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历史战争】风云际会(二)赫连长歌

中篇【历史战争】风云际会(二)赫连长歌_第1张图片
目录
上一章:家传至宝
推荐作品:在细微之处潜移默化——我眼中的英伦

拓跋氏如日中天,北魏国力更是蒸蒸日上。最后扫荡群雄,一统北方。

赫连元胸怀大志,但身不逢时。只能游离于边远荒漠,惨淡经营。终其一生,亦无建树。

赫连元之后的百余年,天下大势趋于稳定。南北呈对峙局面,并无大规模攻伐。此时的赫连一族已无往日的戾气,在河套一带与当地的党项民族相互融合,生息繁衍,与世无争。只有世代相传的“天王权玺”,还在述说着赫连氏曾经的辉煌。

唐朝中和元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封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世袭罔替,割据称王。北宋宝元元年,拓跋思恭九世孙李元昊称帝(拓跋思恭因平黄巢有功,赐姓李),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当时的赫连部族已有七百六十余户,统归西夏管辖。宿命自有天定,当年的大夏(胡夏)皇族,在历经坎坷之后,依旧在为大夏(西夏)效力。(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中所描述的西夏一品堂总管赫连铁树,盖出自于此。)

西夏桓宗天佑十三年,镇夷郡王李安全弑君篡位,是为襄宗。襄宗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加之蒙古入侵,造成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西夏襄宗皇建二年八月,执掌西夏全国兵马的齐王李遵顼率中央侍卫军——质子军,发动政变。质子军攻陷皇城,活捉襄宗。李遵顼废襄宗李安全,自立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的西夏神宗。

神宗李遵顼年少力学、勤奋上进,博通群书、礼贤下士。曾于西夏桓宗天佑十年,廷试第一,中状元及第。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状元皇帝。

是役,质子军都尉赫连于烈三箭定乾坤。第一箭,射落吊环锁,抢入宫门;第二箭,射落李安全所发示警明灯(类似于孔明灯),断其后援;第三箭,射杀御前龙卫军统领杭满,乱敌军心。此一战,赫连于烈当属首功,时年二十八岁。

赫连于烈精于骑射、文武双全,执掌赫连一族的“天王权玺”。是西夏第一神箭手,开百石强弓,射五尺长箭。相传百步之外,能箭射飞絮。后官拜清扬将军,执掌擒生军。

西夏神宗光定七年,蒙古军再攻西夏,围都城中兴府(西夏桓宗李纯佑修复被蒙古军破坏的城垣,改兴庆府为中兴府。)。神宗李遵顼命其子李德仁守城,自己却西狩西凉(今甘肃武威)。赫连于烈感于神宗知遇之恩,亲率次子赫连岳随扈西行。

后李德仁遣使请降,成吉思汗也暂攻西夏,专事西征。蒙古军撤离,李遵顼得以返回中兴府。赫连于烈护驾东归,并上书神宗:“赫连岳宜留守西凉,以应不测。”神宗遂封赫连岳威翼将军,镇守西凉。

至西夏献宗乾定年间,成吉思汗已攻灭西辽、畏兀儿、花剌子模诸国,准备灭金。为消除西北隐患,成吉思汗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西夏。西路由大将阿答赤统领,从西域东进;东路由成吉思汗亲自率领,从漠北南下。此战,成吉思汗志在必得,西夏危若累卵。

西夏献宗乾定四年七月,成吉思汗长驱直入,围攻西凉府。当时赫连岳身染重病,国史官斡扎篑勇担重担,率军守城。谁知斡扎篑力战不敌,被迫举城投降。赫连岳由部将拼死护卫,突围而去,从此不知所踪。

当月,献宗李德旺崩,其侄南平王李睍继位,是为西夏末帝,年号宝义。

是年冬,成吉思汗派大将阿术鲁围攻中兴府。末帝李睍遣兵驻扎于合刺合察尔与蒙古军对峙。

赫连于烈亲率擒生军三千精骑为游骑兵,袭扰蒙古军,策应主力。赫连于烈箭无虚发,共射杀蒙古千户二人,千夫长六人,百夫长四十七人,余者无算。从此神威大振,阻蒙古大军不能前行。

成吉思汗闻之大怒,感慨曰:“可叹豁阿歹早死,若哲别今尚在,岂容于烈如此嚣张。”遂亲赴合刺合察尔督战。

成吉思汗亲率怯薛军五千,对阵赫连于烈,要亲眼所见此为何人。赫连于烈见对方阵容,知是蒙古要员,遂在五百步外引弓放箭。成吉思汗毫无防备,左膝中箭,坠落马下。

蒙古军见强攻无望,遂改变策略,做起了长期围困的打算。

蒙古人对此事大感脸上无光,正史对此讳莫如深,只是记载:“太祖围猎,坠马受伤”。《元朝秘史》亦记载“成吉思汗坠马跌伤”。

可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自己的遗著中曾经提到:成吉思汗死于箭伤。

《圣武亲征录》中也有记载,成吉思汗受箭伤有三次:壬戌年阔奕坛之战、太祖七年攻西京之战、太祖二十一年攻西夏时膝部中箭。

宝义二年春,成吉思汗留兵继续围困中兴府,自己则率军南渡黄河攻入金朝的积石州,随后攻破临洮府及洮州、河州、西宁三州,迂回西夏。

五月间,西夏军因伤亡惨重、后援不济,兵败合刺合察尔。至此,中兴府已成孤城。成吉思汗派御帐前首千户察罕赴中兴府向李睍谕降。

朝堂之上,察罕曰:“早降,尚可保宗庙无虞。如若不然,玉石俱焚。”

末帝李睍对曰:“江山社稷受命于列祖列宗,朕不敢独断。”

赫连于烈问曰:“吾去岁射中之着白袍者,是为何人?”

察罕默然不语。

赫连于烈已了然于胸,遂说道:“吾伤汝之贵胄,愿以一命相抵。望城破之时,可饶百姓性命。”

六月,西夏发生强烈地震,宫室房舍塌毁,瘟疫流行。李睍山穷水尽,只好奉“图籍”向蒙古军请降,依旧是察罕受之。

赫连于烈又问起“白袍者何人?”

察罕对曰:“确是大汗。”

赫连于烈曰:“开城之日,吾将请见大汗,为全城百姓请命。吾之性命由大汗决处,绝无怨言。”

李睍又提出宽限一个月的请求,“以备贡物,迁民户”而后“亲自来朝谒”。由察罕报于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允之。

七月初五,成吉思汗箭伤复发。二十日,病逝于清水县行宫。为防西夏反悔,成吉思汗立下遗嘱:他死后暂时秘不发丧,以等待李睍献城投降。

赫连于烈长子赫连平,不谙武事而工于文墨,外表柔弱然内性刚烈。开城之日,随乃父共赴蒙古军营。

蒙古诸将恨赫连于烈入骨,可又敬畏其英雄气概。阿术鲁假意应允赫连于烈所请,下令:“诛赫连父子,饶全城百姓。”遂将赫连平枭首;将赫连于烈置于毡毯之下,万马踏为肉泥。时年四十四岁。

李睍举皇族随蒙古军晋谒,行至萨里川时,全族被害。至此,西夏亡国。

阿术鲁又下屠城之令,被察罕力劝。

阿术鲁曰:“大汗密令,李睍一党尽诛。”

察罕曰:“李睍死尚不足惜。然赫连于烈光明磊落、忠肝义胆,实为当世英杰,夏国军民无不马首是瞻。况夏土广袤,民逾千万,我等岂能尽数诛灭。若图一时之快意,授天下出尔反尔之口实,反误将军英明。如若蜂拥鹊起,岂不有误大汗灭金之策?今之意,不若尽数赦免。百姓必感恩戴德,服将军之威严,感大汗之恩泽。”

阿术鲁曰:“如所言,赫连一族不赦,余者可免。”

察罕可怜赫连于烈之孤儿寡母,遂遣亲信连夜入城,告知前途凶险,嘱其早做打算。

赫连于烈遗孀梅知氏,召幼子赫连丰曰:“赫连一族休已,汝可改姓‘贺兰’,或可逃过此劫。”又授予“天王权玺”,曰:“此物为大夏天王权玺,堪比汝之性命。粉身碎骨,亦当保全。”

遂令家臣叱干雅鲁、乳母折氏,并亲军四名,护送赫连丰出城。赫连丰年方十二岁,闻言大惊,嚎啕不忍离去。

梅知氏横剑于颈,瞠目斥曰:“去寻汝兄赫连岳,或可保赫连一脉。如此潸然,枉为赫连子孙。若不去,吾必先死于汝前。”赫连丰九拜,含泪而去。梅知氏自缢而亡。

途遇乱军,赫连丰自称贺兰氏,终逃得一命。

目录
下一章:忠肝义胆
推荐作品:在细微之处潜移默化——我眼中的英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篇【历史战争】风云际会(二)赫连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