因为猴王现在有了更高的社会地位,随时引人注目,拥有社会资源,它就不怎么在乎毒品。可是那些社会地位低的猴子反而更依赖可卡因了。

最后实验者又把猴子放回各自的笼子里单独喂养,结果原本的猴王又开始吸食毒品。

把几个研究综合起来,科学家的结论就是生存压力会直接减少 D2。这就是为什么穷人更容易吸毒。在美国,一个趋势就是原本的中产阶级人士,一旦从阶层掉队,社会地位下降,吸毒的就很多。

另一个影响因素更可怕:吸毒行为,本身会进一步减少 D2!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生存压力增大,一个人的 D2 减少了。因为 D2 减少了,他觉得生活没意思,自控能力又下降,他开始了吸毒。因为他吸毒,他的 D2 又进一步减少……这就构成了一个正反馈过程,越陷越深、越来越不能自拔、越来越不容易满足,必须不断地加大剂量,最后再好的人也受不了。

所以毒品真是不能沾啊!但是吃,也是这样。

4.贫困病

这个“多巴胺 - D2”机制不仅仅适用于毒品,也适用于别的。科学家针对肥胖者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科学家甚至发现,肥胖者的 D2 减少程度,与他们身体的 BMI(身高体重指数)居然成正比。

越肥胖的人,脑子里的 D2 就越少。D2 少,一般食物就满足不了他,他就会加大剂量去吃更多的食物。然后更多的食物就会导致他更胖。更胖的话,他的 D2 就会更少。最终他就陷入“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恶性循环。

过度肥胖代表自控能力差。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看不起过度肥胖的人。而根据今天说的这个原理,胖子之所以贪吃,并不是因为他身体重,需要消耗这么多东西。不是他身体需要,而是他的大脑需要 —— 他多吃是为了让大脑获得满足感,而他的满足阈值太高!

到某一阶段,过度肥胖者闻到食物的香味就受不了,甚至看个食物的电视广告都受不了。他和毒品上瘾者一样,成了上瘾的奴隶。

以前咱们专栏有一期文章叫《贫困病》,咱们讲过,贫困是一种可遗传的生理疾病。现在看来,贫困病还包括 D2 的减少。贫困会导致压力增大,压力增大会导致 D2 减少……恶性循环一旦开启,再想脱贫可就难了。

弗里德曼非常感慨!美国胖子这么多,根本原因是美国食物太便宜了。以前人就算再想吃,还有一个经济条件的限制。现在想吃就可以吃,恶性循环这把火太容易点起来了。

但这个过程是可以逆转的!弗里德曼说,最简单的办法是跟容易上瘾的东西隔离。为了避免受诱惑,你应该连食品广告都不看,这样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会变化。

环境的重要性。

我们再想想猴子实验!如果你身边有朋友或家人面临压力的话,你一定要多关心他,甚至干脆给他猴王的待遇!这样他就不至于走向恶性循环。

| 我的评论

古人有句话叫“欲壑难填”,现在听起来都有点过时了。我们这个时代以自由挥洒的个性为荣。以前我看《非诚勿扰》,我就发现男女嘉宾做自我介绍的时候,经常说“我是一个吃货”。这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 贪吃是优点吗?

我想他们的意思是“我是一个真诚的人,真诚地面对生活,想吃就吃。”

敢于大胆说出自己的追求,的确是可爱的个性!但是最好别过度。喜欢美食和贪吃是两码事。有个词也许比“吃货”更能彰显个性 —— “自律”。

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满足感管理”。

有满足感管理意识的人,不让自己轻易满足,讲究适可而止。就算这东西再好吃,也不要吃得满足为止,最好吃到意犹未尽就停下。这么做不是为了保持体形,而是为了让满足感的阈值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因为我们知道,一旦放纵满足感,就可能一次比一次不容易满足。

如此说来,小孩都是怎么被惯坏呢?要什么给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玩什么玩什么,这样的小孩不见得幸福。因为他的满足感阈值越来越高,他越来越不容易被满足!一个永不满足、永远都在追求各种低层次享受的人,心情怎么可能愉快呢?

——万维钢《日课224丨满足感管理》




二、潜意识就是命运

第一,我们的外在命运,是由内在想象决定的,特别是我们潜意识层面的想象。

第二,要特别重视一个人经常说的话,当一个人在短时间内把一句话说了三遍以上,这句话就非常重要,值得好好探讨。

第三,我们做任何选择,都是为了追求好处,问题仅仅是,你是否能知道这个好处是什么。

——武志红《命运01 | 潜意识就是命运》




三、自我实现的预言

昨天,我们讲了潜意识就是命运,讲这个是作个铺垫,主要为了引出今天要讲的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概念。 

关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在这周的开篇语中讲了,就是,一旦你说了一句话,你就会爱上你自己说的这句话,而出于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你会把事情朝这句预言的方向去推动,以此来证明,你是对的。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女人总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那么你可以推测,这很可能就是她的生命预言,她找的男人都不会是好东西,因为找了好男人,就意味着她常说的这句话是错的了。

关于这个,我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

一位女士,是一个大城市的处级干部,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她经常鼻青脸肿地去上班,因为她的丈夫家暴。

第一任丈夫家暴,她离婚了;第二任丈夫还家暴,她又离婚了。第二次离婚的时候,她正好40岁,她发誓再也不结婚了,因为觉得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我们自己就是痛苦命运的亲手缔造者 (共8篇,170704功课)_第1张图片

可是有个好男人一直在追求她,这个追求者别说对女人暴力了,他甚至从来都不和女人吵架。这位女士离婚后,他更用心地追求她,女士被打动,于是和他结婚了。

没想到,结婚后的第二周,她又被打了。她打电话叫了几个朋友过来看她,而正巧,其中有一位是我的心理医生朋友。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这种场合你会怎么做。我猜,大家十有八九会去指责家暴男。她的朋友们就是这样做的,她们质问家暴男,你难道不知道她有多不幸吗,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她!

不过,我的心理医生朋友不同,她没有参与指责,而是问,请告诉我,你们到底发生了什么?能不能讲讲细节。

划重点
我的心理医生朋友,也是有意使用了“具体化”的对话技术。再回顾一下这个昨天介绍的概念:具体化即,你必须搞清楚一个人话语中的那些细节,你才能具体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因为词语是非常容易含糊和有歧义的。

细节是魔鬼,魔鬼般的细节一讲出来后,所有人鸦雀无声,再没有人去指责这个男人。

细节是,他们因为很小的事吵架,好像就是因为做菜盐放得不对,越吵越激烈,吵着吵着,女人对男人说:你是不是想打我了?像某某某打我妈一样!

女人说的某某某是她爸爸,因为她很恨爸爸,所以都是直呼其名。

男人说,怎么可能,我今天和你吵成这样都很奇怪,我平时都不和女人吵架的。

这个女人歇斯底里起来,开始大喊:你就是想打我!打呀!打呀!不打你不是男人!

她刚喊的时候,男人没做什么,但她癫狂地喊了很多次后,男人脑袋突然一片空白,然后一拳挥了出去,将他最爱的女人打倒在地,嘴角流血。

在男人脑袋一片空白的时候,其实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他被洗脑了。本来,他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我是一个好男人”,结果被妻子的预言“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给洗掉了。

女人预言了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而当她真遇到一个好男人的时候,就会去改造他,把他改造成坏男人,这样虽然她活得痛苦,但却证明了,自己是对的。根本就没有好男人嘛!

我们自己就是痛苦命运的亲手缔造者

虽然我们很喜欢使用正能量这个词,但很多心理学家发现,活得幸福快乐的人真不多。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龙说,每年他都会和妻子玩一个游戏:请那些他们两个都认为幸福快乐的人来参加聚会。但他们发现,每年都凑不够一个圆桌。

我们自己就是痛苦命运的亲手缔造者 (共8篇,170704功课)_第2张图片
著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龙
背景知识:
欧文·亚龙是美国当代的著名心理学家,他擅长写心理小说和畅销书,《当尼采哭泣》、《叔本华的眼泪》、《诊疗椅上的谎言》都是非常棒的心理治疗小说。

人太自恋了,而自恋,容易成为幸福快乐的大敌。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再回到昨天和今天讲的这两个故事去寻找答案,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这两个故事藏着至少两层自恋:

第一层自恋是,我是对的。所以,我说了事情是怎样的,就会把事情朝那个方向推动,用这个去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因为这个原因,今天讲的这位女士,把好男人变成了家暴男,这样就可以让他们两口子和旁观者看到,这个男人在道德上是不对的,而他们关系中的问题都是男人导致的,她自己则是清白无辜的。

第二层自恋是,我比你强。在关系中,我要一份这样的自恋,叫做我高过你。所以,我地位高、你地位低的格局才会让我自在舒服。因为这个原因,我的那个哥们才不找女神做老婆,而找一个他觉得远远不如自己的妻子。


我们常常会觉得命运这个词,意味着一种痛苦与悲观。但从这两个故事你就可以看到,当我们在关系中追求这样的自恋时,自然会痛苦,而我们自己,就是痛苦命运的亲手缔造者。

不过,我也必须澄清,我绝对不是反对自恋,自恋有它很深的合理性,这点我们在以后的课程中会学到。在这里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们都需要从满满的自恋出发,在走出自恋的过程中,发现我和你都是好的,才能拥有幸福快乐。

——武志红《命运02 | 什么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期待(๑˙ー˙๑)

我们自己就是痛苦命运的亲手缔造者 (共8篇,170704功课)_第3张图片

我们自己就是痛苦命运的亲手缔造者 (共8篇,170704功课)_第4张图片


四、从科学分析股市是否可预测

消息披露过程决定价格变化节奏

什么才会改变预期呢?新的知识。只要有新的知识,预期就会发生改变,也只有新的知识才能改变预期。

当然知识这个含义非常广。我们在前面介绍哈耶克(F.A.Hayek )著名的文章《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的时候已经讲过,知识这个词包括的含义非常广,包括了各种信息。

什么叫新的知识?新的知识,顾名思义就是那些今天不知道、明天才知道的,那才叫新的知识,不然就叫老的知识了。所以新的知识,顾名思义就是今天不知道的信息。

既然是今天不知道的信息,那它一定是意外,不是意外的信息就不是新的知识。所以只有意外的消息、想不到的消息,今天不知道、明天才可能知道的那些消息,它们才会改变资产现有的价格。

那你说,资产现有价格的变化能预测吗?不能预测。

因为我们没办法知道明天才会知道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有新的消息才能够导致资源现有价格的变化。如果是尽人皆知的消息,那它就已经是当前的消息,已经是被消化了的消息,它们不可能改变资产现有的价值。

所以我们刚才说的这两个世界里面,在真实世界,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决定了事物变化的节奏;但是在资产的世界里面、在预期的世界里面、在经济的世界里面,是那些新消息被披露的过程,决定了价格变化的节奏。

有新的消息披露出来,资产的价格就有变化。没有新的消息,资产的价格就不会发生变化。

人们对新消息做出反应需要多长时间?

有意思的是,人们从接收到新的消息,到根据过往的经验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对资产进行重新评估,确定资产新的价格,这整个过程需要多少时间?你觉得,需要的时间是一年、一个月、一个礼拜、一天、一小时、一分钟还是一秒钟?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在2013年9月18日的那一天下午两点钟,美国联邦储备局要宣布一个重大的货币政策,这个货币政策肯定会对当天的市场交易产生重大的影响。预先说好了,这个货币政策是在下午两点整宣布的,那天两点整消息一宣布,两点钟刚过市场就做出了剧烈的反应。

你看看我给你准备的上面那个图表就清楚地显示,两点钟刚过市场就开始做出剧烈的反应。但那一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芝加哥的市场反应,竟然比纽约的市场反应要快那么几毫秒。

你要知道,消息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联邦储备局的总部发出的,这个消息传到纽约需要两毫秒,传到芝加哥需要7毫秒。所以通常每一次在华盛顿发出新的消息,都是纽约市场要比芝加哥市场早那么几毫秒做出反应。

但是这一次,芝加哥的反应比纽约的快,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最后联邦储备局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调查这件事情,看是不是消息事前就被走漏了。

几毫秒,消化一条消息的时间只需要几毫秒,再晚就完全晚了。所以你想想,每天你辛苦加班,回到家里洗个澡,把饭菜热一热,打开电视,听听里面股评家怎么分析未来股市的变化,太晚了,黄花菜都凉了

——薛兆丰《第078讲丨股市究竟能不能预测》

从科学上证明了股市是不可预测的。




五、对自然界的公正无偏的解释

无论喜不喜欢,社会规律的真相就是这样,不因为你不喜欢就不存在,正如那些性善论、人道主义也不会因为你喜欢就变成客观真理。坦然接受我们不喜欢的真相,然后基于这种真相把社会向着我们喜欢的方向推进,这才是脚踏实地的办法,比整天空谈“真善美”要好太多了。

如果克鲁泡特金是站在“真善美”的道德立场上反对赫胥黎的“假恶丑”,那么他的著作也就只剩下情感价值,不值得我们深究了。事实上,在西方世界“天人合一”式的理论里,赫胥黎站在一个极端,卢梭站在另一个极端,而克鲁泡特金以学者的严谨,同时和这两种极端为敌。

卢梭眼中的大自然很有中国道家的情趣,一派天真烂漫,和谐有序。克鲁泡特金讲道:“卢梭所犯的错误是他完全不想到嘴和爪的恶斗,而赫胥黎则犯了相反的错误。但不论是卢梭的乐观论还是赫胥黎的悲观论,都不能看作是对自然界的公正无偏的解释。”

在这样的论断下,我们可以知道,克鲁泡特金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自然界的公正无偏的解释”。而这样的解释,既来自他的亲身观察,也来自人类学和生物学的学术前沿。

“爱让我们征服世界”

群体协作的力量使弱者无惧强者。如果我们要认真理解这种协作能力,不妨从爱情开始观察。是的,爱情就是群体协作的一种极端形式,它意味着最小规模的群体和最深程度的协作。所以,越是爱得死去活来,小群体的协作水平越能发挥出双剑合璧、天下无敌的威力。所以,我要告诉那些执着于学以致用的同学:那些偶像剧和言情小说绝不仅仅是无聊的消遣,而是唤醒我们本能深处洪荒之力的武功秘笈。鸡汤文里宣扬的“爱让我们征服世界”之类的傻话其实真的不傻,一代代的无知少女竟然比许多饱学宿儒更加接近真理。

——熊逸《15.2 | 永恒的政治动物:蚂蚁和蜜蜂》




六、《周易》说白了就是64个场景

场景这个词的英文叫scenario,有一派曾经影响很大的管理学派叫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它就是通过对于情景的设想,显现出一个公司或者一个项目、一种组织形态的不同的价值。当它设定一种新的情景、新的场景的时候,一个特别重要的公司,或者一个特别有竞争力的公司一下子就变得毫无竞争力了。

我们在商业史上看到了太多这样的事情。当一个新的产业情景出现的时候,原来极具竞争力的企业突然之间完全丧失竞争力,甚至猝死,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所以,情景规划这样一种管理手段,它主要的操作方法就是创造性地想象一种场景,尤其是让那些固步自封、自得意满、特别自以为是的公司突然之间产生一种破产感,从而激发其变革的欲望。与此同时,它通过设计在新情景,新场景下的应对之策,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其实,我们在个人管理当中也可以运用情景规划。几乎每一个人都听说过一种说法叫“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实际上来自于《易经》。伏羲、文王当年创造《周易》这个经典的时候,内心里头有一种叫做忧患意识的东西。《周易》说白了就是64个场景,一个人所面对的人生,无论是生活、治国、打仗,还是与人相处,各种各样的事情无非是64个场景当中的其中一个场景。普通人没有读过《周易》,面对一个事情的时候,往往都会凭本能去反应,意识不到当前的场景。张居正每天读《周易》,不是用《周易》来算卦,而是用《周易》来提醒自己,今天、昨天和明天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先想这是个什么事,这是个什么场景,表面上是这样,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

当你这样去考虑问题的时候,你就不会简单地说,现在这样做对不对,或者有没有价值。这样做有没有价值不取决于这样做本身,而是取决于这个场景。一个对的行为在一个不对的场景,它可能就是没有价值,甚至是负价值的。

——吴伯凡《7.4丨没有绝对的价值,只有相对的价值》




七、富兰克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复制的

等到了美国,看到美国人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美国梦的,就发现富兰克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复制的,于是在生活中我就能够用富兰克林的理念指导生活了。

今天,外界也给我贴了很多标签,从学者,到投资人,到作家等等,但是这些都是结果,并不是最初的目的,正如富兰克林的那些标签不是他最初努力的方向一样。富兰克林做事情的一切动机其实源于人的一个基本的本能,即一个起于贫困的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往上走。我和很多几十年前到美国的留学生,以及几百年来的移民一样,到那个新大陆时,只有两个箱子,然后一切靠自己白手起家,很多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吴军《第265封信丨我的精神导师富兰克林(1)——获得财务自由的启示》




八、关于皮克斯的金句

1. 想要见证伟大,就必然要经历一段不伟大的平庸,这个道理有些人是不能理解的。在创意环境中,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捍卫新生的构思不受这些人的摧残。

2. 一家企业的沟通体制不应成为组织结构的翻版,人与人的交流不应有等级的阻隔。

3. 切忌制定过于烦冗的规矩。规矩的确可以为管理者减轻负担,但也会为其余95%的人带来羁绊。不要为了5%的人的利益而设置规矩,对于有违常理的行为单独处理就好。

4. 如果大家在走廊里要比在会议室里更容易说真话,那你就有麻烦了。

——《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2》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自己就是痛苦命运的亲手缔造者 (共8篇,170704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