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余秋雨:文化苦旅并不苦--12.黄州突围

背景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连载】余秋雨:文化苦旅并不苦--12.黄州突围_第1张图片

读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尽管他的大视野、大胸襟为文学爱好者们所钦佩,开创了“文化大散文”这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尽管他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尽管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可我,学识浅薄,怕承受不了余先生的那份深刻。

但是终于读了《黄州突围》是我读的第一篇。读了便沉入其中,读了便无法放下。

浅析

唏嘘历史总是一幕幕重演,在你始料不及的时候。高贵的灵魂被奸邪、丑陋践踏,让你无从辩白、无从洗刷,只有哀号,只有沉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涛声依旧,时代虽已远去,但苏东坡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永不离去。----题记

谈起苏东坡,不论是在书画上,还是在诗词中,都有着极高的声望,他似乎像一位圣贤,在当时的社会没有人理解他,有些超然物外。但是,他的观点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受到无数的赞赏。

【连载】余秋雨:文化苦旅并不苦--12.黄州突围_第2张图片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东窗事发,苏东坡因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流放黄州。身边的繁华好似潮水一般退却,昔日的得意刹那间也烟消云散了。面对这一切的不公世道,他心中有恨,但是身为人臣,他终究选着了恨自己。

就像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所说那样:“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他们的正当用途决不在这里。”

【连载】余秋雨:文化苦旅并不苦--12.黄州突围_第3张图片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这场灾难对于苏东坡来说,也应该算得上是一种了,或许我们这样想:倘若没有这次变故,他将永远只是一个在污浊的官场里自命清高的一名文官罢了。但是,经历了四年的黄州流放,昔日的故友一个一个疏远自己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将那子虚乌有的罪名强加在他身上之后,才真正的大彻大悟,从而真正的认清楚世界的真面目。

在这之后,他发现了做人应该低调,不能张扬。

【连载】余秋雨:文化苦旅并不苦--12.黄州突围_第4张图片

在我们看来,这个由无尽的困难、挫折所形成的包围圈是极难突破重围的。但是,苏东坡却坚持下来并陈宫的突围出去。他并没有害怕,更没有退缩,只是试图在为自己做着最后的辩护,仔细地解释那子虚乌有的流言,对于一个文化人,它仿佛就像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小丑,一个命运的奴隶,这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孤独。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

他突出重围,像凤凰在烈火中重生一般,经过砺炼,他成熟了。

有时候体验挫折和磨难就好像人生心灵的一次烈火重生,是人生的一次洗礼。

【连载】余秋雨:文化苦旅并不苦--12.黄州突围_第5张图片

摘抄

“他想,一段树木靠着瘿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他们的毛病所在,他们的正当用途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较好的地方也大多食物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科举学泄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这一套了,扬扬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

“苏东坡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载】余秋雨:文化苦旅并不苦--12.黄州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