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王小波的东风,扒一扒《三体》中的互文性

借王小波的东风,扒一扒《三体》中的互文性_第1张图片
三体英文版封面

1.

一年一度的纪念日被王小波刷屏啦,纪念文章都写得花团锦簇,不禁回忆起当年看过的《绿毛水怪》,《红拂夜奔》啥啥啥的。

然而这和《三体》有啥关系?

《红拂夜奔》里有一段写李靖发明了开平方运算的机器,摇动机器就能弹出一定数目的铁棍以指示运算结果,可喜的是,这机器被唐太宗买去当发射铁棍的攻城器械……

有没有觉得眼熟?在最近阅读的哪本书里见过?

《三体》里有一段写三体人发明人肉矩阵计算机,三千万士兵做成一部大型计算机,是不是和《红拂夜奔》的思路很相似?荒诞又科幻,所以我猜测,刘慈欣很可能看过王小波,并且被这个情节逗乐了。

2.

这个就是互文性。互文性就是一篇作品里有对其它作品的吸收,变形和指涉。简单点说,就是你在一篇作品里能找到其它作品的影子。

举个通俗的栗子,在电影里,常常有“向大师致敬”环节,姜文去年的电影《一步之遥》,一开始就模仿了《教父》的经典场景,向大师科波拉致敬。

这是明显的栗子,互文性还指很多隐藏在作品中的对其它作品的吸收和继承,有些是作者有意为之,有些与作者的阅读甚至生活经历社会背景有关。

用时髦的话说:

他喝的每一杯咖啡,走过的每一条路,看过的每一部电影,都会成为他的新作品的一部分。这,就是互文性。

我在《三体》里成功的找到了王小波的影子,这是今天我的新发现。当然你也可以反驳说,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相似。

3.

我个人非常喜欢《三体》,一部科幻作品,能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能经受住硬科幻的考验,还能写得这么有趣味性和文学性,是非常不容易的。

不仅是王小波,在《三体》中也能找到卡夫卡的影子,三体人的VR游戏那几章,是不是有一种不真实的虚幻和虚幻的真实?

我也曾经顺着刘慈欣的书单找来《战争与和平》看,翻开第一章,你就知道托翁的战争论是如何影响到《三体》里的战争论,而托翁对于广阔的社会历史全景的展现,正是刘慈欣借《三体》试图达到的境界——他甚至冲破了地球的界限,试图展现整个宇宙的蓝图。你看到了作者的努力和野心,看到他对全人类的关心。

此外,《三体》世界里对于人性的把握和宇宙政治的描述,明显指涉向哲学层面,这位勤奋的作者一定认真看过康德,但是他并不表露出来,他把宇宙的终极意义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刘慈欣喜欢《1984》,他把这部作品当做科幻小说来看。所以在三体世界看到集权并不奇怪,你看到作者对于集权和民主制度对人类命运的深度思考。他通过选择主角来讨论人类的命运:如果决定人类命运的是“罗辑”,那会是怎样;如果决定人类命运的是一个温情脉脉而软弱的女子,人类又会何去何从。

4.

再来说说科幻部分。

关于宇宙的未来,科学家曾经有两种不同的假说。第一种认为宇宙在膨胀到一定时间后,由于万有引力的存在,膨胀会放缓,最后会发生坍缩,并且最终坍缩成一个质点,重新爆炸,宇宙将变成一个新宇宙,原来的记忆不复存在;第二种假说认为,如果宇宙的密度小于坍缩的临界值,那么宇宙将无限膨胀下去。《三体》最后一部分提到的关于宇宙未来的两条道路与上述假说相吻合,说明作者在写作硬科幻方面的积累。

然而,2011年后的天文学新发现表明,事实上,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质和黑洞,就是这些暗物质在导致宇宙不断的膨胀,也就是说,宇宙正在一个有去无回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按照现在的天文学发现,关于宇宙未来的第一种假说基本不能成立了。《三体III》出版于2010年,刘慈欣在写作最后一部份时人类还没有上述天文发现,如果再晚几年,《三体》的结局可能是别样的了。

再看《三体》的结局,太阳系毁灭,地球人的文明和历史灰飞烟灭,宇宙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地球人。这结局简直让我想起福山的作品《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之人》。

5.

说了半天互文性,并不是为了掉书袋。这篇也可以叫做:从《三体》看如何提高写作能力。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写好一篇文章,需要有持续不断的阅读输入和写作输出。阅读帮你不断丰富知识体系,写作帮你不断理清思路,架构逻辑体系。

能写出这么叙事宏大而文学性强的硬科幻作品,刘慈欣显然有多年的积累:他饱览群书,无论是前沿科学,还是文学、政治学、哲学,都有涉猎;他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在《三体》之前,刘慈欣写了10年的科幻小说。

连他的编辑也确信:

“……刘慈欣博览群书,包括文学,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到博尔赫斯、品钦他都深度涉猎过,「刘慈欣这方面是有一点复杂性的。有时候他话会说得很极端,比如要把科幻从文学中剥离出来,认为科幻不是文学,但后来者千万不能上他的当」。”(摘自《人物》杂志2015年8月号)

啊,此刻我好想去娘子关水电站溜达溜达,走过刘大神走过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借王小波的东风,扒一扒《三体》中的互文性)